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團的精神指標巴瑞辛尼可夫,將古典芭蕾舞風注入現代舞作中,豐富了原本鄙棄芭蕾舞表演形式與風格的現代舞;亦跨越了舞蹈界限與年齡領域,為成熟的中、壯年舞者找尋新的表演舞台,形成獨樹一格的白橡樹舞蹈風貌。
白橡樹舞壇「往事/前進」
2月23〜25日
台北國父紀念館
紛擾多變的千禧年剛過,進入新紀元的台灣舞蹈界馬上就有國際性知名舞團造訪。由美國舞蹈明星米夏.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領團的白橡樹舞壇(White Oak Dance Project,港譯:白橡園舞集)將在亞洲巡演,除了台灣及香港藝術節,該團還將造訪韓國、中國大陸。此次隨行的舞者,包括甫於一九九九年加入的Requel Aedo、Emi1y Coates、Emmanuele Phuon,來自目前暫告停歇的瑪莎.葛蘭姆舞團(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的前舞者Tadej Brdnik,以及Michael Lomeka、Rosalynde Le Blanc等舞者。
白橡樹舞壇的經營藍圖與團名由來
一九八九年秋天,當時擔任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atre,簡稱ABT)藝術總監的巴氏,向當時擔任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劇院(Theatre Royal de la Monnaie)的美國籍藝術總監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提出成立一個新舞團的構想:「一個小巧精緻的現代舞團,巡演於世界各地」。立刻獲得莫里斯的回應。
舞團除了行政經理職員(註1)、巴氏與一組提供伴奏的弦樂四重奏編制之外,沒有其他常駐成員;舞者及編舞者名單經常更替換新,年輕、技巧卓越的舞者不在考慮範圍,反而來自不同舞蹈領域,但經驗豐富的成熟舞者是挑選的對象。舞碼的編排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精挑細選,集合世界各地的優秀編舞家,藉此展現多角化的經營策略與多樣化的舞蹈內容,期盼發掘更多舞蹈語彙和演出的可能性。
舞團的組織與經營藍圖,就在芭蕾舞界與現代舞界各據一方的菁英跨領域對話中成型。於是當一九九〇年巴氏正式辭去美國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職位時,一個富當代(contemporary)新精神的「白橡樹舞壇」就此誕生。舞團的團名「白橡樹」取自於佛羅里達州與喬治亞州邊界一個七千五百英畝的白橡樹園,用意爲向橡樹園開墾人兼舞團的贊助支持者霍華德.吉爾曼(Howard Gilman)致意。
開創舞蹈生涯的另一高峰
舞團創立之初,即遭人質疑其創立目的,但是舞團後來的蓬勃發展爲巴氏及莫里斯舞蹈生涯開創了另一個高峰。質疑的原因有部分來自巴瑞辛尼可夫本身,當時四十一歲的他因爲舞蹈傷害,膝部已經經歷三次手術;此外豐厚紮實的古典芭蕾舞基礎是根基也可能是障礙,他如何能勝任現代舞的自由精神與不同的身體文化?而他合作夥伴的際遇也不佳。比利時觀衆一直無法忘情前藝術總監莫里斯.貝扎(Mauruce Béjart)的歐式舞蹈風格,馬克.莫里斯的美式才華一直掩埋在貝札的陰影下,不被歐洲舞蹈界接受。
基於以上的理由,使得部分人士不看好舞團未來的發展。但是馬克.莫里斯依舊利用布魯塞爾皇家劇院休假空檔,協助巴氏挑選舞者,參與舞團工作,協助所有舞碼的排練,並同時加入舞團最初三次美國境内巡演(1990-92)。
巴氏的明星魅力,使舞團巡迴演出票房拉出長紅成績。莫里斯所編創作品很快地擄獲觀衆關愛的眼神,爲他日後離開比利時重返美國舞壇鋪設了一條捷徑。經由報章雜誌報導、媒體的好評,不僅將巴氏的舞蹈生命重新推向另一個高峰,同時也爲素有舞壇頑童之稱的莫里斯,開創了另一個舞蹈生涯的契機。
舞碼推陳出新、風格多樣兼容並蓄
白橡樹舞壇以悠遊於古典芭蕾與現代舞之間的特殊舞蹈風格,打破既定的現代舞形式,傳遞當代舞蹈的自由性與包容性,並以它自己的節奏旋律舞動於舞蹈世界。巴瑞辛尼可夫曾說:「我對現代舞所知不多…,對我而言舞蹈就是舞蹈,許多理性的人對新古典主義、古典主義、現代、後現代所做的討論只是無意義的事」(註2)。或許就是他的這種舞蹈本一家、同宗同源的豪邁胸襟,使得許多當代編舞名家樂於爲白橡樹舞壇編創舞作。也由於舞團經常轉換合作對象,與不同風格的編舞家交流合作,因此演出舞碼兼容並蓄,推陳出新爲舞團樹立獨特特色。
白橡樹舞壇不僅演出瑪莎.葛蘭姆等大師級的經典作品,還與艾立克.霍金斯(Erik Hawkins)、傑若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保羅.泰勒(Paul Taylor)、荷西.李蒙(Jose Limon)、約翰.賈斯帕(John Jasperse)、大衛.哥登(David Gordon)、崔拉.莎普(Twyla Tharp)、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等一流的出色編舞家合作。
同時舞團也委託大衛.帕森斯(David Parsons)等別具一格與潛質的舞壇新秀編創新奇獨特、風格多樣的節目。去年並聘請了日本歌舞伎國寶級演員坂東玉三郎爲巴氏編排一支獨舞Dance with Three Drums and a Flute;舞團的另一位靈魂人物莫里斯亦新編了一支由五段雙人舞串聯組合而成的The Argument,展現舞蹈肢體語彙的多元性風格。
在巴氏經營運作之下,白橡樹舞壇經過十年的成長茁壯與去蕪存菁,總計累積委託名家編創舞作超過三十齣,以及超過二十五齣的經典舞作,充分顯示其強勢旺盛的演出活動力。持續重新詮釋歷史經典與廣納創新作品的白橡樹舞壇,無疑已經爲現代舞發展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自由園地。舞團的精神指標巴瑞辛尼可夫,將古典芭蕾舞風注入現代舞作中,豐富原本鄙棄芭蕾舞表演形式與風格的現代舞;同時,他亦跨越了舞蹈界限與年齡領域,爲成熟的中、壯年舞者找尋新的表演舞台,形成獨樹一格的白橡樹舞蹈風貌。
註:
1.白橡樹舞壇編制中沒有「藝術總監」這一職稱,只有 manager personnel及舞者名單,而世界知名舞星巴瑞辛尼可夫,即使是舞團實質的藝術總監,但也只是謙虛地將他的名字按字母先後順序排列在舞者名單中。
2."I didn't know much (about modern dance)," he said. "…but for me dance is dance all the intellectual discussion of neoclassicism, classicism, modern, postmodern is just nonsense." By Jennifer Poyen ,(May 27, 1999).
文字|林郁晶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