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岁的「台湾第一苦旦」廖琼枝,今年初获行政院文化奖、陈水扁总统卸任前又颁授总统府二等景星勋章,桂冠荣衔之多令人钦羡。但她念兹在兹的,仍是传统歌仔戏的传承使命。被尊称为「廖老师」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说她命中带「老师格」,丝毫无差,她在歌仔戏艺术上的授业,无人能及。
夜色沧茫,廖琼枝开著她1600c.c.白车缓缓驶出市区,沿著城市盆地边缘,往山坡上住家社区开去。这条路,她熟悉得很,尤其清晨与夜半路况。过去十五年,她起早赶晚:早上六点多赶路,避开上班车潮,赶往内湖戏专(现改为戏曲学院)歌仔戏科上课;晚上教学,社区、社团、研习班课一上就是晚上九、十点,收拾停当,与学生寒暄几句,驱车回家差不多就是十一点光景。清晨、入夜时光,心境格外清明,廖琼枝意志犹清晰,但体力却明显不行。这条路一向拥塞,廖琼枝疲惫的身子也是塞,塞满学生的期待与她自身的期待,总是累,累到不行,却还是日复一日,填塞到几无空隙。
教学行程满档,桃李全台无可计数
看看廖琼枝的教学行程:周二上午戏曲学院、下午社教馆;周三上午秀朗国小、下午保安宫;周四上午戏曲学院、下午社教馆;周五上午保安宫、下午玫瑰社区;周六上午基金会;今年九月开始,增加周一上午台湾艺术大学、下午基隆社大。周一至周六,就这样全部填满。每班学生少则十人,多则卅人,廖琼枝一人面对诸生,身段一个个扳正,姿势一个个示范,学生轮空闲话家常,七十四岁的老师却忙不迭得几无喘息,忘了喝口水是常事,常常都是学生提醒老师该休息了,这教学的事才暂时交给学生助教帮忙。
不累吗?「哪未!实在足累。」但「唉哟」一句,话很难一时说得明白。她教了廿余年,打从一九八一年应许常惠老师之邀在台师大、台大示范起,一九八五年正式在宜兰县文化中心教课,迄今廿三年。堪列历史纪录的是台北市社教馆研习班,一九八七年开课,迄今廿一年,几无间断。问她全台教了多少学生,无从计数。早些年,台北、宜兰、台中、高雄,南北奔波;这些年,集中台北地区。早些年,大学社团、专业艺生班是重点;这些年「妈妈班」成了主现象。问她最大收获是什么?她说,该是培养了「一些观众」,这些青年、中年爱好者因学戏成了专业观众,剧场演出常成群结伴购票,滋养了歌仔戏市场。还有人流动至戏班,跑龙套、支援行政,一点一滴掖助戏班。
最可观的成果是师资,不论是学生各地开课,或乡土艺术课程的师资班,透过再传师资的传播,这些年歌仔戏研习班真的是开枝散叶,质量可观。只是,一代传一代,廖琼枝却犹然在先锋领头,这股精力从何而来她总说不明白,「唉哟」──好像相欠的感情,甘甜苦涩尽在其中。
荣衔桂冠加身,念念仍是传承歌仔戏「传统」
廖琼枝今年初获行政院文化奖,「五二○」陈水扁总统卸任前又颁授总统府二等景星勋章。总统府、行政院,加上一九八八年教育部薪传奖、一九九八年教育部民族艺师荣衔、一九九八年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国家文艺奖,文艺界最高荣誉无一缺漏,廖琼枝誉满菊坛,桂冠等身,几无人能出其右。
但这些名衔的肯定与加持,从未改变她数十年如一日马不停蹄教学匆忙生活内容。表面上,教学是学生与她逾师生之情的牵动——好多位学生后来成了她的乾女儿,嘘寒问暖不在话下;但真正深沉的原因还是念兹在兹的歌仔戏「传统」使命。廿余年来,歌仔戏从谷底翻身成为艺术品项,跻身艺术殿堂,荣耀多少艺人,但廖琼枝代表的「传统歌仔戏」却相对势微,不如创新发表、时代新剧、「胡撇仔」浪漫剧目来得瞩目。
廖琼枝担忧传统失落,一则看到了歌仔戏表演人才青黄不接的断层及过多哗众取宠只靠外表取胜的演出,二则看到对岸科班学生基本功扎实讲究的训练成果。她期期地说,厦门艺术学校多次邀请她跨海教学,端出「廖琼枝歌仔戏艺术研究室」专题科目请她进驻,她不敢应允,「怕被骂」,仍可在台湾系守一堂课、一班妈妈们,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台湾政府颁授了那么多名衔,比较之下,有点空洞得好笑,礼遇之别,冷暖自知。
差别也许无关政治,而是市场。两岸歌仔戏发展内涵不同,态势不是一枯一荣截然画分。在台湾,「胡撇仔」当道、机关布景俊逸生旦当红的发展过程里,仔细检视,廖琼枝代表的「传统歌仔戏」仍紧紧系住了歌仔戏发展潮流的另一端,从「极传统」到「极胡撇仔」之间,这些年,我们看到的是歌仔戏传统唱念作表并没有被完全舍弃,只是个别表现的优劣多寡之别,以及年轻一代演员「胡撇仔化」、学戏功底不讲究的趋势。
再现「传统歌仔戏」,号召老中青演员同台展演
只是,观众目光注视著偶像、排场之余,表演者基本功功力如何仍是被评断的指标之一。假想廿余年来没有廖琼枝苦心孤诣「全台走透透」从基本唱腔、身段一五一十拿捏示范,歌仔戏的「传统」论述如何建立?从廖琼枝以降,我们才得以继续发掘不同表演风格的资深艺术家共同展现的歌仔戏艺术发展面貌,才有今天后起论述的「活戏」传统与「剧场」风格的辩证,才有继续推动歌仔戏艺术往前发展的动力。
那么,廖琼枝代表的「传统歌仔戏」究竟风貌为何?如何定位?今年底,台北市社教馆即将推出的一档演出,或许是一次总结。廖琼枝邀集了陈美云、张文彬、唐美云、小咪、吕雪凤、石惠君、赵美龄等老中青辈演员,以折子戏方式,加上台湾戏曲学院学生,共同呈现《三娘教子》、《什细记》、《王魁负桂英》、《楼台会》、《马前泼水》、《寒月》等精采折子。这些传统剧目,没有花稍的排场,没有新编剧本的诱因,靠的就是演员唱念作表基本功。十年前,这些剧目经常伴随廖琼枝登台,但多年以来确实势微了,廖琼枝决定再次以薪传接棒方式,让资深演员带著年轻学生共同呈现,这番执著非过人毅力难以撑持,现下来说,除了廖琼枝登高一呼,也实难再于舞台上再现。
廖琼枝的执著,也打动年轻一辈创作的心。台湾国家国乐团也将以廖琼枝为题,创作一出主题乐剧(编按:《冻水牡丹》),结合创作曲、国乐与歌仔戏,翻新歌仔戏与国乐结合的呈现方式。
明年底,戏曲家曾永义则将为廖琼枝编写一出新戏《陶侃贤母》,廖琼枝说,这将是她的封箱之作,她将正式告别舞台,不再演出。
(全文原刊载于第186期,2008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