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約的舞台美學風格,在如此低限的劇情鋪排裡,讓人物得以突顯於前景。(C MUSICAL 提供)
戲劇

情感敘事的力量與無力

評C MUSICAL原創音樂劇《最美的一天》

整場下來,在台上所見的只有人物的情感和狀態,並未見人物有因應什麼事件而產生關鍵性的改變,或者有了什麼決定,然而這些時刻通常皆是看見人物特性及其成長的所在。的確,此戲從諸多日常日子的組合中,彰顯了人情細細的甜美,但當一齣戲少了世界觀,少了人物信念及價值,甚至缺乏辯證,於是幾乎可說是情感先行,在這樣的敘事基礎下,不僅情感容易失重,連帶地也使得內容純然充滿詠嘆。

整場下來,在台上所見的只有人物的情感和狀態,並未見人物有因應什麼事件而產生關鍵性的改變,或者有了什麼決定,然而這些時刻通常皆是看見人物特性及其成長的所在。的確,此戲從諸多日常日子的組合中,彰顯了人情細細的甜美,但當一齣戲少了世界觀,少了人物信念及價值,甚至缺乏辯證,於是幾乎可說是情感先行,在這樣的敘事基礎下,不僅情感容易失重,連帶地也使得內容純然充滿詠嘆。

C MUSICAL原創音樂劇《最美的一天》

2019/10/12~27  台北 水源劇場

台灣音樂劇團體C Musical作品向來以小品音樂劇為主,規模雖小,但總試圖在既有的敘事風格上尋找突破。從一開始首創在書店空間演出的《不讀書俱樂部》,到單人飾演多角的《焢肉遇見你》,皆開創了國內音樂劇在當時未曾見過的搬演手法,視聽風格特別鮮明。此次新作《最美的一天》,由張仰瑄編導,由張芯慈作曲,並由陳品伶、張稜等人飾演,共同詮釋這齣探討母女關係的作品,形式上結合了影像及肢體,視覺富饒意象,音樂曲調悅耳而活潑,輕巧而溫暖。雖少了音樂劇常有的幽默諷刺、華麗磅礡,卻帶來了有別於一般音樂劇作品的獨特風景。

《最美的一天》劇情講述一位母親與女兒相依為命,某天得知自己罹患絕症,從而更加珍惜母女相處的時光。劇情低限平淡,並無過多高潮起伏,台上所呈現的是各個日常而平淡的一天,跳躍於現實、回憶、故事與夢境之間,重心聚焦於母女兩人關係。不時穿插出現的歌隊,時而共同飾演媽媽,時而串場演出其他角色,時而成為進入回憶的中介,為全戲增添不少流動感。

寫意風格  鋪陳濃濃情感

舞台上,沒有繁複的道具陳設,只有一大張巨幅白紙攤在中央,邊邊摺起一角,宛如書頁。這一角,也是投影的平面,開場不久就在上面呈現出童書繪本的圖樣,為全戲定下了童趣及寫意風格的基調。整場的寫意風格,時而是影像,時而以肢體表達,時而是一桌二椅,時而是其他簡單的擺設。如此簡約的美學風格,一方面在如此低限的劇情鋪排裡,讓人物得以突顯於前景,一方面表述了全戲多以夢境、回憶片段所組成的內容,加重了情緒與情感,也讓劇中諸多超現實場景有了發揮的基礎。

某種程度上,以如此低限的劇情來承載音樂劇,是十分大膽(且危險)的嘗試,因為劇情的豐富性不夠,很可能造成音樂的層次不足。整場下來,曲目固然大多偏向情感抒懷,但所幸編導利用了諸多舞蹈場面來表現戲劇性,並讓設計元素多了不少表現空間,打造出一幅幅既簡潔又豐富、既童真又斑斕的畫面,視覺上賦予了一種屬於此戲的特殊風格,是在國內音樂劇作品中相當少見的。

就音樂敘事來看,全劇幾乎以歌曲貫穿,可算是「唱到尾音樂劇」(sung through musical)。就此類音樂劇而言,最大的困難或常見的問題,就是一不小心就讓人物只偏重唱,而少了行動。的確,此劇不乏如是跡象,角色行動偏低、劇情少有起伏或轉折。可貴的是,即便抒懷,充滿獨白式語言,但歌詞淺白易懂,詞曲咬合緊密,仍然掌握了音樂劇裡歌詞就是台詞的要點。在幾首歌曲中,特別可見敘事形式的巧思。例如〈媽媽不在家〉,將人變成偶,並將傢俱和物品皆以手繪而成的電視機、口紅、鏡子等道具來呈現,展現童趣的同時,也表現出夢幻感;〈沿途風光〉與〈練習〉這兩首歌中,將女兒與母親在不同情境的狀態放在一起。前者期待著畢業典禮,輕快舞步;後者被醫生宣告罹癌,拖沓腳步。兩者並置,形成強烈對比,疊合了對於生命的希望與絕望。

戲感不足  純然充滿詠嘆

不過,即便製作設計感強烈,視聽效果豐富,仍難完全避免的,恐怕還是如此以情感為主的路線,所造成戲劇感不足的問題。整場下來,在台上所見的只有人物的情感和狀態,並未見人物有因應什麼事件而產生關鍵性的改變,或者有了什麼決定,然而這些時刻通常皆是看見人物特性及其成長的所在。的確,此戲從諸多日常日子的組合中,彰顯了人情細細的甜美,但當一齣戲少了世界觀,少了人物信念及價值,甚至缺乏辯證,於是幾乎可說是情感先行,在這樣的敘事基礎下,不僅情感容易失重,連帶地也使得內容純然充滿詠嘆。

或許,這是如此路線的音樂劇作品特色,也是必要存在的「問題」。或許,這個不必然是問題的問題,而是在在反映出了這表面問題背後,整個大社會的敘事思維。

 

文字|吳政翰 臺大戲劇系、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講師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