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莉莎.芬蕾是關懷當代舞蹈發展的人不能不認識的一位舞蹈家。(Jack Mitchell 攝)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悠遊於世界舞壇

摩莉莎.芬蕾(Molissa Fenley)獨舞展

摩莉莎對生命存在的樣態所作的探索是本質而不是表象的。如此內省的觀照或許不容易爲一般觀衆所接受,但卻是非常誠懇而紮實的。

摩莉莎對生命存在的樣態所作的探索是本質而不是表象的。如此內省的觀照或許不容易爲一般觀衆所接受,但卻是非常誠懇而紮實的。

摩莉莎.芬蕾獨舞展

10月28〜29日

國立藝術學院表演藝術中心

摩莉莎.芬蕾(Molissa Fenley)對台灣的觀衆來說可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早在八〇年代初期,她就已經是紐約舞壇備受矚目的一人。不只在許多重要的後現代舞前衛劇場演出,並到世界各地去巡迴。數年後,她毅然解散舞團,開始了她的獨舞生涯至今,到目前爲止,已經編作了十二支獨舞及兩支雙人舞。其中,她以史特拉汶斯基的樂曲《春之祭》所編作,長達四十分鐘的獨舞State of Darkness,更是轟動舞壇。

十月底,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系主任羅曼菲穿針引線地把她從日本順道邀請來台演出,原因是:「關懷當代舞蹈發展的人不能不認識她」。

沈穩而靜瑟

當天的演出並沒有複雜、新奇的舞台,或華麗的服裝,有的只是適切的燈光,一眼望去就會看到她──摩莉莎──沈穩而靜瑟地站在舞台上,如此地簡潔。在這樣一個潔淨而寬廣的舞台上,不免好奇地想要知道:單單只有一名舞者的獨舞如何能將精力投射到劇場的每個角落,並抓住觀衆的心神,持續到最後一刻?

開場舞碼《地方》從她站在右上舞台開始,雙手在軀體周圍劃出或直或曲的範圍,一個又一個,像個正在成形的小宇宙,往外拓展到舞台的四周。肢體拉出的弧線、對角線和挖掘、穿刺的動力,使得這整個空間像一塊旣實質又透明的陶土任她悠遊其中。而正當你跟著她游動一刹時,她面對你站定下半身不動,只有上半身筆直又平面地往側邊位移,彷彿穿透了她所身存的空間,跳出來呼了一口氣,卻旣又進入了那一團混沌之中。將近三十分鐘裏,摩莉莎給了觀衆一個「幻想的空間」。其熟練的動作技巧及順暢的動作轉換,無不令人讚嘆。

過人的體能

《夢之橋》則是一個夢中的情境。透過幾個不同節奏、氛圍的曲子,突兀地切換,巧妙地傳達非邏輯式的夢境情景更替。舞者像一名旅人被迫在時空中穿梭,沒有故事沒有情節,但在揮灑淋漓、動靜收放的動作中,卻能使人感受到夢的曖昧、詩意及夢魘。特別是在一大段激烈的跳動之中,聽不到一個疲憊的落地聲、也看不到一絲急促的喘息。除了對她過人的體能充滿驚訝之外,更有一種不眞實的錯覺,誰也看不出外型矯健如她,已年屆四十。

當晚演出的最後一支舞碼《巴爾多》卻是一支調子相當緩慢而內斂的作品,創作動機源自西藏密宗的輪廻觀「中陰身」(即人死後再生前,靈魂所處的狀態)而來,企圖探索人對時間的感受性。不但動作緩慢而緜長,動作幅度的改變也很細微。在這看似微小的變化中,動作不知不覺地被轉換。

從這個作品中對時間、空間、夢境的關注,不難發現摩莉莎對生命存在的樣態所作的探索是本質而不是表象的。如此內省的觀照或許不容易爲一般觀衆所接受,但卻是非常誠懇而扎實的。

十六歲被芭蕾舞團排拒在門外的摩莉莎,不輕言放棄舞蹈,直到現在每天上健身房做體能訓練,已成爲她的日常功課,之後再給自己兩個小時的暖身課,並從中尋找編舞的素材。甚至在演出時,摩莉莎也昻然獨立地面對空曠的舞台,營造屬於她的,也是觀衆的藝術世界。這份過人的自制、堅持與勇氣,令人敬佩。

 

文字|陳品秀 舞蹈、劇場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