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娜.鮑許。(Francesco Carbone 攝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焦點 焦點

一種鮑許式的震撼教育

從德國空運來台的「康乃馨」

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鲍許(Pina Bausch)三月初在香港發表爲其量身訂做的新作後,將隨後於月中首度抵台,演出代表作《康乃馨》。幕一拉起,滿佈康乃馨的舞台,鮑許要給台灣一場絕對的視覺震撼演出。

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鲍許(Pina Bausch)三月初在香港發表爲其量身訂做的新作後,將隨後於月中首度抵台,演出代表作《康乃馨》。幕一拉起,滿佈康乃馨的舞台,鮑許要給台灣一場絕對的視覺震撼演出。

鮑許的烏帕塔舞蹈劇場新作

3月7〜9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康乃馨》

3月13〜15日

台北國家劇院

曾經有人問碧娜.鮑許她的作品的意義是什麼?結果沒有得到回覆,因爲鮑許不願意回答。不回答,並不代表鮑許不願意被了解。而是鮑許認爲要說的都已經由作品表達了,觀衆應當能感受到它的意義。再者,一旦鮑許說出來,觀衆可能會順著她的看法去看舞蹈;結果,觀衆有可能了解鮑許的看法,而不會試著去了解作品。

作品旣古怪又前衛、看似殘酷、又悲觀

對於不熟悉歐洲現代舞的觀衆來說,鮑許的舞蹈劇場旣古怪又前衛。但是在鮑許個人獨特的風格背後,卻有來自於德國舞蹈傳統和美國後現代舞蹈的影響。在《康乃馨》中見到的編舞手法,有一部份源自於魯道夫.拉邦(Rudolf Laban)和庫特.尤斯(Kurt Jooss)的舞蹈劇場理念,例如:舞蹈中安排舞者左右來回狂奔,像狗一般滿場跑跳,以及緩慢步入舞台、突兀地面向觀衆站立;這些都是運用人體動作來營造戲劇性張力的手段。放東西的桌子、坐著的椅子、切割的刀子、令人流淚的洋葱,以及攀爬的鋼架等等,則都是運用功能性道具而非符號性道具的編舞方式。最後,從椅子上群舞的韻律勁道,以及舞台空間的配置中,顯現出這一脈歐洲現代舞傳承強調整體協調的編舞觀。

舞蹈中精簡扼要地運用舞句和手勢,似乎是受到安東尼.都鐸(Antony Tudor)編舞風格的薰陶。剪貼、片段的舞蹈結構、多焦點的舞台空間、捨棄舞蹈技巧,以及大量運用常人姿態和動作入舞,都是鮑許六〇年代初期留美吸收到的創作手法。此外,戰前德國滑稽歌劇(Operetta)戲劇性段落(Nummern-dramaturgie)的結構形式也被鮑許拿來運用。如此一來,隨著作品的發展,呈現出的是一系列相關的主題,而非起承轉合的劇情。貫串整個作品的是舞蹈的意象和行動,而不是舞蹈中的人物角色。

鮑許作品擅長以近乎寫實的方式,凸顯出生活中的問題;作品直切每個人內心的痛處,同時也照映出人類生活中共通的情緖。和她許多的舞蹈劇場作品一般,鮑許在《康乃馨》中運用日常生活的觀察所得到的創作,藉此引發舞者和觀衆強烈的情緒經驗。偶爾舞蹈中出現男女間的暴力行爲,使人誤認爲她的作品是殘酷的、悲觀的。其實這跟鮑許的目的完全相反,因爲「運用暴力是爲了使感受淸晰。這麼做不是爲了暴力,而是爲了顯示出(它的)反面。」採取這樣的編舞手段,目的是要激發觀衆的感觸。

在愛丁堡經歷「愛情的感覺」

第一次看到《康乃馨》,是在一九九五年的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記憶中鮑許的這支舞,由數個段落組成,同一段落內又分成數個片段同時發生。幕一拉開,只見到舞台上遍佈康乃馨花,煞是壯觀。安祥、靜謐的氣氛中,露出一股懾人的氣勢。舞蹈中有幾個段落,特別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一個幾乎全裸的女舞者,胸前拿著手風琴;她數度步入舞台,默默地站立不動。簡化的動作和怪異的服裝道具,使得她的存在益發地突兀。和她完全相反的是一群穿著禮服的舞者;他們在場上交際、走動,笑容可掬、風度翩翩。一個穿西裝的男子,坐在售票台前的桌子旁,專心地切洋葱。直切、橫切,越切越快,越切越碎。最後他卻一頭裁進洋葱堆,痛哭流涕。伴著葛希文(G. Gershwin)的抒情歌曲,一個男子站在康乃馨花田中,冷靜地對觀衆比劃手語。

一群男女舞者穿著女裝,抬著椅子進入舞台。他們排成一排坐在椅子上,一邊前後晃動,一邊舞動手臂。緊縮的身軀、連貫的手勢,看似乞求、飮泣,又好似抱憾惋惜。舞者種族、年紀、體型殊異,動作質地也非常不同。統一的舞句中,流露出個人的律動特質。他們一邊舞動,一邊有人將椅子向前搬移。更出人意表的是:一旁竄出一個穿女裝的的禿頭男舞者,如狗般地奔跑,黃色的身影,滿場跳躍。令人在讚嘆、驚訝之餘,爆出一陣陣的笑聲。

正當舞者忙於舞出安排的段落和搬動椅子,數名西裝筆挺的大漢開始搬運紙箱。他們將紙箱越堆越高,佔據舞台兩側。這時候,一名女子不斷地大聲喊叫,哀求他們不要。她瘋狂地搬開堆起的紙箱,好像要挽救心愛的人一般。雖然她來回奔跑、推開箱子,但是很快地紙箱又被收了回去。無視於女子的焦急、狂吼,一群舞者仍然佔據舞台前方,繼續在椅子搖晃舞動。最後大漢們將紙箱牢牢綑綁,然後列隊攀上數層樓高的鋼架。在女子的尖叫聲中,他們一一由高空墜入紙箱堆。一時之間,尖叫聲和撞擊聲,此起彼落。錯愕的言行,鮮明的意象,加上強烈的情緒渲染,令人百感交集。結尾時觀衆異常地安靜,到了謝幕終於爆發出一陣陣的掌聲,久久無法平息。

就這樣,我經歷了一場鮑許式的震撼敎育,心中感慨萬千,無法自己。據英國《觀察者報》Observer的Jann Parry認爲:「觀衆到了《康乃馨》末了時,都沈醉在愛情之中。」如今在不同的時空、文化環境下,台灣的觀衆是否會在《康乃馨》中感受到愛?讓我們拭目以待。

鮑許相關影片

《藍鬍子》Bluebeard

《穆勒咖啡館》Cafe Muller

《彩排》The Dress Rehearsal

《電視節目隨筆》Notes From a TV Work-shop

《舞蹈的探索》The Search for Dance

《華爾茲》Waltz

《排練「春之祭」》Rehearsal of〝Sacre〞

《碧娜.鮑許與舞者在烏帕塔做些什麼?》What do Pina Bausch and Her Dancers Do in Wuppertal?

《女王的悲歌》The Plaint of the Empress

(感謝香港藝術節與香港歌德學院資料提供)

鮑許與烏帕塔網址:http://www.bergnetz.de/omm/bausch

 

文字|趙玉玲  拉邦中心碩士後研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