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歌》呈現出一種直接的、直觀的、無須經過太多詮釋的力量,將此深沉多感而引人省思的題材,拿捏得恰如其分。(唐健哲 攝 再拒劇團 提供)
戲劇

喚醒歷史的聲音

評再拒劇團《明白歌》

台上以白熾的燈光、充滿迴音的音場,接連充斥著槍聲、齒輪聲、腳步聲等各種聲響,混合一體,建立起審訊現場的詭譎氣氛,同時彷彿直觀地讓觀眾從聽覺的路徑,進入了受審當下渾沌且迷離的狀態。此戲不藉由打造寫實情境來讓觀眾旁觀,看似抽離,但事實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觀眾感官,不僅讓這場白色夢魘侵入人心,如此不斷迴盪的共感更進一步地讓聲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記憶碎片的主線。

台上以白熾的燈光、充滿迴音的音場,接連充斥著槍聲、齒輪聲、腳步聲等各種聲響,混合一體,建立起審訊現場的詭譎氣氛,同時彷彿直觀地讓觀眾從聽覺的路徑,進入了受審當下渾沌且迷離的狀態。此戲不藉由打造寫實情境來讓觀眾旁觀,看似抽離,但事實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觀眾感官,不僅讓這場白色夢魘侵入人心,如此不斷迴盪的共感更進一步地讓聲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記憶碎片的主線。

再拒劇團《明白歌》

9/22  台北 景美人權園區白鴿廣場

近年來,轉型正義的相關議題不只逐步在社會上發酵,也成了劇場內的展演主題。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與饕餮劇團《白噪音》,皆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為作品背景或靈感,並以不同的敘事策略及展演形式來呈現,或還原,或轉譯,或以肢體演繹,或訴諸情感。兩者皆以「白」為題,一方面加強了加害者的壓迫,另一方面呈現出受難者的怖懼與清白,點出了白色兼具哀悼與純淨的雙重意象。同樣以白為題的,還有甫落幕的再拒劇團新作《明白歌》,以一種既親近又疏離的音樂說書形式呈現,融合了復古的唸歌和充滿象徵的表演,在景美人權園區這個貼合作品意義的地點,召喚起了歷史記憶的幽魂。

回歸民間敘事型態  通俗而不媚俗

戶外搭起了棚子,裡頭擺了幾張椅子作為觀眾席,舞台上擺設簡單,僅有桌椅、投影幕,還有上頭寫著「明白歌」的幾道背簾,以及幾個中性的氣球。整場演出由劉淑娟、洪健藏兩位演員身兼說書人,佐以蔣韜、曾伯豪兩位樂師的唸唱,四人身穿白襯衫、黑長褲,以中性的基調,以國語、台語、客家話等不同方言,切換於諸多角色身分和狀態間,信手捻來穿梭於斷裂而獨立的時空裡,共同演繹、串織起一段段看似沒有關係卻共有白色恐怖主題的實例故事。

於此外台空間裡,台上的人說書,台下的人聽書。內容取材自多處有關白色恐怖的檔案,包括自白書、遺書、報告、筆錄、信件、回憶錄等,以章回體來呈現,回到了說書的原貌,藉由演員們時而旁觀且中立的口吻表述,將演出回歸到了一個最仿古、最原初的敘事型態,以歷史的型態來講歷史。時而演員化身為當事人,看似以示意的方式來將觀眾引入情境,但每段之間卻又在一旁的投影幕上顯示標題,所彰顯的是表演者當下說書的狀態,而非刻意重現悲慘情景而催人熱淚。就形式上來看,口述留給了觀眾許多想像空間,避免了可能消費受難慘狀與恐懼所帶來的獵奇和刺激,而且如此回歸民間的敘事型態,通俗而不媚俗,不會因流於形式虛浮而顯得譁眾取寵,而是呈現出一種直接的、直觀的、無須經過太多詮釋的力量,將此深沉多感而引人省思的題材,拿捏得恰如其分。

直接浸入觀眾感官  聲音串合故事與記憶

要傳遞如此民間說唱藝術的力量,聲音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兩位樂師以月琴、二胡、吉他等樂器,唸唱夾雜,時而唸歌,時而民謠,以簡而易懂的歌詞,傳頌著樸實又深刻的感受。與音樂的簡樸所對比的,是極具高壓衝突的情境。前半段演出中,夾襯了略帶輕鬆的綜藝橋段,刻意以略帶幽默、調侃的方式,突顯了當時什麼奇怪藉口都可任意將人羅織入罪的荒謬景況,將此戲帶出了另一層色彩。後半段的演出中,聲音更進一步地成了重建過去回憶、觸動當下感受的敘事工具。例如,台上以白熾的燈光、充滿迴音的音場,接連充斥著槍聲、齒輪聲、腳步聲等各種聲響,混合一體,建立起審訊現場的詭譎氣氛,同時彷彿直觀地讓觀眾從聽覺的路徑,進入了受審當下渾沌且迷離的狀態。此戲不藉由打造寫實情境來讓觀眾旁觀,看似抽離,但事實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觀眾感官,不僅讓這場白色夢魘侵入人心,如此不斷迴盪的共感更進一步地讓聲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記憶碎片的主線。

就美學的觀點來看,此作不賣弄悲情、以聲音轉化情緒的展演策略相當成功。不過,內容上除了提供更多實例、受難不分本省外省的教育意義之外,觀點仍多聚焦於被害者。但,究竟這加害系統是如何構成的?加害者的心理又是如何生成的?當時的歷史氛圍、世界局勢是怎樣的情況?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的脈絡為何?這些種種可能產生的矛盾,或許才能以更多面、更宏觀地來探討轉型正義,進而延伸展開關於歷史、政治與人性的深沉對話。

 

文字|吳政翰 臺大戲劇系、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講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