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宇航(右)和魏春荣(左)舞台上合演同窗记。(国立国光剧团 提供)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温宇航、魏春荣 昔日同窗合演悱恻《梁祝》

台制新编昆剧 国家文艺奖得主李小平执导

由戏曲学者曾永义编剧的昆曲版《梁祝》,是第一部由台湾出产制造的昆曲剧作,二○○四年首度搬上舞台,一月初又将重制演出。此次重制将由新科国家文艺奖得主李小平执导,知名昆曲巾生温宇航与中国北方昆曲剧院名旦魏春荣主演,温、魏是自幼同堂学艺、同台演戏的同班同学,而《梁祝》也是两人阔别多年后再次的合作演出。

由戏曲学者曾永义编剧的昆曲版《梁祝》,是第一部由台湾出产制造的昆曲剧作,二○○四年首度搬上舞台,一月初又将重制演出。此次重制将由新科国家文艺奖得主李小平执导,知名昆曲巾生温宇航与中国北方昆曲剧院名旦魏春荣主演,温、魏是自幼同堂学艺、同台演戏的同班同学,而《梁祝》也是两人阔别多年后再次的合作演出。

国光剧团《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1/5~7  19:30  

1/7  14:30

台北市社教馆城市舞台 

INFO  02-29383567

缠绵悱恻的「梁祝」传说可谓脍炙人口,许多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部经典爱情名剧,其中黄梅调电影尤其风靡华人世界,越剧《梁祝》和川剧《柳荫记》也很具知名度,京剧则曾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的版本,尤以从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而《山伯英台》更是台湾本地歌仔中所谓的「四大出」之一。

二○○四年,由戏曲学者曾永义编剧的昆曲版《梁祝》在国家剧院首演,当时由国光京剧团邀集戏曲学院、台湾昆剧团的多位京昆演员同台合演,四生三旦的阵仗,由曹复永、孙丽虹、赵扬强、杨汗如饰梁山伯,魏海敏、陈美兰、郭胜芳饰祝英台。该剧是第一部由台湾出产制造的昆曲剧作,近年也曾授权大陆江苏省昆剧院演出,堪称两岸戏曲交流的典范。今年再度搬上舞台,由国际知名昆曲巾生温宇航、中国北方昆曲剧院名旦魏春荣主演,新科国家文艺奖得主李小平执导,更能展现昆曲艺术的文化底蕴。

《梁祝》完整演出  为昆曲历史补白

编剧曾永义表示,民国百年岁末,距离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已达十年之久。历史悠久的昆曲,却始终未见《梁祝》的演出,目前仅存的文本《柳荫记》严格说来也只是余姚、徽池雅调一脉,据称在上世纪三○年代昆曲名家周传英曾经演过当中〈访台〉一折,业已失传。曾永义强调,《梁祝》初稿虽然花了十多天就写成,但酝酿期却长达三年,他希望此次的《梁祝》昆曲完整演出,能为昆曲历史补白。

全剧定为〈草桥结拜〉、〈学堂风光〉、〈十八相送〉、〈访祝欣奔〉、〈花园相会〉、〈痴梦乍醒〉、〈哭坟化蝶〉七场戏。李小平担纲新版《梁祝》的导演,这是他第一次执导昆剧。他表示,新版除加入一名由国光当家老生唐文华饰演的守坟者角色,也省去传统「梁祝」中常见的蝴蝶与坟墓等道具,最后两场戏〈痴梦乍醒〉、〈哭坟化蝶〉重新编写,让两人得以于梁山伯的梦中相逢相守。

《梁祝》虽是新编昆剧,但严格遵守昆曲的格律、体制,要求语言与音乐旋律高度融合,曾永义强调,每个曲牌都有「个性」,如果没选好就会「牛头不对马嘴」,加上梁祝故事家喻户晓,即使新编也还得严格遵守传奇体制、昆山水磨调。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表示,「昆曲」是中华文化最优雅的文学和艺术,不管是字音、韵脚、演出都有相当的难度。

温宇航憨痴演山伯  魏春荣聪慧扮英台

这出戏重制搬演,可说是去年加盟国光的昆曲小生温宇航的正式「亮相」,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说,早就想为温宇航准备一支量身打造的昆剧,而他适合扮演憨傻、痴情角色的外型,「除了梁山伯还有谁?愈傻愈催人泪。」出身北方昆曲剧院,温宇航在一九九九年主演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制作、陈士争导演的五十五出足本《牡丹亭》,担任男主角柳梦梅,此后巡回欧美各地长达五年,在国际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二○○六年温宇航开始与台湾昆曲界及国光合作,交流频繁,二○一○年加入国光剧团并定居台北,近年参与国光多项传统京剧、昆剧演出,在新编京典舞台剧《百年戏楼》中表现细腻,尤其令人激赏。

为了替温宇航找一个「速配」的女主角,王安祈遍寻两岸,才找到温宇航的同班同学魏春荣,诠释活泼聪慧、娇羞坚忍的祝英台。魏春荣为北方昆曲剧院台柱之一,大陆国家一级演员,曾获第廿一届梅花奖,第廿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去年随新编大型昆剧《长生殿》来台演出,饰演倾城倾国的杨贵妃,让台湾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魏春荣与温宇航更是自幼于北京戏曲学校昆剧班、北方昆曲剧院同堂学艺、同台演戏的同班同学,年纪相近,扮相赏心悦目,舞台艺术旗鼓相当。去年底,王安祈亲赴北京当面邀请,才促成这出「梁祝同窗记」,而《梁祝》也是两人阔别多年后再次的合作演出。擅唱风格昂扬的北曲,魏春荣将在结尾的〈哭坟〉一展唱功。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李小平  横跨传统与现代的全方位导演

从《金锁记》、《孟小冬》到《百年戏楼》,国光京剧团近年的新编戏大获戏迷好评,除了要归功于编剧王安祈之外,隐身在幕后的导演李小平更是功不可没。传统戏曲是演员剧场,唱念作打皆有套式,只要依循师父的手眼身法,加上个人对角色的领悟和体会,就能唱上一台戏。新编戏注重创新,完全无前例可循,导演的角色因此被突显出来。

李小平出身传统戏曲,坐科学戏十年,主修「花脸」,年轻时因缘际会参加了王小棣的民心剧场,接受现代剧场的洗礼,开始对自己在传统上所学加以思考转化。李小平的导演经验相当丰富而完整,从京剧、歌仔戏、音乐剧、小剧场,甚至大型晚会,都有他的身影。

去年获得国家文艺奖的殊荣,评审肯定他从传统戏曲出发,结合现代剧场整体概念,挣脱窠臼,开创台湾戏曲的新风貌;作品深具人文关怀,充分传达艺术的当代意涵及生命意境,拓展戏曲导演艺术之影响力与未来性。(廖俊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