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郭亮廷

發表文章 59 篇
  • 續聊天

    江雲之歌,明白之間

    亮:這件事我們聊過了,為什麼卻忘記了。前陣子看的兩齣戲,再拒劇團的《明白歌》和表演工作坊的《江╱雲.之╱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到接近光譜的兩極:《明白歌》用念歌說書的方式,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冤假錯歷史,雖然劇組很辛苦地為了深入民間的巡演自行募資,還是很容易聽見轉型正義的主旋律在迴響;《江╱雲.之╱間》,則是透過《暗戀桃花源》裡的江濱柳與雲之凡這對戀人,講述外省人在戰爭和政治迫害底下,離散與倖存的故事。 前者用了疏離效果,受害者幾乎全部來自本省家庭;後者很方法演技,苦主是外省人。然而,你卻認為兩齣戲很像,為什麼?

    文字|郭亮廷、周伶芝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續聊天

    過年劇場

    亮:當了爸媽之後,過年比起開工反而更不像放假了,對吧? 芝:我們都是北部的小孩,過年濕冷的氛圍特別有年節之感。小時候在冷冽空氣裡放鞭炮的煙硝聲響和味道,會覺得好像真有什麼在新舊交替之際又破又立。然後在遊子皆歸鄉的冷清城市裡,散步看書,實在是過年期間最令人享受的孤獨醍醐味,是冬天裡藏與靜的意境。但生了小孩後,反倒是進入立春的蠢動交響,一種隨年節而牽引啟動的各種羈絆,也變得多重了起來。

    文字|郭亮廷、周伶芝、Yun-Pei Hsiung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續聊天

    重思「倦怠社會」

    也許放在藝術文化領域,亦可作如是說?我們習慣把「探索未知」、「開創可能性」掛在嘴邊,尤其是跨領域被文創化的今天。等到未知真正來臨,例如疫情,我們又渴望以報復性消費、你說的「虛擬暴食」等等,回到那個我們其實早已非常倦怠的日常。我覺得台灣錯失的良機,正是在相對不嚴重的疫情下,可以更沉得住氣地「自行參照廣義的傳統」,反思你提到的、藝文節慶過剩的績效至上主義,整理出貢獻全世界的無為模式。

    文字|郭亮廷、周伶芝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續聊天

    劇場裡的原住民軍教片

    這回是和瓦旦、以新的「續聊天」。

    文字|周伶芝、郭亮廷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續聊天

    和沒看過戲的人聊看過的戲之一:《感傷旅行》

    評論通常預設是給親臨過現場的觀眾看的,可是啟發我們的那些思考和書寫,有一大部分是為了沒看過戲的不在場者而寫的。這樣的話,評論應該包含一種「不在場性」才對。先問你:為什麼沒去看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感傷旅行》?

    文字|郭亮廷、周伶芝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續聊天

    創作顧問之問

    好的劇作家不會隨意安排登場角色,再沉默而卑微的角色都有其辯證存在的意義。創作從來都在處理當下的歷史命題,每個細節都應精實推進。

    文字|周伶芝、郭亮廷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測量你與劇場(之間)的距離

    民主、自由、多元、公民社會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日復一日將這些詞彙落實為值得珍視、標舉的台灣價值,「公共性」三字也愈發成為人們探討各種議題時的關鍵詞。 2020全球飽受疫情衝擊,各地劇場「群聚╱現身」的場所功能幾乎潰散,在台灣的我們雖獲倖免,戴上口罩就能在劇場與其他人貼身觀賞表演,劇場生態鏈卻仍在餘震中尋求生存契機,於此之際,把「劇場 vs.公共性」擺在一起,檢視「劇場到底能在台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時機恰好,也無可迴避。 「公共性」這組外來詞彙說來抽象,定義人人想像不一,我們不從理論研究著手,而是先引領大家進入熟悉的公共空間,從使用權、公私領域的劃分,到何以人們群聚至空間中成為「公眾」的意義展開探尋;繼而以「近代劇場七件事」,從行動劇場、閒置空間、文創園區、身體解放、藝術工程、部落尋根、文化治理等關鍵字,提供大家思索劇場公共性的可能方向。 正因談及劇場的公共性,得先適度切出「劇場」的範疇何在,我們以最具象的「場館」作為討論起點,實地拜訪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營運規模、體制性質和以上三國家場館迥然不同的台北牯嶺街小劇場,邀請館方親自提出他們對於「公共性」的想像和實踐方式,也透過五個探討藝術公共性時經常提及的向度,歸納彙整場館說法。 除了實踐者,公共性也必然納入相關的外部反饋予以檢視,我們邀請曾實地走訪歐陸不同場館、採訪劇場如何定義自身的藝術視野與回應社會的編導許哲彬撰文提供劇場公共性的國際參照;也請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以及當代藝術家崔廣宇,從不同領域、視角提出「當我們討論公共性,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談公共性似易實難,容易在於此題為時勢主流之趨,但艱難之處,一則如何為這個外來理論名詞找出在地扎根的定義;一則牽涉眾人,面向之廣,難以一次闊清全貌,我們試著在雜誌改版的第一期,談論這個劇場中人多有關切卻不易談的大題目,嘗試初步聚合、呈現大家對「公共性」的想像與界定範圍。觀點落差在所難免,但不妨從這裡,開展對劇場公共性的下一波對話、下一種想像、下一步行動,從2020的危機處轉折,彎出下個機會與命運交錯的劇場大冒險

    文字|鄒欣寧、本刊編輯部、周伶芝、郭亮廷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續聊天

    聊「北美館館長記過」風波

    套用Jan Kott的說法,不但時間不存在,連歷史也是不在場的,我們的公共事件一向是這樣缺乏論辯和鬥爭的過程,導致台灣社會有一種公眾的失語,我們很習慣在公共空間保持沉默,留待在同溫層眾聲喧嘩。於是,我們連歷史的暴力都還感覺不到,歷史就結束了,我們的歷史裡只有輪迴沒有暴力,再加上我們都希望自己看起來不暴力。可是沉默本身就是暴力的,因為它默許了保守者代言我們的自由。

    文字|郭亮廷、周伶芝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郭亮廷&周伶芝,資深同學,一起寫稿、翻譯、看戲、看中醫。專欄名稱是女兒取的。
    黑夜白

    過程批評的批評

    我沒說清楚的是,當一個作品尚在發展階段,評論者難以給出評價,以至於演後座談從一個論斷的終結時刻,變成一種不斷的討論過程;當最具毀滅性的批評都有可能在下一階段質變為建設性,甚而變成作品的一部分;當觀眾參與和回應(response)得愈來愈多,作者的責任(responsibility)是否變得愈來愈模糊呢?

    文字|郭亮廷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郭亮廷&周伶芝,資深同學,一起寫稿、翻譯、看戲、看中醫。專欄名稱是女兒取的。
    黑夜白

    重讀《百年孤寂》

    我發覺,馬奎斯強調的那個兼具魔幻的現實,是為了實現一種廣大的平等,是國族歷史和個人軼事、神話與謠言、戰爭與無爭、英雄與妓女、小我與集體同等重要,沒有哪一個是為了襯托另一個,發動卅二次革命和死於樹下小便一樣重要。如果只有革命,就少了空虛;而只有小便,就沒有悲愴。任何一個人物、一處風景、一條痕跡,都不是孤立,而是互相映照的,也許這樣,才能解除小說設下的那道「孤獨」的詛咒。

    文字|郭亮廷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郭亮廷&周伶芝,資深同學,一起寫稿、翻譯、看戲、看中醫。專欄名稱是女兒取的。
    黑夜白

    過程的批評

    階段性呈現的QA是什麼樣的一個現場?形式尚在實驗,內容還未說完,觀眾無法評論,創作者也不能不予置評。特別是我們看的那場呈現,實驗了各種手法去談台灣歷史,觀眾幾乎和演員一樣忙,一邊閱覽戲裡搬演的歷史人物,一邊忙著尋找故事和敘事手法之間的關聯。「大家有什麼問題?」導演問,我和大部分的觀眾一樣,只能在沉默裡搜尋那個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問題。

    文字|郭亮廷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郭亮廷&周伶芝,資深同學,一起寫稿、翻譯、看戲、看中醫。專欄名稱是女兒取的。
    黑夜白

    遙遠的現場

    西方當代藝術喜談劇場與媒體的區別,強調媒體生產的是觀眾不在場的、間接的、虛擬的訊息,劇場創造的是直接、當下、現場的真實體驗。劇場首要的是現場感,這一點,我想看電視國劇的老伯伯也不會反對;可是,劇場必須和劇場以外的其他地方截然對立,這很像電子媒體時代的劇場,被逼到絕境的某種症狀。失去和其他地方的地緣關係,劇場的「現場」要座落在何處呢?同樣的道理,沒有過去和未來,那個「當下」究竟是什麼?

    文字|郭亮廷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郭亮廷&周伶芝,資深同學,一起寫稿、翻譯、看戲、看中醫。專欄名稱是女兒取的。
    黑夜白

    丟開

    老先生到站了,隨著火車減速,他把報紙對摺再對摺,丟進前座椅背的網袋裡,走了。打動我的是那個丟開報紙的動作。方才的他是那麼全然地沉浸在讀報裡,所以丟開報紙的一剎那,更讓他顯得一派輕鬆,腳步輕盈。我從來就沒有在一個關掉手機的人身上感受過這種輕鬆。人手一機之後,丟開變成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

    文字|郭亮廷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死亡與國王的侍從》讀劇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於非洲的兩場讀劇與一次座談

    對台灣人來說,非洲無疑是個陌生的大陸,當地的文化現況,對台灣觀眾來說也顯然是陌生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行,以「躍動非洲」為主題,帶來許多當代非洲的各類表演,而應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之邀訪港的劇評人郭亮廷,在此期間觀賞演出並參與相關讀劇與座談活動,則透過本文記述了他的現場觀察與藉此機會認知到的非洲表演現況。

    文字|郭亮廷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如果萬華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精采的鏡像空間了,藝術家作為一個「再現、爭議、顛倒」現實的人,要怎麼創造出一種鏡像的鏡像呢?
    跨界表演

    致死去的孩子

    如果萬華本身已經是一個非常精采的鏡像空間了,藝術家作為一個「再現、爭議、顛倒」現實的人,要怎麼創造出一種鏡像的鏡像呢?要如何把都市遊魂徘徊不散的萬華,再幽靈化一次呢?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作品採取聲音演出的策略,真是用對了地方。它完全避開了貧民窟觀光、災區觀光的陷阱,沒有讓萬華的混亂、破敗、危險感淪為一種奇觀,它不是展示,而是用無法還原記憶的錄音檔案繪聲繪影,暗示我們不可見的,比可見的更重要。

    文字|郭亮廷、唐健哲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大世界娛樂場II》把我們裝進賭徒的身體裡,為數字的魔力顫抖,甚至不惜被魔鬼賭走,因為那裡有太多文字不能說的秘密。
    ARTalks

    你連數字也不是 評《大世界娛樂場II》

    荷官的僵直和電投人的扭曲,是反映他們現實處境的社會姿態,而她的硬撐和他的被壓垮,無非是為了確保巨額賭注可以持續流通。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數字的媒介,他們的身體姿態是被數字雕塑出來的,那不只是社會的、更是經濟的姿態。但最令人不寒而慄的還不是這個,不是冰冷的數字在割肉剔骨,而是她和他是自願的剝削者,是你我看著他們操勞到滿臉大汗,卻還掛著滿面笑容,居然都能跟著發出會心的苦笑。

    文字|郭亮廷、陳藝堂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土地計劃首部曲」超越了文青式的吶喊和鬱悶,盡可能實地而整體地理解政治議題。圖為《蚵仔夜行軍》。
    ARTalks

    「不舒適的明日」與「土地計劃」的對照記

    當藝術家訴說政治議題,最重要的是能夠以歷史的眼光看見人是一個過程,遊牧民族的人是曠野,工廠裡的人變成機械,集中營裡的人變成號碼,大賣場裡的消費者變成商品條碼。從這個角度對照近期的兩個展演,袁廣鳴的「不舒適的明日」和三缺一劇團的「土地計劃」,前者的優點,正是它抓住了今天的我們與災難為鄰的生存狀態,而後者的盲點,是它雖然親身走到環境議題的前線,但它對人的概念仍舊是古典、甚至是保守的。

    文字|郭亮廷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黑眼睛跨劇團的《女武神》的角色在地化,和當今台灣的處境可謂無縫接軌。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7:社會時事比戲好看,劇場還能做什麼? 「政治正確」剝奪想像 放下宣言開始提問

    這一年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已經讓街頭比劇場還有戲劇感,連藝評人都想提名「太陽花運動」角逐台新藝術獎;面對這樣的狀況,劇場人還能怎樣在劇場裡演「政治」?有人在演出中呈現當下預言未來,但其實是展現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有人改編史詩小說翻轉寓言,但卻流於扁平;也有人透過在經典中置入在地情境,帶動觀眾的提問與學習能力

    文字|郭亮廷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擺爛》中,演員演出冰桶挑戰,像神經病一樣沒有理由地笑,像漸凍人一樣無法克制的顫抖。
    戲劇

    崩世代與崩世界

    兩位導演似乎都使用了說反話的語言策略,但是反話或反諷,通常表現的是對語言的嫻熟,他們儘管機智外露,卻是用笑鬧表現哭不出來,用流行語彙表達他們對自己的感受詞窮。他們說反話,是因為喪失直接溝通的能力。請別誤會,這不是缺點,反而證明了他們敏銳地抓住了年輕世代的處境。

    文字|郭亮廷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 如果像鬼魅一般披頭散髮的舞者,沒有舞出一定的破壞力,足以衝撞現代國家的管理體制,戒嚴留下的歷史詛咒也就依然無解。
    ARTalks

    舞踏與時鐘

    如果渴望解咒成為最難解的詛咒,那麼,召喚失敗者的記憶,在記憶中和受詛咒的鬼魂重逢,難道不是解開咒語唯一的可能嗎?詛咒是我們共通的傷痕,但也可以是我們辨認彼此的暗號,讓我們有機會暗中串連,等待未來的某一刻,一起逃出統治者的鐘。

    文字|郭亮廷、唐天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