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剧场要兼顾剧情发展和乐曲诠释并不容易。(采风乐坊 提供)
编辑精选 PAR Choice

「音乐会是谁?」 悬疑氛围大哉问

董昭民、林慧宽、王小尹与张艺生 联手打造音乐剧场

作曲家董昭民、琵琶演奏家林慧宽、击乐家王小尹、导演张艺生首度四人合作的演出「音乐会是谁?」,大胆地对长久以来的形式框架提出一个质疑——什么是音乐?音乐会是什么?音乐会到底是谁?在刻意营造的悬疑气氛中,乐曲结合剧情展开,什么是最终答案?进场见分晓,是吗?

 

作曲家董昭民、琵琶演奏家林慧宽、击乐家王小尹、导演张艺生首度四人合作的演出「音乐会是谁?」,大胆地对长久以来的形式框架提出一个质疑——什么是音乐?音乐会是什么?音乐会到底是谁?在刻意营造的悬疑气氛中,乐曲结合剧情展开,什么是最终答案?进场见分晓,是吗?

 

音乐会是谁?

4/13  19:30 台北市中山堂光复厅

INFO  02-25024960

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音乐会,明明是场演出,却几乎认不出演奏家是谁?看起来像是有一场戏要发生,却又列出明确曲目?宣传照上没有乐器、没有美美的沙龙照,想要从节目名称寻找蛛丝马迹,却又被问回来——「音乐会是谁?」让人弄不清,葫芦里到底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作曲家董昭民、琵琶演奏家林慧宽、击乐家王小尹、导演张艺生,这四位多年的好朋友,虽然各自都有过合作,但全部集合在一起,却是第一次。三个音乐人加上一位剧场导演,乍看之下,不仅有著不同专业,也来自不同领域,然而他们却都有共同的剧场经验,因此四人决定要以「音乐剧场」的方式来演出。特别的是,他们颠覆以往音乐会各司其职的形式,从创作到演出、幕前到幕后,四个人都要一起参与、一起激发更多创意。

「心」为主题  提出质疑 

藉著这场表演,他们大胆地对长久以来的形式框架提出一个质疑——什么是音乐?音乐会是什么?音乐会到底是谁?这些问题引起很多深层的思考。在音乐会中,谁才是主体?是观众还是音乐家,或者两者都不是?这让董昭民联想到自己写过的一个得奖作品《惢》:「这个字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古字,有三个心,多心就会起疑虑,所以它的意思就是怀疑。」于是,整个演出的主题就围绕在「心」上面,并且渐渐地朝向悬疑剧发展。

重点是「谁」?这是他们一直想要强调的。他们将在场内以封锁线、脚印、红色警示灯、甚至白色粉笔描下的人形等,让观众在进场时就开始酝酿、想像与讨论。同时,四面八方会传来一些象征性的句子,如:「我的谱呢」、「一个音多少钱」、「明朝的琵琶绝对货真价实」、「在哪里交货」、「太亮了,会有危险」、「头发卷卷白色的那个」……在音乐会还没正式开始前,就让观众进入悬疑的氛围。

虽有故事情节,但整体来说却是抽象的,全场演出还是依照著音乐会的乐曲而设计。第一首乐曲是林慧宽演奏的琵琶古曲《塞上曲》,利用中山堂光复厅的二楼,董昭民先以古琴在楼上开场,取乐曲中的几个音符让人听不出是什么,接著他的影像就会重叠到林慧宽身上,然后渐渐消失。两个影像暗示著许多意义,有人性的两面,也有怨妇的压抑与悲哀。两个人都刻意戴上面纱和口罩,意味著嫌疑犯在其中。接下来的作品Alternances换成由王小尹主导,由于乐曲的特色是纯节奏、没有音高,因此他们利用上下楼梯、警察抓强盗、探戈或佛朗明哥舞蹈的脚步声及身上发出的声音来产生节奏。或用手在桌上打的拍子配合投影出的文字,就像是电脑出现的名字介绍。最后用扫把扫地发出声音,代表著毁尸灭迹,但也暗指凶器的出现。

为了连结剧情及换场需要,四人也在乐曲间设计两段戏剧姓的过门,一个是借由测量心脏跳动的仪器来听受害者的心跳,扩大反映出自己真实的内心。另一个则是张艺生的一段「现场报告」,讲述发现尸体的状况,引述日本教授研究水的结晶体因为外在好坏影响的变化来解释音波震动杀人的蛛丝马迹,并渐渐将怀疑朝向他。

乐曲铺陈  制造悬疑

作曲家潘皇龙的作品《迷宫逍遥游》最大特色就是给各种乐器A到Z自由组合,可以用诗、或者一段话来排列。于是他们以打击和琵琶两位演奏家的名字再加上节目名称的WHO做排序。这段被安排成「交货」,除了另外两位不演奏的人在一旁加视觉及转场效果外,也会听到作曲家亲自预录下来的指示如:「你在哪」、「走到A区」、「后面有警察」、「到B去」的话,营造诡谲的感受。而委托张琼英创作的《悬》则被设计成琵琶和打击背对背地演奏进来,利用错位及幻影制造悬疑。最后因为乐曲在琵琶上有滑音,所以被设计成大家纷纷跑来按住她的弦,制造一种凶手原来就是她、被抓到了的假象。

但凶手可能并不是她,于是乐曲《惢》上场了。董昭民说:「这首曲子原先是给一个人的打击,但因为太难了没有人敢打,所以我这次就把它分为四个人来打。」乐曲演奏需要两只手加一只脚的打击,加上说话,因此在现场用一个聚光灯投在定音鼓上,其他全暗,在演奏时只能看到手、脚,以及张艺生偶而伸出的头,最终在四个人以不同语言伴随鼓面震动,渲染至全场,然后再接回下一首的古琴结束。

四个人的集体创作,主要的重点还是在音乐上。虽然声音经过包装会有所不同,但它的本质却没有改变。音乐剧场以悬疑的调性表现,无非是想要传达对旧有的音乐、传统的表现模式抱著一种怀疑的态度。真正「演戏」的其实是音乐,至于究竟谁才是真正凶手?就先留个问号了。

两厅院-微笑圣诞季广告图片
艺术家请回答-张擎佳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音乐剧场  乐与剧的无缝接轨

「音乐剧场」在大约一九五○年的欧洲已经相当盛行,即使台湾至今的接受度仍旧不高,但可观察到的是,前几年热门的「跨界」合作已经逐渐不足以满足演出者想要表达的意念,因此「器乐剧场」、「击乐剧场」,或倾向音乐剧形式的另类模式纷纷出炉。

音乐剧场的呈现事实上难度相当高,演奏家们除了弹奏之外,更开始学习舞蹈及戏剧等肢体动作,相对的,与演奏家们同台的其他专业,也需要练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此外服装不但需要搭配戏剧,也不能与乐曲的调性相距太远。以「音乐会是谁」为例,在演奏古琴时需要的宁静气氛,就绝不可以被侦探的翘胡子形象破坏。要兼顾剧情发展和乐曲诠释并不容易,因为演奏时戏剧张力容易松掉,但若是演员太抢戏则破坏演奏品质,再者,音乐与戏剧若无法相互连接,更容易导致失败。音乐剧场可以成为另一个有利的出口,然而如何在这之间取得平衡,著实考验著演出者的胆识和智慧。(李秋玫)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