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氣低迷的這段時間,美國芭蕾舞團世界知名的聲譽,為台灣的表演藝術掀起了漣漪。幾支橫跨不同世代的舞作,展現ABT的多樣面貌,拓展了台灣觀衆欣賞芭蕾的領域。
美國芭蕾舞團
10月10〜14日
國家戲劇院
在景氣低迷的這段時間,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ater,以下簡稱ABT)以它世界知名的聲譽,爲台灣的表演藝術掀起了小小的漣漪,也帶動了平時較少接觸芭蕾演出的觀衆,進入劇場欣賞芭蕾的演出。除了有助於芭蕾的推廣,從他們所安排的舞碼,如古典舞劇之父佩堤帕、影響美國芭蕾發展甚深的編舞家喬治.巴蘭欽、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以及當代的編舞家盧玻維奇等幾支橫跨不同世代的舞作,除了展現ABT的多樣面貌外,也助於拓展台灣觀衆欣賞芭蕾的領域。
ABT建團六十年,樹立了具世界級的水準,與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姆林斯基劇院舞團)和波修瓦芭蕾舞團同居世界領導的地位。其先前的三十年以表演古典芭蕾爲主,自七〇年代之後開始邀請現代編舞家爲舞團編舞,例如崔拉.沙普(Twyla Tharp)爲當時的藝術總監米夏.巴瑞辛尼可夫(Mikhai Baryshnikov)所編的Push Comes to Shove(1976)發表後,大受觀衆的喜愛並且也增廣了ABT的表現領域。相繼地,保羅.泰勒、模斯.康寧漢、傑利.季里安,以及現在頗具名氣的編舞家馬克.莫里斯等,都爲ABT編排新形式的芭蕾作品。
芭蕾名伶各展風華
或許是爲了跳脫觀衆對ABT的既定印象,此次來台的節目安排除了古典舞劇《唐.吉訶德》外,於開始前兩場的芭蕾經典舞碼選粹中,特別安排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發表於一九四八年的作品《天使的嬉戲》Diversion of Angels,是支藉著一座想像花園,述說三種不同愛情的純現代形式的舞蹈作品。由ABT芭蕾舞者詮釋這種類型的作品,在動作靈活度的表現,或姿勢線條的延展,並不難達成。但是,或許是肢體控制力的訓練與現代舞者不同,因而,在動作的動力使用或動作質地的表現,與現代舞者有著極大的不同。不過以筆者自身具芭蕾舞者的身體經驗來看,個人對舞者在這支舞作中的表現予以高度的肯定。
另一支現代芭蕾作品《草地》(Meadow,1999)是美國編舞家盧玻維奇(Lar Lubovitch)爲ABT編創,一支具詩意、抒情風格的作品。整支舞作似乎由不斷的肢體舞動,與無休止的隊形變化和流動所構成,群舞時而聚合、時而分散以烘托出雙人舞在肢體上、時間上的契合,整支舞作呈現著安詳、寧靜、舒暢的氣氛;藉著燈光的配合,有些時候甚至將觀賞者帶入超脫地心引力的無重狀態,從這支針對ABT舞團特質而編排的現代芭蕾舞碼,便可見到舞者肢體活動自如的表現。
在經典舞碼選粹的節目中,除了兩支現代舞作外,也安排了三支表現古典芭蕾技巧的作品。有喬治.巴蘭欽的《柴可夫斯基雙人舞》(1960)、根據佩堤帕作品所改編的《海盜雙人舞》(1856),還有巴蘭欽的大型新古典芭蕾《主題與變奏》(1947)。這些古典芭蕾作品由ABT團內幾位首席舞者所展演,他們在藝術性的表現或動作技術的精準上,自然不在話下。不過,若是要在雞蛋裡挑骨頭,當晚最後一支舞碼《主題與變奏》,男女主角表現未達預期的水準,且其中的四位次要女舞者彼此間的動作默契不足,演出中似乎有互相較勁的意味,使整支舞作的呈現不夠完美,是當晚較爲可惜的部分。
依筆者的觀察,這些古典舞碼對ABT的團員而言,都是相當熟悉的,尤其大雙人舞中的獨舞部分,表演者出神入化的演出,誠屬難得。較遺憾的是這種對專研舞蹈的學生和舞者可資借鑑的精湛演出,由於票價昂貴而無法欣賞,確實可惜。筆者深有感觸,如果主辦單位能夠在能力範圍內提供機會,讓更多的舞蹈科系學生能夠目睹巨星們在舞台上的風範,相信是年輕芭蕾舞者的激勵良方。
一場成功、完美的演出
舞劇之美在於將舞蹈、音樂和戲劇適切地結合,透過這種表現方式,讓舞蹈在戲劇的幫助下使動作的表現更具意義;而戲劇也因爲舞蹈動作的表現而更加強其衝擊性,再透過音樂節奏的襯托和旋律醞釀的氛圍,更顯出三種藝術相得益彰的效果。
對國人來說,舞劇《唐.吉訶德》是有點熟又不完全瞭解的舞碼,以往欣賞的僅僅是舞劇中著重炫技部分的大雙人舞(包括慢板雙人舞Adagio、男女主角的獨舞Solo和急板的結尾部舞Coda),此次卻是國內首次完整的演出。從樂團的第一個音符響起,觀衆屛息靜氣地等待幕啓的那一刹那,精緻華麗的紗幕出現在舞台的最前端,透過紗幕和燈光的效果,半空中出現了唐.吉訶德生命中追求的杜希妮雅的影像,在這美妙的視、聽享受中,觀衆被帶入具西班牙民族風味的氛圍。
《唐.吉訶德》是一齣發生在西班牙小鎭的愛情喜劇,從動作的編排到身體韻味的表現、服飾的裝扮和佈景的搭配,全部以西班牙風爲設計的方向。此齣舞劇除了擁有古典舞劇特有的精緻佈景、絢麗的舞服、壯觀的場面外,取材於市井小民的生活景象的題材,使它有別於其他古典舞劇。因此,相較於其他古典舞劇如《天鵝湖》、《睡美人》,這齣舞劇沒有嚴肅的皇家氣勢,是一齣較爲輕鬆活潑,並帶有愉悅歡樂氣氛的西班牙式熱情的舞劇。觀衆除了欣賞到一般芭蕾的特有的動作外,也同時可以欣賞到芭蕾與西班牙舞蹈身段結合的韻味。這種類型的舞劇在國內較爲少見,此次ABT帶來這齣舞劇更增廣國人欣賞芭蕾的視野。
整場演出,從群舞的肢體動作與音樂契合的良好互動,以及劇中戲劇人物相互搭配的純熟表現,可以感覺到ABT團員對這齣舞劇的熟悉程度。男女主角和幾位獨舞者都相當稱職地表現出劇中各個角色的特色,尤其男主角荷西.馬努.卡雷諾台風穩健、技藝高超,懾住了每位觀衆的眼光。較可惜的是,舞台在設置了佈景後,所餘的有限空間無法讓他達到最完整的表現。例如:最後一段獨舞中的飛躍動作,迫使舞者省略部分動作,以靜止的姿勢等待音樂的結束。
女主角茉莉.肯特具有高貴的頸項、柔美的手臂、修長的身材和優雅的體態等芭蕾伶娜特有的氣質,所有古典芭蕾舞劇女主角的條件她都具足了,她當晚的表現也相當地稱職。但是,古典芭蕾最難表現的部分是在舞劇最後的大雙人舞,這個部分是主要角色結合藝術性、技巧性、耐力和體力等最高境界的表現。茉莉.肯特也許是體力不足之故,在這段大雙人舞中該有的平衡靜止姿勢表現得不甚理想,是當晚演出的小瑕疵。舞台上的演出是現實的、是殘酷的,表演者在幕後雖有多少不爲人知的辛苦,一旦在舞台上呈現,那一百個一千個理由都得摒於腦後,一切以完美表現爲首要。
整體而言,ABT在舞劇《唐.吉訶德》裡每一幕、每一段舞蹈表現,舞者們身體釋放出的能量,感染了在場的觀衆。他們的表現讓一般觀衆沸騰,讓學舞的人陶然,不甶自主地也跟著輕踩舞步,是一場成功、完美的演出。
欣賞完這樣的演出,筆者思考著:世界級的芭蕾舞團來台灣演出之際,除了演出之外,是否也爲台灣的舞蹈界留下些許可資借鑑的經驗?在此建議主辦單位在引進外國團體來台作演出之時,也思考一下是否也能夠爲台灣習舞的學生或舞者舉辦觀摩或交流研習和研討的機會,相信這樣的活動較之觀賞表演是更具實質的意義。
文字|吳素芬 台北芭蕾舞團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