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厅院的表演艺术图书馆于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两厅院主办节目海报、节目单、录影带、数位光碟、每日演出录影音等,累积馆藏至今十九万件。廿多年来,历经几经调整,图书馆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二○一八年起,从内部提议转型,图书馆将重新思考馆藏策略及空间运用规划,并于今年启动图书馆升级专案。
在两厅院「艺术共融」的脉络下,该如何打造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艺术总监刘怡汝决定搭起桥梁,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因任何预先设下的规范而被屏障。她坚信:「如果两厅院只服务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湾两千三百万人透过两厅院,都成为文化菁英。」
Q:在台湾,有特色的图书馆相当多,表演艺术图书馆也是专业领域中的瑰宝,您认为它的定位是如何?
A:谈到定位,表演艺术图书馆似乎是大家心目中的「国家」表演图书馆。但是这部分的期待就像是以前两厅院的状况,因为没有别的剧场,所以两厅院就势必做所有国家唯一剧场所有的业务。然而,当现在三场馆成立,社会背景、环境都不一样,我们应该要重新审视所有两厅院目前工作的方向。同样的,要谈表演艺术图书馆的运作,也该是考量作为一个艺术机构,我们在追求的是什么?
我常讲的剧场三个阶段:「求生」、「维持」、「必然性」。两厅院卅三来已经走过前两个阶段,现在正追求发挥社会影响力的第三阶段。因此,对我来说,不只有节目朝这个方向走,表演艺术图书馆也该是如此,它的最终目的都不是只在吸引大众进场馆来看节目,而是要对对社会发挥影响力。
Q:您认为表演艺术图书馆应该如何与相关大量馆藏的图书馆做出区隔,突显它的优势?
A:我们和其他相关大量馆藏的图书馆本身就十分不一样,我们主要是以影音为主要馆藏,这差别性不是我的担忧,而是大部分的群众把我们视为「国家」表演艺术图书馆。当然那也许可以看作是一个梦想,也不要觉得是不可能的事。举例来说两厅院与捷运地下连通道的计划,早期也被看作是一个梦想,但现在到了合宜的时机,我们就依循著之前人的规划,待申请到补助,就可以开始实践它。因此对于表演艺术图书馆的馆藏,现阶段应该是要先以「策略性」的方式收藏,并不包山包海。未来会不会有机会争取做成国家级的表演艺术图书馆, 可能性都是开放的。
早期表图的收藏是比较没有策略的,因此造成现在音乐相关产品的收藏远大过於戏剧、舞蹈的领域。我认为图书馆并不能比馆藏的容积率,而该注重在分工,例如希望找到台湾音乐资料,就可以到其他如台湾音乐馆等专业单位,如此一来既可找到完整资料,也能避免重复收藏造成资源的浪费。未来的表图,我们想聚焦在以两厅院所要倡议的议题或是策展的模式来收藏相关馆藏,像是「共融」、「口述影像」等是台湾艺术家较少接触的,我们就可以有计划地收这些资料,那么两厅院的核心、图书馆的优势,就会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