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著欧陆剧场制作的访台,国外剧组中常见的「戏剧顾问」概念也导入了台湾,也逐渐在本地制作中实现,不少制作的演职员表上,出现了「戏剧顾问」一职,这个角色是陪同创作者一起思考的另一种声音;而在日益增多的「委制」或「国际共制」的案例中,戏剧顾问更是协助达到命题目标,或协助连结国际与在地文化脉络的关键人物。
「戏剧顾问」(dramatug)作为一个职位与角色,或是说戏剧构作(dramaturgy)这样的概念、学问,对所有创作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例如在任何一种创作中,都少不了有制作人、总监、好友、老师,甚至伴侣等人充当观众那般,作为陪同作者思考的另一种声音、将源自于个人己身的意念,加以排列、组织的能力,其实就是顾问与构作的精髓。虽然,近年戏剧顾问一词常与纪录剧场相互连结,与其说这突显了纪录剧场在资料的搜集研究和创作的构成具现部分可能面对的诸多难处,及其所涵盖的文化、社群、史地、民俗、政经等议题的深度和广度,其实更重要的是「需求」。我们需要戏剧顾问吗、又为什么需要?或是说,「只有」纪录剧场需要戏剧顾问?只有「戏剧」需要顾问吗?
「譬如最近愈来愈多由制作人、策展人主导的展演,或是在其他类似的状况下,的确可以不需要『戏剧顾问』这个职位,因为(团队中)其实有很多人可能同时也做了戏剧顾问的工作。」曾与各种不同创作团队协作、也是甫出版的《戏剧顾问:连结理论与创作的实作手册》一书译者陈佾均说,「我们的剧场活了那么久,虽然没有发展出戏剧顾问的位子,但其实在每个制作里面,都有人在做这件事情。我觉得有了『戏剧顾问』这个职位的好处是,有些事情不会被牺牲掉,譬如制作人也许有别的事要忙、其他身分的参与者可能只能提供小部分的协助,无法主动去『开发』。」长久以来常被问及戏剧顾问一职的必要性,陈佾均试著用这样的方式说明。
制作型态改变 合作互补、相辅相成
需要开发什么呢?以近期的几个制作为例,三缺一剧团今年的「海港山城艺术季」请来了同是基隆人的周伶芝担任戏剧顾问,从最初的策展规划开始,到邀演团队的选择、田野调查的方向,一步步协助策展人魏隽展建构方针,筹划工作坊并与创作者一同做功课。剧作家简莉颖在两厅院「艺术基地计划」担任驻馆艺术家时完成的作品、明年将于TIFA上演的《叛徒马密可能的回忆录》,在其写作期间也曾得剧本顾问吴政翰的协助,就相关资料、编剧概念与呈现可能等部分,相互对话讨论。戏剧顾问一角,可能如同周伶芝所言的「心理咨询」或吴政翰口中提供创作所需的「发想刺激」,协作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服务对象从导演、策展人到剧作家也多有不同,创作者也总有各自的状态,现阶段关心的议题、创作生涯的整体脉络、想做的、会做的或必须要做的,「他有太多类似手工艺的部分需要处理,」陈佾均以导演这样的创作者为例,「譬如说较具象部分,视觉呈现或演员训练等等。如果有人能在过程中提纲挈领,他就可以更专注在他有兴趣发展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戏剧顾问与创作者)是共作(collaboration)的状态,找到重点帮助他们更快速到位、协助他们抱著自己既有的主题与制式结构互动。」
近期表演艺术圈的一些制作趋向,也间接成了演出团队变得比以往更加需要戏剧顾问的原因,「委托制(创)作」已非申请过了、拿钱做戏就好,而是有了更具整体性的主旨,一个挑战、一项命题,创作者如何以他擅长的表现语汇,找寻路径抵达目标,就是戏剧顾问得以发挥所长的切入点。未来,在各地演出空间更形完备后,依据场馆特性而生的委托企画、单一制作的场次数量可能增多,过往或多或少企求「立竿见影」的创作成效,在作品精致化、委托时程拉长的状况下,导演、编剧都能借顾问之助,以各种角度、多方考察、深思熟虑、统合结构,去补全、强化制作的细节与面向。
「共同制作」也是戏剧顾问时常受雇的工作场域,不论是陈佾均所说作为「创作者跟观众、跟社会沟通的桥梁」或周伶芝所言的「文化差异与诠释」,以她们过往在台北艺术节中与来台执导的各地编、导演合作经验,如何将创作者的心思、作品的意义与在场的演员、与在地的群众,甚至社会的气氛、世界的现况相互「衔接」,范围之广、细节之深,从字句含意、诠释方式,到风土人文、民俗背景,文本写作与演出制作的脉络等,在这样国际合作里都必须一一面对处理。
协同建构叙事 不停诘问、直捣核心
「戏剧顾问是创作期间的评论者、批判的建设者。」周伶芝说,要批判也不能没有建设,质问有时候不一定有答案,沟通需要策略,往往还得因对象而异、视状况改换表达方式,当然也有可能吃闭门羹。陈佾均也坦言,有时候如「为什么要做这出戏?」的基本问题,得到的回应可能一如行销业务、文案宣传的字样,「这时候如果有人一直逼问,你至少不会太容易妥协。」戏剧顾问面对文本、调查访问、研究分析、协助构成,同时也得想方设法去接近问题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在提到戏剧顾问的时候,常以案例出发,因为他们在处理的问题,其实不一定有确切的答案,很多时候也与共作的创作团队、制作的时地背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不过,「一个作品可以没有戏剧顾问,但是不能没有戏剧构作。」吴政翰说,这门学问其实有关于叙事的手段,「反过来说,每个创作者其实都需要有这个能力,有没有创意是另一回事,如何从点连成线、形成面,即是一种构成。」周伶芝也比喻:「好的戏剧顾问(构作)就像好的记者,他能洞悉受访者与事件、与自身创作间的关系,并整理出脉络、用切合的文体述说,同时兼顾美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各种论述以为参照,架构作品的当代视野与座标。」
然而,这三位「戏剧顾问」也坦言,这个词汇常受误解之处在于「戏剧」也在于「顾问」,吴政翰将之比喻为「军师」,陈佾均则说那是「创作者脑内(外)的另一种声音」,三人都以不同方式表明,他们的工作当然不仅适用於戏剧范畴,戏剧顾问所强调的是戏剧性或叙事性,即使作品本不在于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既定的文本,展览策划、简报制作、专案企画、报导论述都具备叙事性架构,任何种类的创作,无论是文学、舞蹈、装置、视觉、声响、物件、行为等,如何呈现概念、如何传递讯息、从何切入、何以立足,如戏剧顾问这样得以与作者一同提著灯笼在暗中寻路的角色与能力,未来也能在各领域运用、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