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奏德布西的前奏曲時,我們可以察覺到阿波羅與戴奧尼索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的共存,但是當他演奏葛利格的奏鳴曲以及蕭邦波蘭舞曲時,這種處理顯然不像演奏德布西或是梅湘作品時那樣清晰生動地被傳達出來,反而像是酒神巴庫斯(Bacchaus)因為喝多了而隨性演奏。
帕斯蓋勒.葛雷鋼琴獨奏會
7月26日
十方樂集
若列出鋼琴演奏者最懼怕的情況,其中大概包括了「不熟悉的鋼琴」。葛雷這位法國鋼琴家的音色淳厚,技術高超,的確是在第一流的音樂院接受第一流的教授所陶養出來的專業音樂家,而他對於自己的演奏能力的信心與他對於音色的考究的確是相當的,這一點可以由他所選擇的曲目一窺所以。就筆者的了解,當天所使用的鋼琴在葛雷的控制下,的確展現少有的音色層次與音響效果,梅湘在音色色澤上的成就只有少數幾位音樂演奏者能全然參透,在一部相當陌生的樂器上,葛雷在音樂會上半場的這兩組曲目上一點也不畏懼地展示他的演奏經驗與能力。
音彩豐富的德布西前奏曲
六首德布西前奏曲同樣使聽者在甜美的音色中獲致相當的滿足,演奏者的嫻熟使聽者如同品嘗甜點慕思般享受他非常愜意的演奏,這種泰然自若的魅力常常是表演者的專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致勝因素。葛雷並不因像是沙龍的較小舞台上而顯侷促,反而很愉快地表現出與朋友共享音樂的氣質,在今天競爭激烈的音樂界中,這種演奏上的親和力在葛雷的專業生涯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種親和力並非指「討好」觀衆,一位演奏者的詮釋與其舞台氣質原就能直接地影響現場的聽者,有人極力避免這種「非音樂」的因子,有人則善加利用此現場演出必然的現象;甚且「討好」觀衆並不必然斲傷藝術道德,這純粹是藝術路線的選擇與實踐理想的方式罷了。還記得因《性、謊言、錄影帶》而聲名大噪的導演史蒂芬.索德柏,他的新片Full Frontal從製作、拍攝到行銷都創意十足,不過許多觀衆卻因爲進了戲院看不懂這部「片中有片」的電影而怨聲載道。
音色的設計與實際執行出來的效果有時並不能完完全全契合,這種情形是具有舞台的表演藝術共有的難處;即便預製──也就是不具有「當下發生」性質、卻具有重複的可能的電影藝術,其藝術價値與娛樂效果呈現在不同的觀衆面前時,也許反映出的是不同的趣味──雖然就創作本身的存在意義而言可以視爲是絕對的。現場音樂會既危險又珍貴的原因就在此。演出往往無法重覆最佳的狀況,全般皆佳又不意味著完美無缺。葛雷當晚的演出有許許多多深刻精緻之處,如果一定要挑剔,就是他的曲目繁雜,超過聽衆聽覺認知的負荷量;以及兩首蕭邦作品詮釋的可議之處。
蕭邦波蘭舞曲──樂句呼吸失之平凡
變奏的意義在於由「重複」中建構「變異」。我們都知道,「重複」並不一定代表「相同」,相近的重複往往必須設計層次以求取音樂的趣味。蕭邦的音樂中有許多在短暫時間內重複主題(或某樂句)的情形,這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找得到例子,莫札特就有相似的做法,這兩位作曲家喜歡的重複次數往往是兩次,在第二次之後將樂句引領至結束句。而蕭邦還常常有一種「多重再現」一般的重複,在這個作品四十四的波蘭舞曲中一覽無遺。
這一首升F小調波蘭舞曲是蕭邦的同類型作品中,除了作品六十一《幻想波蘭舞曲》之外,規模最爲龐大的一首,也是音樂內在與形式成熟、詮釋課題龐雜的一首。這個曲子的主題句不但是以樂句模進的方式進行,而且每一種材料都重複一次;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交替出現的形式在A段的呈現方法已經讓我們感覺到一種「迴旋曲」(Rondo)的形式意義,中段的圓舞曲更甚,是由一個不停轉調的主題和插句形成的。在此提出曲式的初步側寫,不是用來肢解蕭邦美好的音樂,而是因爲這個波蘭舞曲的曲式自成曲中不可忽視的一種表情,就如同我們欣賞一件雕塑作品時「可能」察覺到的空間節奏(雕塑與其外部空間的交互關係),這個藝術作品不會因爲這個部分的缺乏提點而面臨失敗,但是演出的層次因之可見高下。在筆者的經驗中,這首波蘭舞曲能夠被彈得兼具旋律美與形式美。當晚葛雷的演出對筆者而言,的確少了些什麼。筆者相信,一個稱職的演奏家在細膩處理的同時應該能夠維持音樂的流暢;而葛雷就是一位有這樣專業能力與特色的鋼琴家,他不是沒有能力做到,卻不選擇這樣來詮釋這首波蘭舞曲;在他演奏德布西的前奏曲時,我們可以察覺到阿波羅與戴奧尼索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的共存,但是當他演奏葛利格的奏鳴曲以及蕭邦波蘭舞曲時,這種處理顯然不像演奏德布西或是梅湘作品時那樣清晰生動地被傳達出來,反而像是酒神巴庫斯(Bacchaus)因爲喝多了而隨性演奏。
曲目萬花筒,展現鋼琴家實力
葛雷的曲目似乎宣讀在一場音樂會中鋼琴家希望呈現萬花筒般的多種面向與能力;有趣的是,聽者的音樂理解能力同時受到挑戰,包括了梅湘、德布西、葛利格、及蕭邦的作品,從極度內省與理性斟酌的音色到十九世紀鋼琴黃金時期的浪漫樂派。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亦最能發揮葛雷特色的應屬兩首安可曲,其中又以是法雅《愛情魔術師》El amor brujo中的〈火舞〉“Danza Ritual Del Fuego”鋼琴版,完完全全展現他的高超技巧、渾厚的音色、敏銳的音樂感以及清晰的思維;在龐大的聲響中,內聲部的旋律聲線仍然可維持獨立流暢;在將近九十分鐘的全套音樂會曲目之後,葛雷仍精力充沛、遊刃有餘,所有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釋放,這些都是葛雷作爲一位鋼琴家的特色,相信也是他在身兼教職之餘能繼續在鋼琴演奏領域中發光的條件。作爲當晚音樂會的聽者,筆者非常感謝這位擁有龐大曲目的鋼琴家選擇以「硬裡子」的曲目來與台灣的愛樂者相識,希望葛雷能在全球爲數衆多的鋼琴家中,繼續不偏不倚地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文字|顏華容 莫斯科國立音樂院鋼琴演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