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觀者不斷投入 造就心靈舞蹈

由舞蹈家林麗珍編舞、無垢舞蹈劇場演出、兩廳院旗艦節目的《觀》,於二○○九年十二月台北演出後,引發許多回響和思考。兩廳院為了深化及延伸節目意涵,在二○一○年一月七日特別舉辦一場「讓旗艦航向深遠—從兩廳院旗艦節目《觀》談起」座談會,由陳郁秀董事長主持,邀集專家學者分別從宗教意涵、哲學意涵、舞蹈美學、電影美學、美術概念、音樂氛圍等各領域抒論見地。陳郁秀表示,兩廳院自二○○三年起推出旗艦製作節目,在此過程中,兩廳院實與傑出藝術家們共同成長。

由舞蹈家林麗珍編舞、無垢舞蹈劇場演出、兩廳院旗艦節目的《觀》,於二○○九年十二月台北演出後,引發許多回響和思考。兩廳院為了深化及延伸節目意涵,在二○一○年一月七日特別舉辦一場「讓旗艦航向深遠—從兩廳院旗艦節目《觀》談起」座談會,由陳郁秀董事長主持,邀集專家學者分別從宗教意涵、哲學意涵、舞蹈美學、電影美學、美術概念、音樂氛圍等各領域抒論見地。陳郁秀表示,兩廳院自二○○三年起推出旗艦製作節目,在此過程中,兩廳院實與傑出藝術家們共同成長。

座談會在國家戲劇院蘭花牆前展開。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賴賢宗探討宗教意涵,由藝術、哲學、修行三種層次省思林麗珍的作品:《醮》是人與鬼的和解,人性的昇華;《花神祭》闡述大地看似無情,其實深藏柔情之境;《觀》則回到天道,是宇宙集體潛意識對生態與人類生活狀態的警告,「生態」關乎存在的根基。《觀》涉及原住民神話與儀式,將人從歷史平凡時間中解放出來,至神聖的時空中體會永恆;《觀》也啟發對生命存在的整理,在緩行之中回歸本源,藉由重複性而讓人與生命根源相連結。此作展現出亞洲美學的質感和氣韻。

紫藤廬茶館主人周渝由哲學觀點入手。他認為,《觀》的主要元素,一為原住民集體潛意識,亦即祖靈;二為漢文化中的「氣」元素;三為道教儀式中超渡人鬼方能一體安頓的信仰,及佛教〈心經〉中的安頓與撫慰。「氣」對東方醫學、書法、藝術、中國武術、太極拳影響至深,當舞者走出,氣之安定與心理的安定息息相關,須高度修養才能達成。「快」不可能沉澱思考,因而「慢」是必要的,因其可以喚起生命深層體悟。《觀》中的生態危機,是由慾望和貪婪引起的。人類用科學理性宰制世界,但慾望的無限卻造成生態破壞,人類需要重新與宇宙根源建立深層聯繫──此即「巫」的意義;又如原住民的信仰,傷害外面,就是在傷害自己,因為所有宇宙皆是同一根源。

由內而外的細緻沉靜之美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副教授江映碧分析舞蹈美學。從肢體語彙來看,在動作的媒材上,無論芭蕾、現代舞之瑪莎.葛蘭姆、中國舞蹈都有其特定途徑,而林麗珍在《觀》中展現的是人類行為的過程片段,將人類行為放大、放慢,讓人更能體會女之溫柔、男之陽剛。這齣舞蹈是行為過程,而不是舞步組合;動作是由內往外,而非由外往內,亦即心中所想孕育構成角色,動作非僅在於身體,更透過道具、服飾而延伸至舞台。在舞者訓練上,舞者全神貫注,深沈思考,動作細緻。在角色表現上,諸種角色結合了自身體悟與生命經驗、宗教與天地觀,而呈現一幅幅的畫面,一幕幕的情境,如此開啟了心靈空間。《觀》的身體美,展現在沈靜之美,巫之美;細緻美則來自於「真」之美與「物」之美,激發感動與共鳴。

電影導演虞戡平對於撿石頭段相當動容,因著緩慢與重覆,讓觀眾將生命經驗投射與延伸出去。林麗珍尋找不同的元素,予以探索、接觸、認知、理解、交融、轉化,最了不起的在於「轉化」。將轉化的內在賦予意義,即為角色。從電影角度來看,作品如何具有環境的、肢體的、內在的、語言的情感,並且表達深刻,又非直接明顯?虞戡平認為林麗珍的作品相當具有環境情感,從換景、轉場,情感不斷延伸下去,將情感累積疊推到最高極致。他說:「《阿凡達》的主題和《觀》的主題是類似的,前者普羅大眾即可理解,後者讓觀者訓練自己的解讀能力。」

時間延展性強,因此營造出心理空間

畫家奚淞以美術觀點來看《阿凡達》與《觀》,《阿凡達》指控人類為了利益而破壞外星球,後來被感化,放下生命掙扎,變身為可以與植物溝通的生物,與大自然結合。兩部作品主題一樣,表現不同,由此亦突顯通俗藝術與尖端藝術的差別:前者透過大量的感官與視覺營造而給予主體世界,例如《阿凡達》,雖覺得好看,但第二天感覺卻像泡沫般消失;後者例如《觀》,極少的動作,讓觀者必須關心細節,於是自己會主動投入作品中。當自身不斷投入,它便成為自己心靈中的舞蹈。舞作起始的「嗡」聲,是宇宙的原音,有著保護、維護之意。舞作終以〈心經〉結,揭示了寧靜、平安、超越之境。

畫家林銓居則道來林麗珍創作過程中動人之處。排練中,遇到林麗珍生日,他採集了稻穀,那是大地時序流轉後最慢成熟的稻穀;許景淳撿了石頭,一顆顆有黑有白平凡無奇的石頭,獻給林麗珍。舞者將稻穀放在西藏缽中,六十顆石頭排列在地。林麗珍說:「讓我把六十歲的生命走過一次。」藝術家以心靈之眼看待物質,如稻穀與石頭,將之轉化,始成為舞台上的道具。林銓居看《觀》,二度空間卻具有三度空間感,時間延展性強,因此營造出心理空間,有如觀看卷軸畫的經驗,一眼無法看完,舞者不知如何出現、如何消失,時間拉長,換得無限的心理空間。

歌唱家許景淳十多歲即跟著林麗珍練舞,此後一直是忠實觀眾,這次林麗珍邀許景淳飾祖靈。許景淳接觸過許多類型音樂及聲音使用方法,通常在舞台上著重詮釋和戲劇張力,但林麗珍說:「你這樣子很好,但我們再試試。」這是個漫長的實驗過程。林麗珍想要人聲具有祖靈的聲音及巫的力量,如山如河流般綿延的感覺,於是,許景淳進入了微觀層次,她思考:「如何讓聲音走進時間的肌理?」個人的生命經驗在此可能是障礙,也可能是助益。一次次的吟唱,如湖面的波紋,每次都散發不一樣的質感。

觀眾放鬆睡著,醒來與表演頻率一起振動

無垢舞蹈劇場團長陳念舟說明國內團體與國外團體若欲「相較」實在不容易,因為環境條件、東西方標準等等皆不同。林麗珍一路走來能有今日,是內在精神的展現。國家的教育政策須有戰略與戰術。藝文人口的老化,使得藝術教育推展困難,各縣市學童若能從小到大定期欣賞表演,一年四場,然後寫觀後心得,如此培養出的藝文人口及其產值,方能讓藝術團隊自立站起來。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說道,她瞭解一定有人在觀眾席中睡著,這樣很好,讓他們在如此放鬆的情境下睡著。醒來時,再跟隨著周遭與表演的頻率一齊振動;醒來時,發現世界仍然繼續運轉著。「我也常常在沈睡,然後甦醒。」《觀》沒有任何角色,而是同一元素、同一風景不斷轉換,七情六欲進進出出,但並不予以批判。「對與錯,經過幾百年的歷史後才會知道。」最後她說:「這齣作品是靠許許多多人的幫忙。我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從有限到無限,一個作品與萬般力量,這其中有太多的說與不須言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