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乐作曲家卢亮辉(许斌 摄)
艺号人物 People 国乐作曲家

卢亮辉 流光三十年 谱写台湾情

原为印尼华侨的国乐作曲家卢亮辉,历经在中国、香港的求学与工作生活,因一首《港都之春》交响音诗的创作与演出,让他留在宝岛,迄今卅年。他的乐曲融入了台湾特有的风土之情,让人聆之感动莫名,也成为比赛场上常被选用的曲目,备受欢迎。对于创作,他只问「艺术能不能感动人?」他说:「作品要成功,一定要与民同心、与民同乐、与民同享。『曲高』还要『和众』,如果作品没有得到支持,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原为印尼华侨的国乐作曲家卢亮辉,历经在中国、香港的求学与工作生活,因一首《港都之春》交响音诗的创作与演出,让他留在宝岛,迄今卅年。他的乐曲融入了台湾特有的风土之情,让人聆之感动莫名,也成为比赛场上常被选用的曲目,备受欢迎。对于创作,他只问「艺术能不能感动人?」他说:「作品要成功,一定要与民同心、与民同乐、与民同享。『曲高』还要『和众』,如果作品没有得到支持,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TCO】乐思系列「梦中的台湾─卢亮辉足迹30作品音乐会」

10/8  19:30 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厅

INFO  02-23832170转252

一上楼,走廊上就已传来作曲家爽朗的声音;碰了面之后,那响亮的嗓门配上笑得弯弯的眼睛,勾勒起多年前的记忆。记得当年在学校里,每当合奏课一到,就可以看见卢亮辉站在指挥台上「跳舞」,为了带动学生们卖力演奏,他总是使出浑身解数激动挥舞、又唱又叫。每在乐曲进行到高峰处,他就会不自觉地提脚用力一跺,这时,连楼下教室都会摇晃。听到声音,师生们常相视而笑,像是心神领会地说:「喔!卢老师的课又到了!」提起这件事,卢亮辉开怀地笑了,用他独特的乡音揶揄自己说:「我记得有个学生这样形容:『卢老师啊,每年都会有个更年期,时间一到都会发作!』」

虽然不是指挥,但他投入音乐的热情,却是全心全意的。他想起有次指挥家罗彻特(Michel Rochat)要来台指挥,却临时病了,乐团只好找他代打指挥自己的乐曲。为此他准备了安可曲,把他几首知名的曲子串起来演出,没想到演后造成轰动,观众鼓掌喝采让他连连从后台出来谢幕,几乎下不了台。演后他收到台大国乐团团长写来的一封信,谢谢他带来的感动,因为这些乐曲是陪伴著他从国小、国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成长的印记。

那卢亮辉自己的成长呢?身为印尼华侨,他历经了印尼、中国、香港到台湾四个地区,不但吸取了各地的养分,也因地制宜地创作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埋首沉浸在豆芽菜与小节线堆里,直到今年台北市立国乐团要以他为名办音乐会,他才惊觉自己早已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回首算算,一待,已是卅年了!

一首毕业歌  踏上音乐院

卢亮辉小时候的印尼就像台湾,美国来的电影很受欢迎,没有机会学琴的他喜欢看电影,看到悲伤的剧情配上音乐,总是让他泪流满面。心里暗暗佩服这些作曲家,向往电影音乐的念头也悄悄萌芽。十二岁的时候,到同学家,听见钢琴的声音就爱上了,一边请同学教他,一边也要求妈妈让他学钢琴。正巧堂妹家买了一台琴,也请了老师教,他就这样跟著学,一路到高中。快毕业时,大家讨论著每个人要表现什么,他想了想便自告奋勇说:「我要写一首毕业歌!」于是转头邀另一位同学写词,由他来谱曲。

到底哪儿来的勇气?卢亮辉笑著说:「在学校我的文学、化学、理工都只有勉强过关,但是我的音乐却是全班最好的,歌也唱得不错,很受同学们赞赏。」那,事隔这么多年,还记得毕业歌怎么唱吗?不料他立即精神抖擞地哼:「同学们、同学们,再见、再见、再见了!」但是,怎么听起来像支进行曲?原来当时印尼华人多受左派影响,歌咏的歌曲多半是带有群众思想的《黄河》、《五星红旗》等「爱国歌曲」。唱多了,不但风格相近,连未来也往中国大陆去了。

但到中国做什么?灵光一闪,不如去报考音乐学院。只是拿到简章后,却拿不定主意要选哪个学校?先尝试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好了,想不到同为华侨的朋友听他唱完就说:「卢先生,你声音的本质还不错,但是你的口齿不清。就算你考上了,老师也肯定要矫正你的咬字,起码要花两年。」他心想,两年,花这个时间太浪费了!于是改考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了考场,教授要他唱歌,他唱了;让他弹琴,他也弹了。最后问:「他你有什么作品?」他心想「糟糕」,也只好硬著头皮交上了那一首毕业歌。看著别人交的都是合唱曲那种大作品,他心想一定考不上了……

殊不知结果竟然榜上有名。他纳闷地进了音乐院,才从教授口中得知他群众歌曲的写法受到青睐,相较于那些已经定型的考生,卢亮辉就像一张白纸,能够改造。只不过,再写的歌曲第一句又是军歌式的「社会主义好!」这次作曲老师终于皱起眉头,规定他每次上课都要背一首民谣。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再加上文革时期,有段时间学音乐的都要被下放农村采风,与农民同吃同住,让他对各地民谣了若指掌,不管什么样的民谣、戏曲,信手拈来就是一段。纵使是学西乐出身,但他抱持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信念,不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他说:「在大陆十几年,我可以说是学到了中华民族的根。作为一个作曲家,我不停地吸收,所以在我的音乐里就是百花齐放。我不要只形成一种风格、不要局限。但如果没有这番薰陶,我是写不出那个韵味来的。」

创作  改变了他的命运

但是,在那个大环境下,许多艺术创作无法自由伸展,于是他另寻理想之地,在一九七三年来到了香港。当时的香港是英国管辖的殖民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时代。然而音乐在西方管弦乐团为主导的情况下,国乐是边缘、不受重视的。幸好在志同道合者与官方人士协助下,香港中乐团在一九七七年成立,他也借此机会考上低音大提琴手。当时的音乐总监吴大江提倡国乐交响化,但单靠一些现成的传统曲目和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远不及应付乐团的演出。得知卢亮辉是学作曲的,就请他为乐团创作一些作品演出,并且担任一些任务性的编配声乐家与舞蹈音乐。在那个快速又多变的环境里,他也不能墨守成规。为了跟著潮流迈进,他抽空猎取爵士乐的和声与手法,运用在作品里。那对段充实的时光对卢亮辉来说,是挑战,却也是满满的收获。

一九八六年,卢亮辉与吴大江合作,联袂来台。为了赞颂美丽的高雄,他创作了一首《港都之春》交响音诗。那是一首包含两百位合唱与国乐团合奏的乐曲,在高雄演出。当时高雄市国乐团还是一个业余的团队,水准没有现在高。一听说当时的高雄市长苏南成要带外国人到场聆听,他紧张得不得了。幸运的是,演出不但顺利,效果更出奇地好。结束后市长上台致词,高兴得表示他没有想到国乐竟能够反映高雄城市的精神与风光……我支持你们!岂知隔天报纸上纷纷以斗大的文字记下「苏市长支持高雄市国乐团成为专业乐团」!

君无戏言,果真,乐团就在这样的「推波助澜」下正式成立了。回想这段往事,卢亮辉面露得意、咯咯地笑著:「我一首曲子,竟然也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事实上,一首曲子不仅改变了乐团的命运,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由于太受欢迎,乐团非留他不可,他也就顺势答应了。留在台湾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非常适合这个地方,不但三○年代的周璇、白光都是他熟悉的,连刘家昌、余天、江蕙这些流行歌曲也都是他耳熟能详的曲子。更有趣的,是他妈妈原是厦门人,因此他从小就讲得一口流利的闽南语,来到台湾更是沟通毫无障碍。他打趣地说;「我妈妈的样子,就跟台湾一般的妈妈是一样的,所以我常跟邻居的欧巴桑说:『你跟我妈妈好像耶!』每次去吃早餐,他们会问:『要呷什么?』,我都说:『沁蔡啦!』然后去理发,我只要唱一小段最近正在编的流行歌,他们一听就知道是什么。」

卅年  歌咏台湾情

不过,他的曲子,也有那种「听不出来是什么」的时候。就像他的长笛协奏曲《春风夜雨情》,完全是用台湾歌谣形式编写的「卢式民谣」,听著听著,好像就快要认出那是邓雨贤,或是江蕙唱的歌,却又不是。然而浓得化不开的乡土风味和如泣如诉的旋律,在国乐音色的衬托下,显得优美而又哀伤。那是身为台湾人共同的印象,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绝对听得出这种再亲切不过的语法,而卢亮辉就是能撩动这种无名的乡愁,让听者不禁潸然泪下。更难得的是,即使不是台湾人,也能够喜欢上到那种浓烈的情感。连中国来的作曲家都不相信他是在对岸接受作曲训练出来的。对于这样的疑惑,他歪著头笑答:「如果我跟你们一样,那我就完了!」

当然也有人批评他的曲子太通俗、太不国际化,但他只问「艺术能不能感动人?」「能不能像贝多芬、柴科夫斯基那么好,我不管,我只要创造出我们华人的音乐,让人感动,那就行了。作品要成功,一定要与民同心、与民同乐、与民同享。『曲高』还要『和众』,如果作品没有得到支持,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卢亮辉想起刚到台湾时,有小学家长听了他的合奏曲《春》,激动得到后台跟他说:「你的曲子太美了,我决定把三个孩子交给国乐,让他们去学习。」他这才知道,原来他的曲子,也可以扭转学生家长的印象,让原先可能学西乐的孩子留在国乐,为未来播下种子。

的确,在卢亮辉来台湾之前,台湾的国乐还停留在业余阶段,当时的比赛曲目,不是传统乐曲,就是少数台湾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在引进了他的曲子之后,乐坛起了变化。老一辈不太认同,但年轻人每每拿他的曲子参加比赛,都名列前茅。这使得卢亮辉的作品大受喜爱,委托邀约不断。直到现在,每年音乐比赛只要一开锣,都有他的乐曲上演,有时甚至整天下来,就像他的专场作品音乐会一般,参赛团队上上下下换场,不换的只有作曲家卢亮辉。

见证台湾国乐界的程度,从团队看到他的作品难度饱受惊吓,到如今连国小乐团都能驾驭,他欣慰地说:「这个卅年在台湾,我没有白过。」回首来时路,他感叹地说:「是环境逼著我写,如果没有环境,我不知道要写什么?所以,我的每个作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那么,写了这么多年,还有什么想写的呢?只见他眼睛亮了起来,回答「邓雨贤的《雨夜花》」。那是他来台湾时听到最动人的曲子:「旋律好美、歌词好悲……我到处打听这是谁写的,实在太棒了……我想要再写曲子打动台湾人的心。」看著他哼著曲调、配合双手的手势描绘「……乐曲一开始要有滴滴答答的雨点,然后接著旋律……」我相信,新的一段故事,又即将缓缓拉开布幕。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知名国乐作曲家,印尼华侨。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1973年移居香港,1986年移居台湾。

◎ 曾任台北市立国乐团演奏处副团长及副指挥、并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

◎ 1989年台湾电视剧《俑之舞》的配乐入围金钟奖。1991年以《新幼学故事琼林》音乐专辑获金鼎奖优良唱片奖。

◎ 作品丰沛,常用比赛曲目高达廿多首。常接受台北市立国乐团、台湾国乐团、高雄市国乐团及国光剧团等委托创作。结合景物创作如为高雄知名景点所创的《爱河畅想曲》、《西子湾之恋》、《高港风云》、《澄湖月夜》、《莲池潭风光》、《柴山揽秀》及为台北101所创的《劲飙序曲》等。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