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音樂劇《夢幻島》改編自小飛俠彼得潘故事。(S R Taylor 攝 VAULT festival 提供)
倫敦

倫敦地窖裡的藝穗舞台 聚焦小而獨特的創作觀點

倫敦規模最大、給予新進藝術家許多展演與發表新作的「拱形地窖戲劇節」,利用滑鐵盧車站旁的地底空間,讓各種多元演出在此展現,讓觀眾體驗不同於主流的觀賞經驗,今年的節目更著重在給予身心障礙藝術家創作與展演的舞台,討論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殘疾問題;同時也聚焦有非裔、亞裔與少數族群的藝術家及女性創作者。

倫敦規模最大、給予新進藝術家許多展演與發表新作的「拱形地窖戲劇節」,利用滑鐵盧車站旁的地底空間,讓各種多元演出在此展現,讓觀眾體驗不同於主流的觀賞經驗,今年的節目更著重在給予身心障礙藝術家創作與展演的舞台,討論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殘疾問題;同時也聚焦有非裔、亞裔與少數族群的藝術家及女性創作者。

「拱形地窖戲劇節」(VAULT Festival)始於二○一二年,利用倫敦滑鐵盧車站旁的地底空間,作為小型表演舞台,發展以「觀眾—藝術家—工作人員」三角關係為中心的戲劇節。第一年,拱形地窖戲劇節聚集了七千五百名觀眾、流動觀賞兩百五十多齣表演。隔年戲劇節暫時停歇,二○一四年時又以近兩倍的演出數量回歸地底空間,總觀眾流量也增為首年的三倍。自一四年起,「拱形地窖戲劇節」逐漸擴大規模與表演形式、二○一六年增加了電影及親子共賞的表演,這個藝穗節已成為倫敦規模最大、給予新進藝術家許多展演與發表新作的年度活動。

增加新類型、拓展多樣性

今年戲劇節規劃了超過三百廿組藝術家演出,從一月底一路演到三月十八日。作為一個容納多元性的城市,倫敦的表演藝術界愈來愈重視不同背景藝術家帶來的豐沛創造力,而拱形地窖戲劇節在創始之初就以多元性著稱,今年的節目更著重在給予身心障礙藝術家創作與展演的舞台,討論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殘疾問題。除此之外,今年的戲劇節也聚焦在有BAME(Black, Asian, and minority ethnic,非裔、亞裔與少數族群)經驗與背景的藝術家身上,例如《給一個黑人女孩》For A Black Girl 探討的是英國處於後種族主義(post-racism)或甚至超越種族主義環境下的議題。

同時,本屆戲劇節也致力於發表由女性主導的演出創作,今年的作品超過半數由女性導演或是編寫而成的,例如,愛丁堡藝穗第一獎(Fringe First Award)得主凱蒂.鮑娜(Katie Bonna)這次搬演探討性別角色與既定形象的作品《剪刀石頭布》Paper Sissors Stone;來自澳洲的劇作家卡緹.華納(Katy Warner)將其得獎作品《巢穴》Nest搬到此次戲劇節的舞台,描寫社會角落勞動階級間給彼此支持與愛的故事。

幾乎每年都會增加一項新演出區塊的拱形地窖戲劇節,今年也不例外地規劃了一個特別給喜劇的區塊:「地窖喜劇節」(VAULT Comedy Festival),共一百廿五場演出,喜劇新秀與屢獲殊榮的喜劇演員同台,包括眾所周知的喬.薩瑟蘭(Joe Sutherland)、格雷姆.狄克森(Graham Dickson)及麥特.艾文斯(Mat Ewins)。地窖戲劇節也試圖加強觀眾「沉浸式演出」的經驗,在名為 Unit 9 的空間裡,有為期八週的各種沉浸式、體驗式展演,同時也包含了密室逃脫、虛擬實境等活動,將遊戲和互動劇場結合在一起。例如演出《救生艇》The Lifeboat 仿擬八○年代科幻電影場景,觀眾得自行尋找蛛絲馬跡,以逃出這座船體監獄;又或改編自小飛俠彼得潘故事的沉浸式音樂劇《夢幻島》Neverland則將觀眾置於舞台布景與演員之間,強調觀演雙邊的互動經驗。

以行動建構倫敦的藝穗精神

如此聚集了藝穗精神的各式演出,拱形地窖戲劇節很難不被拿來與愛丁堡藝穗節相比,然而,拱形地窖戲劇節的主辦人卻無意複製愛丁堡藝穗節的模式:「我們的企圖之一,是期望對愛丁堡藝穗節產生更確實的影響,讓它成為一個更適合藝術家表現的活動。」對他們來說,指出藝穗節模式的缺失並不足夠,他們更希望能找到改正缺失的方法,而把地窖戲劇節做好,給藝術家多一個財務風險相對小的展演選擇,是讓藝穗模式能進步的做法之一。他們也期望透過這個機會改變英國的表演藝術環境:「我們很清楚地意識到我們擁有中產階級白人男性的特權,也因此我們不僅堅持節目與藝術家的多樣性,同時希望探索在這樣的藝穗模式與大型劇院間,藝術家在作品呈現上可能的差距。」許多參與此次地窖戲劇節的藝術家與觀眾,都對這樣在草根階段的演變感到興奮,也期待其能更直接有力地影響英國主流劇場的創作環境。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