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藝術計畫,《洗頭》自2018年以來,持續以不同形式呈現。(蔡耀徵攝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戲劇 透過手機《洗頭》

張剛華繼續探索人與人的親密接觸

從2018年展開的《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一路發展的創作計畫,從工作坊、田野調查、社區劇場展演,其核心是透過「洗頭」時人與人之間的短暫親密接觸,與人互動,藝術家也藉此過程回身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但在疫情限制下,「接觸交流」的模式轉換到線上,這次臺北藝術節的演出,張剛華以手機為媒介,透過「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形式,試圖讓兩個部分能夠彼此對話,成為一個完整的論述。

從2018年展開的《洗頭》,是藝術家張剛華一路發展的創作計畫,從工作坊、田野調查、社區劇場展演,其核心是透過「洗頭」時人與人之間的短暫親密接觸,與人互動,藝術家也藉此過程回身思考自己的身分認同。但在疫情限制下,「接觸交流」的模式轉換到線上,這次臺北藝術節的演出,張剛華以手機為媒介,透過「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形式,試圖讓兩個部分能夠彼此對話,成為一個完整的論述。

2021臺北藝術節《洗頭》

9/189/26

線上觀賞

近年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至少有兩種趨勢,一是「更長期的發展計畫」,不一定以單一作品的單次演出為目標,拉長調查、創作與修正等歷程;另一則是演出形式不局限於常見的劇場樣態,更有行為藝術、展覽等方式的介入,呈現更多元、更跨域。而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藝術家張剛華本次於臺北藝術節推出的《洗頭》,就擁有以上兩種特質。

《洗頭》其實是個「計畫」。起點是2018年的《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以「洗頭」為方法與其他參與藝術家進行工作坊;2019年,發展為田野調查藝術計畫,獲「海外藝遊專案」前往泰國、菲律賓等地駐村,並有階段呈現。直至2019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才以社區劇場的方法進行展演,命名為《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後續也持續桃園、台北等地的東南亞社群發展,迎來本次的《洗頭》,將以線上方式進行,並採「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途徑來傳達創作理念。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