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南台灣有了第一座國家級表演場館,將成為驅動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重鎮。(© Iwan Baan 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8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現象1: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如何經略全新表藝版圖?

國表藝全員到齊 競合互助中驅動劇場未來

十月中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風光開幕,也標誌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的完成。北中南的三個國家級場館背負著推動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重任,已有卅一年歷史的國家兩廳院帶頭轉型,尋找台灣表演藝術的標誌、提升品質,透過活動來與社會產生關連,臺中國家歌劇院則藉由各種低門檻活動增加與歌劇院的互動,而衛武營則先以南台灣觀眾為目標,訂出「開幕起一年室內入場觀眾應達廿五萬人次」的高標準,以示經營決心!

十月中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風光開幕,也標誌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後一塊拼圖的完成。北中南的三個國家級場館背負著推動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重任,已有卅一年歷史的國家兩廳院帶頭轉型,尋找台灣表演藝術的標誌、提升品質,透過活動來與社會產生關連,臺中國家歌劇院則藉由各種低門檻活動增加與歌劇院的互動,而衛武營則先以南台灣觀眾為目標,訂出「開幕起一年室內入場觀眾應達廿五萬人次」的高標準,以示經營決心!

今年十月,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文化中心的盛大開幕,代表了南部國家級的表演場館誕生,也意味著北中南三大場館的全員到齊。在跨入台灣表演藝術的新紀元之際,眾人在前衛又氣派的建築物下歡聲喝采。但期待的掌聲下,也聽見了疑惑的聲浪一波波掀開。事實上,從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成立起,業內潛在人才大流動不說,藝術愛好者的版圖變也開始拓寬。但從場館的角度來看,硬體的新增難免稀釋原有觀眾群;而換到觀眾的觀點,在藝文支出加上車資成本提高的考量下,面對心儀的節目,去?不去?那是一個問題。

再加上衛武營的入列,問題就更大了!在藝文人口相對較少的高雄,真的需要如此國際級的場館嗎?然而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問:南台灣的觀眾,難道不需要一個完善的劇場嗎?如此一來一往,去不去的問題,倒陷入了雞與蛋的先後爭議。

於是我們首先想了解的是,觀眾在哪裡?!

藝文發展最蓬勃之地在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台北,是可想而知的。據國表藝中心統計,國家兩廳院去年室內觀眾約六十七萬人次,在北北基人口的占比是十分之一。台中雖然藝文人口相對較少,但擁有台灣中心最優勢的地理位置,統計去年臺中國家歌劇院觀眾入場人次超過廿一萬,比對台中市三百零七萬人口,成績是相當亮眼的。更令人驚喜的是,高達三百多萬人次的到館參觀人數,為原本不被看好的歌劇院,寫下了歷史奇蹟。

目標鎖定南部觀眾 全力以赴

國家兩廳院擁有卅一年的深耕與累積,歌劇院自二○一六年開館以來開辦免費的音樂會,結合講座、主題式導覽加上建築觀光的附帶角色,得以吸引人潮到訪。但是前兩者的公式能否代入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則有待觀察。過去三年籌備處的「樹洞計畫」、「工作坊」、「國際論壇」、「學習推廣」等,主要仍在為尚未出現的場館打響名聲,並且以「眾人的衛武營」親近民眾。然而,衛武營所面臨的最大關卡,也正在「眾人」二字。想要像國家兩廳院或臺中國家歌劇院那樣造成藝術愛好者的人流,在地域上頗有難處。受制於旅途所費時間、車資甚至住宿花費,北高來回往往降低了觀眾搶票意願。因此文化部將衛武營營運初期的主要觀眾,定調在台中以南的地區。

但如此決定並不表示衛武營就能享受特別待遇,反之,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兩人幾番討論與計算後,向董事會報告訂出「開幕起一年室內入場觀眾應達廿五萬人次」的高標準,若未達目標,則讓簡總監請辭,朱宗慶也同時辭去董事長一職,宣示共同承擔與破釜沉舟的決心。朱宗慶主張,表演藝術參與人數需要長期培養,但絕不可能等到觀眾數量飽足,政府才興建場館。但衛武營的成長也不是一步到位,必須用耕耘、陪伴和經營策略來達成。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