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亚维侬艺术节有一种送别会的气氛,因为担任艺术总监长达十年的阿尚波和波德里耶,将在这次艺术节落幕后挥手告别,交接给法国剧场话题人物的奥利维耶.毕。正因为如此,本届的节目邀请了十年来的「协同艺术家」及长期合作的导演重回亚维侬舞台,轮番搬演精采作品,回顾、总结意味浓厚。
法国火剧团(Group F)绚烂壮观的烟火在亚维侬老城的夜空中绽放,正式揭开第六十七届亚维侬艺术节(Festival d'Avignon)的序幕。今年的亚维侬艺术节别具意义, 自二○○三年起担任艺术节总监的阿尚波(Hortense Archambault)和波德里耶(Vincent Baudriller),将在本届艺术节落幕后卸任,把职位交棒给奥利维耶.毕(Olivier Py)这个法国剧坛的话题性人物。因此,今年艺术节的节目安排,除了延续过往「协同艺术家」(artiste associé)的策略,邀请一位外国艺术家,参与艺术节的演出规划,另增设「艺术家日」单元,邀请十年来的「协同艺术家」及长期合作的导演重回亚维侬舞 台,在艺术节期间接力发表作品,增添几分回顾、总结的意味。
「协同艺术家」制度,是阿尚波和波德里耶任内,为亚维侬艺术节带来最大 幅度的变革。虽然艺术节的宗旨向来没变:吸引最大多数的不同观众。然而他们制作节目绝不因此媚俗,反而时时挑战观众的惯性与耐力。他们深知不进则退,求新 求变才能吸引每年以十万人次计的观众,年年回来探访。因此,借助前瞻性艺术家的理念与角度,拓展艺术节的视野,也让节目策划变得非常国际化,又能经常保持 创意与新意。历来的「协同艺术家」皆不负众望,个个品味迥异,但都是大胆开创之徒,他们「协同」规划的节目,让拥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艺术节,愈发年轻 激进,难以预期。
协同艺术家搭起欧非桥梁 呈现文化多样性
今年的协同艺术家由法国的中生代导演诺赫代(Stanislas Nordey)及来自刚果的尼安古纳(Dieudonne Niangouna)共同担纲。诺赫代演绎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作品《漫步村庄》Par les Villages,尼安古纳则带来他的自编自导的新作Sheda。两人同时身兼演员、导演和剧作家,作品关注社会议题,传达强烈的政治意识。他们在剧场中分享愤怒,而这种愤怒和能量,因为历史和地域背景的不同,产生迥异的结果。因而,今年的亚维侬艺术节的一大特色,是在欧洲和非洲之间建立桥梁,展示多元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诺赫代的剧场著重於戏剧的语言形式,不论搬演经典文本或当代剧作,他最在乎的是,演员如何倾注全力,经由身体、手势,传达文字的强大力量,特别是诗意的戏剧 文体。舞台上所有的元素,都是剧作家文字的载体,以开放观众建构自己对文本的想像。诺赫代认为,汉德克的剧作《漫步村庄》,是一部伟大的戏剧诗,充分实践 了他对剧场的想像和捍卫。故事发生在一场遗产继承的家族会议上,借由两个兄弟与妹妹的对话,勾勒农村与城市、劳动者与知识分子的世界、传统与现代价值的落 差、冲突与巨大鸿沟。诺赫代意图借由此剧探索,当代文明何以如同「浪潮席卷而过,什么都未曾留下:家庭,以及,艺术里的希望。」在亚维侬最重要的剧场—— 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中,长达四个小时的演出,演员往往凝止不动,彼此之间亦没有交流和互动,仅专注于语言的传达,相当考验观众的耐力。
拒绝被贴上「非洲导演」的标签,对尼安古纳而言,创作不是一种继承,而是一种发明,是开天辟地的创造。他试图寻找一种如狮子和豹般凶猛,比子弹更有穿透力,像闪电般击中人心的剧场语言,这种语言建构一个美学的避难所,将人从真实中逃逸、解放出来,重获想像的自由与快乐。Sheda描 绘一个失落的末日世界,在那里,诸神殒落,没有英雄,人如鬼魅、如幻影;他们试图赎回人性,回忆和个人的历史。全剧以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写成,对白与独白交 错穿插,如散落的记忆碎片,充满零碎和微小的细节,看似无法提供一个真实的图像,但最终却接近真实。该剧在距离亚维侬城车程卅分钟的山区演出,充分运用环 境剧场的特色和氛围,演员散发高度的身体能量与动态,揉合古典、诗与口语的混杂对白,带观众走进那个原始的化外之境。
杰宏.贝尔把舞台让给观众 姬尔美可简单舞作为闭幕
除了两位协同艺术家的新作外,不按牌理出牌的剧场怪咖杰宏.贝尔(Jerome Bel)亦为今年的艺术节量身打造新作。这出和演出场地——教皇宫同名的《光荣中庭》Cour d'Honneur要 说的,就是关于教皇宫演出的记忆。杰宏.贝尔找来了十四个素人参与这个演出计划,包括常看节目的观众,和不看的观众,年龄介于十一岁到七十岁,有学生、老 师和护士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述说自己身为观众的经验,无论经验好坏。杰宏.贝尔说,剧场演出的本质为消失和死亡,雄伟和脆弱几乎共生 共存。因此,他想要做一出关于剧场记忆的演出,关于演出的记忆,如何被呈现于表演中的演出。他将舞台让位给观众,呈现观众观看演出的私密记忆,进而探讨艺 术对一般人生活的影响。
艺术节的另一个重头戏,是亚维侬艺术节的常客,比利时罗莎舞团的编舞家安.德瑞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和二○一一年的协同艺术家夏玛兹(Boris Charmatz)的同台演出。这支以巴赫的小提曲组曲第二号命名的舞作Partita 2, 始于彼此对于舞蹈理念的契合。演出在黑暗中登场,小提琴家现场演奏将近半小时的巴赫小提琴组曲二号。接著,姬尔美可和夏玛兹身著简便的衣物登场,场上只有 一道投射在教皇宫墙面,缓行移动的光线。两人在偌大的空间中绕行运动,不断打破再重组关系,动作纯粹流畅,看起来颇为自由和即兴,舞句的变化亦十分重复。 作为今年艺术节的闭幕演出,Partita 2或许过于「简单」、「随性」,现场观众的反应颇为冷淡,谢幕时嘘声不断。
德语导演很抢眼 「艺术家日」抢票焦点
德语剧坛的导演,亦在今年的艺术节占有一席之地。喜欢挑战经典、拆散文本,挹注现代元素,让舞台的时空与观众接近的斯泰曼(Nicolas Stemann),搬演将近九小时的全本《浮士德》,堪称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活跃于德国剧界的英国剧场导演凯蒂.米歇儿(Katie Mitchell),带来入选今年德国戏剧盛会十大的《夜车》Reise durch die Nacht,精准运用影像技术,将现场演出转换为一部探索女性内在的电影。导演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荷兰编舞家Anouk van Dijk合作的《醉》,融合戏剧和舞蹈,运用大量电子音乐,由七个舞者和五个演员共同参与演出。
为了回顾阿尚波和波德里耶十年来在亚维侬艺术节的成就和贡献,重量级的导演与编舞家在「艺术家日」轮番登场,由于每个作品至多演出两场,成了戏迷们抢票的焦点。此次受邀的艺术家与节目包括:比利时导演基.盖西耶的《奥兰朵》Orlando、德国编舞家莎夏.瓦兹(Sasha Waltz)的《对话20-13》Dialoge 20-13、比利时当代舞团布拉德勒(Alain Platel)的《断章取“艺”—献给碧娜》Out of Context, for Pina、瑞士导演玛塔勒(Christoph Marthaler)的《特大号》King Size、比利时导演杨.法布尔(Jan Fabre)的《疯狂的戏剧力量》Le Pouvoir des Folies Theatrales、塞尔维亚编舞家约瑟夫.纳许(josef Nadj)的《沃伊采克》Woyzeck、黎巴嫩导演Wajdi Mouawad的《与我有约》Rendez-vous Avec Wajdi Mouawad、义大利导演卡士铁路奇(Romeo Castellcci)的《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744。此外,法国戏剧界的老牌导演,横跨剧场与电影圈的薛侯(Patrice Chereau)也在压轴朗读剧本Coma。
剧场当红炸子鸡 新任总监令人拭目以待
今年九月起接任艺术节总监的奥利维耶.毕,不到五十岁,却是今日法国中生代剧场导演中,最受瞩目的一员。在二○○七年接掌「奥得翁国家剧院」 (Theatre de l'Odeon)艺术总监之前,才卅二岁就任职位于法国中部的奥尔良国家戏剧中心(Centre dramatique national d'Orleans)艺术总监长达十年。他喜欢把剧场视觉搞成巴洛克风,剧场形式则广泛使用各种对话、独白、音乐、歌曲、诗、皮影戏等,同时创作跨越舞台 剧、儿童剧、歌剧、电视和电影。作品内容时而严肃正经、谈论社会政治,时而搞笑闹剧、笑谈人生。一九九五年,他在艺术节上演的《女仆》La servante,透过由五个剧本组成连环套戏,首尾相接,故事的结尾又回返开头,如同一个演不完的故事,在亚维侬一次连演廿四小时。此外,他也关注于社会运动。今后的亚维侬艺术节,在奥利维耶.毕的执掌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依旧坚持创造 La FabricA剧场正式启用
今年的亚维侬艺术节还有件十分特别的大事,那就是La FabricA剧场的揭幕使用。艺术节总监波德里耶表示,这是一个长达十年的梦想,该计划在十年前提出,二○一二年终于得到法国政府支持破土动工,并于今年正式启用。
La FabricA位于亚维侬老城外,可供艺术家常年进驻创作,排练场的规格和教皇宫的剧场同等大小。波德里耶说,在欧洲经济萧条之时,若想要一如以往捍卫当代艺术创作,就必须给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和工作的空间。艺术节虽然是一个创作的地方,但过去,艺术家有了舞台,却没有工作的空间。在这样的愿景下,La FabricA应运而生。
La FabricA由十八间公寓、一个大排练室、一个大厨房和餐厅构成,提供艺术家居住和排练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民众与艺术家互动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今年的艺术节,德国导演斯泰曼的全本《浮士德》及波兰导演瓦里科夫斯基(Krzysztof Warlikowski)的《华沙夜总会》Cabaret Varsovie就在此演出。
波德里耶强调,经济不景气影响下,政府的文化政策开始变得谨慎,但耗资八百万欧元建立这样一个工作空间,也许能传递出一个讯息,那就是:我们依旧在坚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