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在高低两层舞台进行,背幕是肯崔治的黑白动画投影。(Barney Simon 摄 掌中乾坤偶剧团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原色木偶 述说底层悲戚

南非掌中乾坤偶剧团《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

今年在纽约百老汇一举拿下六座东尼奖的英国戏剧《战马》,演出中最令人惊艳的就是其中维妙维肖的大型马偶与灵活如真的操作,这些吸睛的偶全出自南非的「掌中乾坤偶剧团」之手。这个精采的偶戏创作团队,也在九月时在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演出自家的精采旧作《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朴拙的原色木偶,配上炭笔画的黑白动画,搬演以南非社会为背景的毕希纳剧作《沃伊采克》,述说社会底层的悲哀。

今年在纽约百老汇一举拿下六座东尼奖的英国戏剧《战马》,演出中最令人惊艳的就是其中维妙维肖的大型马偶与灵活如真的操作,这些吸睛的偶全出自南非的「掌中乾坤偶剧团」之手。这个精采的偶戏创作团队,也在九月时在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演出自家的精采旧作《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朴拙的原色木偶,配上炭笔画的黑白动画,搬演以南非社会为背景的毕希纳剧作《沃伊采克》,述说社会底层的悲哀。

英国国家剧院二○○七年的制作《战马》War House在伦敦掀起热潮,进军纽约百老汇后,更一举拿下六座东尼奖。由史蒂芬.史匹柏改编的电影版定于年底上演,舞台版明年二月将进军加拿大多伦多,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上海等亚洲城市都在争取海外巡演。于此热闹纷腾之际,《战马》的幕后偶戏功臣——南非掌中乾坤偶剧团(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低调地在伦敦演出一九九二年关键旧作《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Woyzeck on the Highveld,并巡回英国。此举不但显示出掌中乾坤的规划与思维,并予观众一个回顾和认识该团的宝贵机会。

偶的灵魂活在掌中  打造偶戏新风貌

南非掌中乾坤偶剧团由艾居恩.寇勒(Adrian Kohler)和巴索.琼斯(Basil Jones)创立。团名“Handspring”源自两人对俄国偶戏艺术家塞吉.欧伯萨夫(Sergey Obraztsov)的景仰。欧伯萨夫认为,偶的灵魂活在掌中。借此团名,寇勒与琼斯期待许多美好的事物也能从他们的手中跃出(spring)。

寇勒与琼斯两人于一九七一年相识于美术学校。毕业后寇勒加入偶剧团,之后在博茨瓦纳共和国(Botswana)担任国家戏剧节目指导,琼斯则在南非国家博物馆负责策展。因此两人饱吸非洲文化养分,并结识了许多政治活动者,对其日后作品有深远影响。

一九八一年,两人感觉时机成熟,且为了在不稳定的政局中逃避兵役,遂成立「掌中乾坤」,演出儿童偶剧,在非洲学校巡回。虽然剧团营运日益稳定,也得到制作儿童电视节目的委任,但是寇勒与琼斯最想做的是为成人观众创作偶剧。一九八五年,两人改编政治广播剧《复活节起义的插曲》Episodes of an Easter Rising,大受欢迎,并受邀参加法国偶剧节演出,剧团的方向由此确立。

和著名艺术家威廉.肯崔治(William Kentriage)的相识是另一个转捩点:一九九二年首度合作的《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在南非获奖连连,更成为欧洲艺术节的抢手节目。剧团其后与肯崔治合作了多部叫好叫座的作品,譬如一九九八年以偶演出歌剧《尤里西斯的回归》Il Ritorno d'Ulisse,在○四与○九年二度重新制作,受邀至纽约林肯中心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

二○○四年,剧团在跨国制作《高头大马》Tall Horse里首度尝试大型动物偶,英国国家剧院导演汤姆.摩里斯(Tom Morris)特来观赏并探询邀演可能。该计划虽因版权纠纷而流产,但却因此催生了《战马》,开启了偶剧的新纪元。

黑白动画投影  塑造黑暗氛围

此次在伦敦重演《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意义非凡;观众除可实证剧团在小型制作里展现的亲密感与纯粹功力,更可窥见寇勒、琼斯,和肯崔治,这三位南非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合作中相濡以沫、互进共荣。肯崔治以版画、炭笔画与动画短片著称,作品饱含对南非种族与社会的省思,二○○九年曾获《时代》杂志选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一九九二年,肯崔治以附近街上一个名叫哈利的痞子为灵感,开始创作一系列的动画短片;于是,十九世纪德国剧作家乔治.毕希纳(Georg Büchner)笔下的士兵沃伊采克,在此变成了五○年代约翰尼斯堡的移民工人,场景转换为荒芜贫瘠的灰暗工寮。

演出在高低两层舞台进行,背幕是肯崔治的黑白动画投影,四个演员,包括剧团创始人之一寇勒,轮流操作并为杖头偶发声。肯崔治的动画像一幅幅超现实的流动版画,不但呼应著偶的凿刻风格,更为沃伊采克的困境、药物影响和疯狂,塑造了窒息又迷乱的黑暗氛围。

《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由一马戏班主似的角色拿著扩音筒嚷嚷开场,暗示人生就是场苦涩闹剧。众偶没有表情,却因操偶人的巧妙而呈现出某种压抑的内在情绪,反令偶的每个小动作加倍放大。观众无不屏气凝神地注意著角色的一举一动。原著中充满嘲讽的马秀,因应南非场景变成犀牛,更添荒谬。

寇勒表示,选择改编《沃伊采克》,是因为原作的文字洗练精准,在字里行间酝含著偶戏能够满足的空间。这出重制作品,除因原始偶因已成德国偶戏博物馆馆藏,整批偶由他亲手再造,在剧情结构上并无太大更动。他个人觉得戏以灯暗灯亮控制的转换节奏,或许有点慢,带些老旧感,但也和全剧质朴的「牧野诗」(rural poetry)调性相符。

探触人性弱点  反映社会历史缩影

九十分钟无中场的演出,碍于全剧的基本设定,无法将剧情解释清楚;对不知道《沃伊采克》的观众来说,故事发展上的确有些空格待填。所幸该团偶剧的特殊质地弥补了理解上的缺憾,给这一个讲述底层迫害,满载不公与妒恨的谋杀案,在嘶声控诉与刀起刀落之外,注入某种无言的恨意与无力感,以及诗的流动韵味。更重要的是,《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不仅探触人性共通弱点,还是南非艺术家反映南非社会历史缩影的作品。在《战马》横扫全球的成功之后,不忘回头确认自己发源成长的根基,殊为可贵。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