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国家歌剧院的开幕大戏《莱茵黄金》。(台中国家歌剧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2016表演艺术回顾/现象观察 指环相关制作频繁 今年盛况只是「巧合」

现象2:处处华格纳,台湾歌剧要起飞?

连续两个月,分别在台中与台北,各有一档《莱茵黄金》演出,此前不久,还有国台交的「爱的超脱与永恒——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歌剧音乐会,仿佛令人有错觉「台湾是除了拜鲁特音乐节之外,上演最多华格纳作品的地方」,这是否表示台湾的歌剧发展即将起飞?毕竟华格纳的作品可是歌剧的重要指标呢!虽然「华格纳」近年来在台湾颇受艺术家青睐,其他领域也对重新诠释他的理念有极度的兴趣,但细究之下,今年的盛况,也只是「巧合」而已。

连续两个月,分别在台中与台北,各有一档《莱茵黄金》演出,此前不久,还有国台交的「爱的超脱与永恒——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歌剧音乐会,仿佛令人有错觉「台湾是除了拜鲁特音乐节之外,上演最多华格纳作品的地方」,这是否表示台湾的歌剧发展即将起飞?毕竟华格纳的作品可是歌剧的重要指标呢!虽然「华格纳」近年来在台湾颇受艺术家青睐,其他领域也对重新诠释他的理念有极度的兴趣,但细究之下,今年的盛况,也只是「巧合」而已。

歌剧,一直都是国内乐团乐季的重点节目,因此常配合作为压轴或是开季活动演出。今年九月卅日与十月二日,为了台中国家歌剧院的正式开幕,推出了华格纳的作品《莱茵黄金》,由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与指挥吕绍嘉率领国家交响乐团联手合作。十月卅日,则有俄国指挥葛济夫(Valery Gergiev)带领马林斯基剧院管弦乐团(Mariinsky  Theatre Orchestra)与十四位独唱家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以音乐会形式上演相同剧码。短短一个月内上演三场华格纳的《莱茵黄金》,无怪乎有人戏谑地说:台湾是除了拜鲁特音乐节之外,上演最多华格纳作品的地方了!

华格纳是一个指标

会这么说不无道理。若将范围扩大,单以华格纳歌剧而论,还包括九月九日国立台湾交响乐团的开季演出「爱的超脱与永恒——华格纳的崔斯坦与伊索德」歌剧音乐会。此一节目并非全本歌剧,也不是歌剧音乐会,但以制作的概念精选乐段,不但委托诗人路寒袖为这次演出创作新诗,并邀请作家杨照于音乐会中担任朗读说书。在指挥简文彬的领军下,国家交响乐团成为「第一支登上台中国家歌剧院的乐团」。

值得一提的是,《莱茵黄金》为《指环》四部全本制作的第一部,未来台中国家歌剧院也将在随后的三年里,依序演出其他的三部。而葛济夫与马林斯基的搭配,若依主办单位所做的「指环计划在台湾」演出,那么接下来的三部,也将轮流上档。只不过后者目前的计划尚未见到后续,因此《女武神》、《齐格飞》、《诸神的黄昏》是否将在北中两地的剧院与场馆轮番上阵,也尚不可知。

事实上,「华格纳」近年来在台湾还颇受艺术家们青睐,在歌剧形式之外,其他领域也对重新诠释他的理念有极度的兴趣。二○一三年适逢华格纳两百岁冥诞,台北艺术节曾经结合文学、影像、古典乐、装置艺术、表演艺术及电音派对,制作一场名为《华格纳大爆炸》的节目。结合知名旅欧作家陈玉慧、德国艺术家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德国作曲家莫里兹.嘉格恩(Moritz Gagern)及广艺爱乐管弦乐团,试图集华格纳「总体艺术」之大成,会后更找来DJ林经尧以电音趴作为总结,为华格纳庆生。二○一四年的「华格纳革命指环」,则由导演鸿鸿策划,邀请河床剧团、黑眼睛跨剧团、EX-亚洲剧团与再一次拒绝长大剧团,分别发挥创意,加入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结合东西风格、传统与现代元素演绎《指环》四部曲。当然,二○○六年在国家交响乐团欢庆廿周年之际,由当时的音乐总监简文彬带领,以semi-stage的方式演出全本《指环》的壮举,不但在当时造成轰动,直至十年后的今天,面对票房等压力,仍旧是场不容小觑的挑战。

不过是纯属巧合而已

那么,究竟为什么选择华格纳?为什么一定得演《指环》?其实要挑选一出配合活动盛大开场,或者造成话题引起抢票的歌剧很多,并不一定非得华格纳的作品不可。然而华格纳不同于其他歌剧作者,他不但作曲,更自己编写歌剧剧本。他承接莫札特、贝多芬时代的歌剧传统,更开启了往后浪漫主义歌剧的作曲潮流。尤其对歌剧的诸多独特的创见与实践,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而《指环》不但是华格纳穷极后半生的史诗巨作,他一手建立的歌剧圣地——拜鲁特节庆歌剧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最开始就是为了上演《指环》而打造,因此成为一个指标性的作品。

问题是,今年在短时间内连演三次《莱茵黄金》,代表这部作品在台湾突然备受重视吗?抑或是台湾歌剧的演出突然热络起来了吗?答案却并非想像中的理所当然。台中国家歌剧院选择《莱茵黄金》作为开幕献礼,显示了一个「歌剧院」的雄心,但不可否认的,即便它是台湾第一个以「歌剧院」为名的场馆,从目前节目规划看来,未来也将朝向综合型的艺术演出为主,并非如同欧美那般,仅供歌剧制作与上演之用。所幸,许多台湾团队及两厅院推广歌剧不遗余力,只不过碍于经费与票房回收率,多以音乐会,或者Semi-stage的模式演出,能够真正有完整的舞台、服装、灯光、布景,一年仍见不著一、两出。虽然,歌剧的轴心仍旧在音乐,能将音乐表现得好才是重点,但是观众不能永远仅仅满足于听觉的享受。别说华格纳了,卅多年来在舞台上演的《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门》……也该有累积,然而要再度上演,却也还是得从头做起。面对瞬间爆红的「华格纳现象」固然欣喜,但是否展现了台湾已有成熟的歌剧制作环境或是足够观众群?却不尽然,只能说这一切的安排,仅仅是「纯属巧合」而已。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