:::
云门舞集的《风影》邀请爆破行动艺术家蔡国强跨刀,在舞作的最后以雷射光制造炫目、虚幻又有如时光隧道的景观,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林铄齐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十年表演艺术回顾/生态观察 角度五:新科技对创作的影响

影音互动成要角 科技打破「第四面墙」

近十年来,「跨领域」的蓬勃让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激荡出无限可能。在各类艺术边界逐渐模糊的同时,科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不仅是另类的「跨领域」,更使得新制 作更多元、更精准并且在某些程度上变得更简单。不管是影像或声音,借由数位科技的互动性,让观众的观赏经验,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近十年来,「跨领域」的蓬勃让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激荡出无限可能。在各类艺术边界逐渐模糊的同时,科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不仅是另类的「跨领域」,更使得新制 作更多元、更精准并且在某些程度上变得更简单。不管是影像或声音,借由数位科技的互动性,让观众的观赏经验,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随著电脑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接收讯息的方式从单纯的平面、阅读,瞬间转化为千变万化的影音资讯。艺术的创作也是如此,当人们的需求愈来愈大、接触得愈来愈多,过去按照文本的表演模式便愈来愈不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要求。如今,舞台上的呈现已不局限于原始的框架,取而代之的是视觉装置、多媒体影像、数位音效,而这些虚拟世界的角色,都可能一跃成为表演的要角。

近十年来,「跨领域」的蓬勃让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激荡出无限可能。在各类艺术边界逐渐模糊的同时,科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不仅是另类的「跨领域」,更使得新制作更多元、更精准并且在某些程度上变得更简单。

影像成为主要元素,强调互动性延伸剧场空间

「影像」在过去十年成为剧场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其中的作品特色则在强调即时、互动、参与。例如莎妹剧团导演王嘉明于二○○二年发表的《Zodiac》,是探讨影像与剧场联结的例子,该剧将影像装置带进剧场和真人表演互动,延伸了剧场有限空间,并探讨媒体和剧场的关系。创作社导演周慧玲二○○四年发表的《Click,宝贝ㄦ》找来视觉艺术家担任影像设计,标榜著「虚拟世纪的情爱绮境」,借由舞台实景与影像情境的错置反差,呈现真实与虚拟世界的分歧。

舞蹈方面,影舞集艺术总监陈瑶著力于多媒体舞蹈作品,过去《@梦》、《非爱情故事》多以影像与舞者共舞,二○○八年作品《随之变/风花雪月》更实验影像、音乐、舞蹈和表演者随机即兴挥洒的「当下性」。连云门舞集也抵挡不住新科技的诱惑,在二○○六年的秋季推出《风影》,邀请爆破行动艺术家蔡国强跨刀,在舞作的最后以雷射光制造炫目、虚幻又有如时光隧道的景观,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新科技的运用当然不止于虚拟影像的互动,更有实体上的研发。近年崛起的数位艺术制作团队「朗机工」,便与许多团体激发创意。新锐编舞家黄翊自二○○六年后开始发展的舞蹈创作计划《SPIN-转》,即与「朗机工」团队研发出手臂型机械摄影装置,透过摄影机的升降与旋转,捕捉镜头下的舞者百态,再经由末端投射出流动的光源,塑造新的空间概念。而应用在演唱会上,他们也曾经设计一朵可以和歌手陈珊妮的歌声相互应和的「LED灯机械花」;不仅影像,更为她特制一只花朵造型的戒指,里头藏了小摄影机,可以捕捉现场画面,传入电脑加以改造后再投影出来。此外二○○七年李明道将他设计出的数位机器人「LuLubo」加入舞蹈家吴义芳的独舞演出当中,首度尝试虚拟人和真人大跳「双人舞」的戏码。

互动声音装置,创造多元聆赏经验

除了影像,声音的运用也因为数位科技而开发出新的可能。王嘉明在二○○四年发表的《家庭深层钻探手册》,以十六个喇叭在实验剧场同时输出的环场效果,让声音在观众前后左右,层层交叠,营造一个「偷听、窃听、幻听」的情境。二分之一Q剧团的《小船幻想诗》找来媒体艺术家合作,将文武场的伴奏以音像互动装置呈现,透过视觉去突显声音,让文武场在中国戏曲中的剪接概念被运用为转换舞台空间的枢纽。

「人机互动」在音乐上也没有例外,但相较於戏剧与舞蹈,音乐演奏的移动常常受乐器牵制,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音乐「无形」的特点,使得表演更能够自由地摆脱枷锁。作曲家曾毓忠与光环舞集制作的《无言2009》,就是让舞者与现代音乐互动,让乐音似太极、气、基本功那般窜流体内。去年赵菁文为大提琴、八声道电子音乐的互动式声音多媒体所创作的《光。声镜》,现场演奏的收音、演奏家动作的输入与输出,让视觉的投射与听觉的预设即时转化,创造出另一番聆赏经验。

在今年两厅院的「世界之窗—日本」系列中,由影像设计家黑川良一及作曲家王思雅共同合作的《光速》,让演奏者吴思珊拿著一根塑胶长管,挥动长管发出不同的声响,同时将声响输入电脑、再造,然后即时输出对应的影像。在吴思珊个人演奏会的作品《光感》中,王思雅的设计让3D演出影像的产生与变化都由独奏家导控。互动影像的变形、变化空间,于时间过程的变数中,产生语言、声音、光的相互刺激,打破音乐会其中一首曲目的思维,而演出一场小型的多媒体音乐剧。特别的是,表演艺术的类型愈来愈难区分,但分工反而愈来愈精细。人机互动的创作乃至演出,都不可能像以往在谱纸或乐器上独立完成。作曲家不但要「参与」演出,创作时还常需要结合「3D影音互动程式设计」以及「波动过程设计」两方面专业人才。而且由于表演时的取样与随机,即使是同样的曲目、程式、或规画,任何一场演出都无法复制得一模一样。

网路力量大,演者与观者更多交流机会

网路行销是新科技的产物,网际网路科技的出现,更间接地对表演艺术造成冲击。利用影像上传选角的Youtube交响乐团,让全球音乐爱好者为之注目,利用iPhone模拟各种乐器演奏,让不少学生自组iPhone交响乐团,还有网路音乐会、线上音乐会的付费下载等等,种种新趋势都从国外向台湾延烧。此外国内火红的Facebook、Blog、Pluck、Tritter等等,与观众的连结性强,让团体从构想、排练、花絮、交流等讯息的发布变得轻松、容易、有效果。在虚拟的世界中,不仅解除了现实世界的距离,也卸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谈到距离,近年来热门的电玩交响音乐会,让策展人史撷咏以「一个潜在爆发的事件」,更将足不出户、不曾听过音乐会的宅世代男女拉出家门,一场音乐会在网友的连署与号召下吸引成千上万人,如此现象实在不容小觑。

电脑科技与艺术的创意,带来不同于过去的媒材以及形式的转变。但在便利与实验的表象下,艺术的内涵及本质仍须受到关注,否则高科技的运用容易成为竞技、或甚至炫技的工具。面对新时代的来临,如何借助科技来提升艺术性才是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却沦于只剩表现。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