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音樂會閉幕之夜的曲目安排,足見音樂總監的專業視野與企畫功力,音樂史上最好聽的兩首d小調鋼琴協奏曲分踞上下半場,中有聲名如雷貫耳的三位獨奏家合作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簡直是現場音樂會的夢幻曲目。
在一場音樂會中,由大型國際藝術經紀公司旗下隸屬主流唱片公司的音樂家合作,演出三首份量紮實的協奏曲,著實是非常令人期待的音樂會,音樂家們幸運地成功演出,愛樂者也幸運地欣賞偉大作品成功的展演;主辦與贊助的單位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就音樂會的票房與成效來說亦屬成功。「巨星音樂節」在林昭亮犧牲時間、奉獻心力的耕耘下,三年以來卓然有成。此語絕非奉承阿諛,在今天國際樂壇上,許許多多第一線的音樂家為了使更多的愛樂者親近古典音樂(藝術音樂),犧牲了個人享受生活、精進藝術修為的時間,「打拼」建構新的音樂企畫,用心良苦。
巨星音樂會閉幕之夜的曲目安排,足見音樂總監的專業視野與企畫功力,音樂史上最好聽的兩首d小調鋼琴協奏曲分踞上下半場,中有聲名如雷貫耳的三位獨奏家合作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簡直是現場音樂會的夢幻曲目。
與樂團自然互動,展現純熟演奏經驗
年輕的黃海倫演出莫札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先前聽過其錄音與演出,對她的精準與過濾音樂訊息的能力已有相當印象;當晚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更可證其協奏曲演出經驗已非常純熟,令人不禁對其師之於黃海倫專業之路的高超安排與呵護讚嘆不已。黃海倫在第一樂章的聲音表現可能顯得保守,一直到發展部為止,鋼琴的聲音傳達與樂句表現重點是在建立與樂團的良好互動,另外,期待「甜美」莫札特的人可能也會失望;這兩點卻都可以看出黃海倫不凡之處。據聞莫札特一七八五年二月首演此曲時未經排練,甚而連摸都沒摸過末樂章就上台了。這並不是告訴我們莫札特有多「混」,而是說明樂團與鋼琴的互動關係應該有多麼貼切自然。
在作曲家身兼獨奏者與指揮一職不如今日這般神聖不可取代的時代,獨奏者與樂團分別擔綱的音樂,旨在將互有關係而作用各異的音樂素材使用各種質材的聲音加以表述,因之獨奏者與樂團如同人際互動對談,自然易懂,只不過使用的是專業音樂家互相交談的語言罷了。黃海倫在與一流指揮家、樂團合作的經驗中的確累積了最精純的協奏曲演奏經驗,她的獨奏部分流露出主動與樂團溝通的動能,卻不顯得君臨天下,保持了該協奏曲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不僅僅表現在鋼琴的音色、樂句處理等建構音樂美的手法上,更出現在獨奏家面對角色的專業知覺,這是筆者以為海倫之所以為受到矚目的鋼琴家之一的重要特質。
三重協奏曲難度甚高,三巨星精采展現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台上演奏者的賣力有目共睹,然這也是整場音樂會中最令人緊張的一首曲目。三重協奏曲的問題往往在於此曲的編制與演出的頻率,世界上傑出的小提琴家、鋼琴家、大提琴家眾,曾經演出過此曲者寡,而攜手演出的交集相對而言更加稀少,再將演出前實際上能用以排練的時間列入考慮,筆者只能對接下這個協奏曲演奏大任的指揮與三位獨奏家致上高度敬意。此曲對於大提琴家而言一點也不舒服,貝多芬寫下刁鑽的把位與音型,而哈瑞爾一如往常一派輕鬆自在嫻熟操弓;這並不是說大提琴家當晚沒有失誤,不過哈瑞爾對於現場演出的小失誤開闊面對,無損演出之完整;而可能考慮下半場所需的體力與精神,道格拉斯近乎韜光養晦,以忠誠輔佐者的態度面對鋼琴所扮演的角色,。林昭亮則難掩疲態,但其音樂語言的深厚使得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部分仍饒有趣味,然這首協奏曲當然不只有「三重奏」,而是一個共同呈現「獨奏-獨奏群-群奏」以層次分明疏落有致為音樂美感基礎的作品,其原始樂思的簡約在樂器的排列組合中複雜呈現,旨在以聲音具體呈現貝多芬成熟時期所領略的繁與簡、大與小、多與少的哲思,數學性、哲學性遠遠超過感官的聲音享受,因之再不經意的閃失都會危害這樣精密的結構。
深沉穩重的拉赫曼尼諾夫
道格拉斯在貝多芬三重協奏曲中,已經成功表現他縝密的思維與精準的演奏技巧,在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協奏曲,道格拉斯的運籌帷幄更使人印象深刻。此協奏曲以艱難著稱,難的不僅僅是拉赫曼尼諾夫那黑線千萬條的繁複鋼琴技巧,而是在鋪陳這些絢麗的聲響之際還能維持一種清晰度 ─ 思緒的清晰與聲響的清晰,道格拉斯當晚的演奏在技術上幾乎無可挑剔,這種臨場的穩定度從他崛起國際樂壇之後的曲目與專業走向選擇,可知其面對經營音樂生涯的嚴謹與抱負(註)。
一如其形象,道格拉斯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深沉穩重,第一樂章主題詮釋落點正確,雖然在裝飾奏(cadenza)稍有閃失,然第二主題避免了一般浮濫任性的彈性速度,在他指下如瘦金體蒼勁秀麗,有一種令人感動的簡約。第二樂章表現穩健,尤以使用第一樂章主題作為對聲部主題的詼諧曲樂段,鋼琴家的速度掐算得準,樂團的表現亦可圈可點,彈性佳、互動好,難得的是道格拉斯能彈出拉赫曼尼諾夫音樂中樂句上揚與下沉重心的分野,因之能恰如其分地呈現音樂的量感與方向,也難怪莫斯科方面對他的印象仍非常之好。在第三樂章道格拉斯毫不留情地使用標準偏快的速度,他對自己的精神狀態與體力的計算精確得令人敬畏,從觀眾席遠觀仍能清楚地看到他如何毫無誤差地控制手的把位、指法,可知其訓練深厚,面對演出誠意十足。要說道格拉斯演奏拉赫曼尼諾夫之失,恐怕呈現在其偏保守內斂的性格;比之先前演出同曲的俄籍鋼琴家,道格拉斯勝之於純熟、穩健與敬業,卻失之過於謹慎;例如第二與第三樂章,有些許幾乎需要鋼琴家拋棄自持(ego)方臻昇華平和的高潮(catharsis)音色與持續力稍弱了些,彷彿一部拍得近乎完美意旨清晰卻容易令人忘卻主角的電影。
安可曲更見演奏家的個性
道格拉斯追求滴水不漏的個性在兩首安可曲可見一斑,他的德布西在速度與音響設計都不落俗套,其解譜觀點較一般追求淡彩魅力者更具宏觀;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音色層次對比纖細,仍不忘一貫的嚴謹;鋼琴家顯然專注發揚柴可夫斯基似有若無的音樂複雜度,不願將其簡約化為閒情小品。
指揮湯沐海肩負旁人難以想像的艱難任務,他以懇切的態度與音樂、音樂家工作,照顧獨奏家與樂團的各種呼吸,獨奏家們的演奏彈性並未湮滅於極有限的排練時間中,光是樂團的表現就足以令人喝采,比之前一次音樂節可以聽到顯著的進步,這是音樂家們面對演出的誠意,值得讚賞。
註:道格拉斯的外型與名氣,曾使他參與1988年電影Madame Sousatzka(本地譯《琴韻動我心》)的拍攝。
文字|顏華容 莫斯科國立音樂院鋼琴演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