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迈入卅周年的汉唐乐府,端出演绎商代宫廷爱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为欢庆之礼。《殷商王.后》以商代中兴君王武丁与王后妇好的爱情故事为本,结合南管乐舞、《诗经》、甲骨文字、祭祀仪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术,加上长期合作的服装设计师叶锦添,希望表现出殷商王朝的时代氛围。
2012TIFA—汉唐乐府《殷商王.后》
3/23~24 19:30 3/24~25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印度「泰姬玛哈陵」的爱情传说为世人所称道,但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殷商时期也有一场流传逾千年的凄美帝后恋。在汉唐乐府满卅周年之际,艺术总监陈美娥就以殷商中兴帝王武丁与王后妇好的爱情故事为本,谱入南管乐、《诗经》、甲骨文字、祭祀仪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术,并邀曾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服装设计叶锦添合作,勾勒出三千两百年前殷商王朝王与后的爱恋传说,以及商代师自然、敬天地,崇尚礼乐的传统。
武丁与妇好 三千年后在台湾相会
中国商朝在第廿三代帝王武丁统领之下国运昌隆,史上记载为「武丁中兴」;而这位伟大的帝王身旁有位英勇的王后妇好,她熟谙政治与兵戎大事,也是主掌国家祭祀的祭司。武丁伐荆楚时,妇好身怀六甲未随夫出征,之后武丁战事危急,妇好不顾众人阻止,欲前往战场。
她向天请示的占卜结果为:若前去救援能赢得胜战,然而她将有生命危险。面临生死抉择,妇好毫不犹豫选择率兵救援。夫妻同心果然打了胜战,妇好却因动了胎气随而逝世,年仅卅三岁。武丁不舍妇好,不循安葬于王陵区的礼俗,将她葬在宫殿侧,生死相随。正因如此,妇好的墓成了中国唯一未被盗毁的殷商陵寝。
二○○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殷墟遗址列为文化遗产,因此中国著手推动十年工程计划恢复殷商王城。殷都区甲骨文基金会委托陈美娥创作,○九年她参访河南安阳殷商遗址时听闻武丁妇好的故事,当晚立即以此为创作灵感,发展出《殷商王.后》,原本预计在去年北京两岸汉字艺术节中首演,却因大雨取消,今年在台演出即成为正式完整首演。
谱入《诗经》道儿女情长 甲骨文占卜投影重现
陈美娥将《殷商王.后》分为三幕,第一幕加入《诗经》吟唱两人的相遇、相知与相惜。她说,充满诗情画意与儿女情长的诗文,像是风诗篇里头的几首作品,尤其适合描述武丁与妇好的爱情。
陈美娥以〈野有蔓草〉篇诠释两人的一见钟情;〈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点出武丁对妇好的爱慕与思恋;而描写女子相思难遣的〈子衿〉篇,则恰好呈现妇好对武丁的爱意;最后在〈关雎〉篇中,有情人终成眷属,武丁登基后便将妇好迎入宫中。
商人崇尚鬼神,凡事都要请示神灵。陈美娥以〈商颂〉揭开殷商王朝的盛世序曲,呈现「盛大的祭典仪式,恢复殷商的礼乐风华」。武丁为求天下太平,只好不停征伐,当武丁讨伐荆楚时,妇好则开始占卜武丁出征的情形。第二幕中陈美娥安排舞者踏七星步,重新编排祭祀的仪轨,并且采用少林八卦掌转换而成的舞蹈。
妇好与对舞的女祭司两人缓慢内敛如细流,以相互呼应的舞蹈搭配南管乐曲〈四静板〉悠悠的节奏。另外,陈美娥更于古典中增添现代风格,借由灯光投影八卦于舞者身上,「每一次抖擞的顿点就是一次甲骨的迸裂,象征那可预期却躲不开的未来」。并利用建筑投影的方式,重新展现古老的殷墟王朝。
舞者少林习拳 禅舞双修
妇好拾起兵器、毅然决定亲自出征,场景来到了杀戮战场。第一幕引《诗经》诗篇吟唱、第二幕改为颂、第三幕则为战争大场面,既不吟唱也不说话。为了表现征战中气势磅礡的场面,陈美娥带著舞者到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习武一整个月,特别指名学习「八卦掌」,因为她认为「伏羲之八卦,殷商是上古时代,八卦阴阳肯定是要的」,另外还学了少林镇寺之宝大红拳及小红拳。
强健的八卦掌、大红拳及小红拳转化成了舞蹈,还能配上婉约、典雅的南管乐曲吗?陈美娥采用南管的大曲〈阳关曲〉,「共有八个乐章,每个乐章都能表达不同的情绪,层展现了王与后并肩作战的层情感。」从武丁战败正在忧愁,到见到妇好率兵而来,群兵从了无生机的沮丧中重振旗鼓,一举攻下荆楚。
多彩服装营造梦幻感 勾勒时代的剪影
以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的叶锦添,包办了《殷商王.后》的舞台、美术与服装造型设计。叶锦添说,他不参考京剧与昆剧的服装,而是研究古画,想像殷商古人走进舞台跳起舞来。他说,这出舞剧「更像灵魂,不像实体。」
叶锦添改良中国传统服装的剪裁,不仿古,而是逆向将古代的元素抽掉,剩下简单的线条,反而能传达出浓浓的情感。他表示这出剧最重要的是表现出商朝的情感,由于商朝尚白,正好可衬托出妇好的角色;除了白色之外,叶锦添也在服饰中加入了许多颜色,来营造如梦的幻觉。他也强调,整体的视觉是一种剪影,勾勒出这个时代。
汉唐乐府推出的《殷商王.后》是南管音乐,也是舞蹈与戏剧的呈现,舞台上的表演,不仅传达视觉与听觉之美,更希望表现出殷商王朝的时代氛围。
南管乐与梨园乐舞密不可分
汉唐乐府多年来致力于发扬传统南管古乐以及梨园乐舞。南管原乡为泉州,泉州先民于五胡乱华时迁徙至闽南,得而保存中原的传统音乐。千百年来,南管乐随闽南移民流传海外;其音乐风格较含蓄婉约、清丽典雅,充满了古乐之风。
梨园戏则源自唐朝「梨园教坊」的歌舞戏。北宋宫廷解散教坊,梨园子弟流散各处,于是梨园戏兴起;南宋皇族外宗司迁徙泉州,梨园戏随之落地生根;清朝时戏班往来闽台演出,深受台湾百姓喜爱;日治时期,台湾人仿梨园科步扮演,改良其演出蔚为流行,因使用曲牌均采自南管音乐,故俗称南管戏。因此南管乐与梨园乐舞,关系密不可分。
《殷商王.后》中陈美娥提用了南管乐所保存的商调式谱入《诗经》,商调式即夏商周三朝继承黄帝至尧舜的国乐。论语中「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指的就是商继承的商调音乐,这个调式存在南管音乐里。《殷商王.后》讲述商朝故事,因此全部使用商调式。(柯乔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