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发展五十年的京剧,返回京剧发源地演出,竟让中国观众大为惊艳!今年国光剧团与台湾新剧团带著新编作品赴对岸演出,皆备受肯定,究其因由,国光艺术总监王安祈与新剧团制作人辜怀群分别指出:台湾京剧不高举教化意涵,在题材上创新,深入角色内在,并透过多元剧场元素运用,打造象征隐喻的舞台美学,都更贴近当代精神,特别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近年来,两岸表演艺术交流明显比过去频繁,尤其京剧受到很大的关注。毕竟京剧百年文化基因源自北京,相比台湾京剧五十年发展,算是根浅的艺术。当台制京剧返回剧种原生地,势必面临剧坛与观众双重检验。回顾今年台制京剧输出对岸,因为剧艺精采创作自由,博得对岸热烈回响。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表示,台湾用文学剧场观念演京剧,开拓中国新观众以新视窗看传统戏曲的新出路新未来,惊艳原来京剧别有洞天。
十一月,由辜公亮文教基金会支持的台北新剧团从中国传回好消息,剧团新编京剧《知己》荣获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入选剧目。该剧十月下旬登陆巡演一个月,从湖北到广东,在九大城市十二处剧院演出十四场。有九十一岁高龄的戏迷爷爷知道李宝春要来,专程到欢迎会献唱《将相和》,以行动给新剧团最最实质的热情支持。
不只新剧团报喜,四月,国光剧团应上海大剧院之邀,演出「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与胭脂》及《百年戏楼》。上海大剧院位列中国一级演出场地,世界各国表演团队若要打入中国市场,无不以登上上海大剧院为其标竿。该剧院为庆祝开幕十五年来第一次重修后演出,特请国光参与「京昆群英会」演出阵容。十月,国光又再赴北京参加首届「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演出《青春谢幕》。
台湾创新题材 探索角色内心
国光剧团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孟小冬》,有戏迷因为无法忍受盛况,痛骂:「我们要灭一灭台湾仔匪气。」部分专家更向《知己》制作人辜怀群抱怨:「台湾戏再这样演下去,陆团很累的啊。」
王安祈说,「因为台湾京剧新美学太受欢迎,观众才会反应激烈。」究竟台湾新京剧散发何种无可取代的特质,令中国京迷尽心喜爱?
「台湾京剧从演故事到演人物,在题材发挥的创新空间,接近时代精神具独特魅力。」辜怀群指出,京剧表演最大特色就在「程式化」,唱念做打或服装发型,都有基本规范,如皇帝戴的皇帽,官员戴的纱帽,不能随意更动,否则象征意义即改变。因为京剧程式化表演美学改不得,自然转向题材求精采。以今年作品观之,不论是《知己》或《孟小冬》都从平铺直述走向心灵层面,深刻探索角色内心性格。
王安祈表示,台湾构思一出戏的题材,不会去想如何高潮迭起博取掌声,也不会想要传达什么教育警示等戏剧功能性,而是向内凝视,勾动观众心底悸动,反观自己生命。
舞美象征隐喻 整体考量呈现顺畅
因而,台制京剧另一特色是把京剧当动态文学展演,呈现文学内在生命,不只是当演唱艺术看待。王安祈说,新世纪有现代诗、当代戏剧,京剧剧本创作的态度跟写当代小说是相同的。
因为京剧剧本是当代动态、活生生地在舞台上呈现,说故事方法十分多元,任何创意都有被实现的可能性。「台湾京剧舞美、服装设计走向象征隐喻,结合电影运镜、现代戏剧、多媒体影像视觉呈现。」王安祈举例,《孟小冬》运用书法、园林多媒体投影,展示其内心世界;《水袖与胭脂》时空背景虚拟化,将京剧昆剧与舞台剧融为一体;《青春谢幕》,融京剧经典选段于话剧之中。综合制作成效,台湾京剧从剧本到舞美设计皆经过全面性考量,编导演全程参与,作品呈现顺畅的整体感。
反观对岸京剧表演,「近年题材也走向搬演人物。」辜怀群表示,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入选廿五剧目名单中,超过廿出走人物路线,如《金缕曲》、《康熙大帝》分别演吴兆骞及康熙故事。只不过中国会审查剧本,若背离教化会被关注被更改,编导演自由度比不上台湾。
就中国京剧说故事方法而言,王安祈观察,中国因为唱将太多,观众也习惯听嗓音,未将京剧当文学作品看待。例如于魁智、李胜素等名角出席重要场合时,常穿便装清唱一段,即知对岸观众很关注歌声。论舞台风格,京剧表演是极写意艺术,然而「中国强调视觉设计,呈现豪华、辉煌感。」
创作自由可持续改进 活化传统吸引年轻观众
中国国家一级演员钱振荣、杨燕毅不约而同指出,对岸京剧传统向来看角儿、看流派,如果台上有很多名角,每个名角唱一段,加上各有各的艺术坚持,无形中让戏唱散了,反而不是以剧情发展为主。又因中国的戏曲演出比较不考虑观众与市场需求,通常一出新戏排完参演后就束之高阁。
两位前辈艺术家也认为,台湾剧坛为追求艺术完美,乐于听取多方意见。例如有八十岁旅居多伦多的中国老先生,看完《知己》DVD之后,提出了有关满人大礼的意见,导演及主演李宝春觉得意见相当好,就做了部分修改,让剧情更合理。反观中国则受限体制,不能改任何的字或片段。
两岸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自发展出独特表现方式。中国的人气女老生「小冬皇」王佩瑜妈妈评《孟小冬》:「像首抒情长诗迷人。」著名评论家翁思再专文称许:「台词是散文式的优美;唱词则是现代诗的口吻。」看过《青春谢幕》的戏迷,也不吝在微博留言:「创意不错、让更多外行观众走进剧院欣赏传统艺术。」
辜怀群说,台湾的戏没那么教训人,观众压力小,年轻人爱看;中国因寓教化于娱乐,年轻观众少,反倒是银发族带孙子看戏,出现十岁以下孩童接触京剧的趋势。以《知己》谈友情为例,有十一岁孩子观后跟父母说:「欸,我看交朋友不能勉强哦。」证明台湾京剧感染力大。辜怀群感慨,台湾的大人会因无人帮带小孩放弃进剧场,不但中年观众减少,更可惜欣赏艺术的根苗未能再往下扎,这与社会环境有关,值得文化界深思。
王安祈表示,可惜对岸把京剧当文化遗产保存,高高地供在上端,年轻人尊敬它,但不想碰它。台湾一定要把京剧当舞台上新兴艺术,是现在进行式,可容纳各种表演手段;活化传统的不二法门,就是「一定要当它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