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靜中的狂野(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音樂

冷靜中的狂野

阿雷希血液中那義大利人的歌唱性格,往往透過了冷靜中暗藏狂野的熱情詮釋,帶給聆賞者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而此次國家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帶領下,精確而中肯地體現了近代北歐作品與美國現代作曲家,因人文風格而產生的音色與內涵上的明顯對比,而這種忠實表現作品風格的協奏方式,當然也使得阿雷希的詮釋與舖陳能更為自在。

阿雷希血液中那義大利人的歌唱性格,往往透過了冷靜中暗藏狂野的熱情詮釋,帶給聆賞者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而此次國家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帶領下,精確而中肯地體現了近代北歐作品與美國現代作曲家,因人文風格而產生的音色與內涵上的明顯對比,而這種忠實表現作品風格的協奏方式,當然也使得阿雷希的詮釋與舖陳能更為自在。

阿雷希與國家交響樂團

5月1日

台北國家音樂廳

早在遙遠的中古世紀,長號便以與今日極為相似的模樣出現。那時在教會望彌撒儀式中,長號以其最接近人聲的特性,支援詩班合唱之各聲部,是用來榮耀主,讚美神的宗教聖器。曾幾何時,長號自遙不可及的神聖光芒裡,乘著世俗歌聲的羽翼,翩然降臨人間,乃至最終成為現代管弦樂團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員。自貝多芬以降的歷代作曲家,每每在那堆積情慾,錯綜纏綿的樂流中,安置長號以推動整片排山倒海的低音銅管聲部,強悍而狂野地呼應,支撐那猛烈律動的和聲,並將樂團推向憾人心緒的高潮之中。這不也正是長號迷人之處?她粗獷放蕩、強悍野蠻,如嘶吼般的金屬色澤,是那麼震懾人心,另一面卻又極端地在她溫暖婉約的溫柔音色中,暈泛著莊嚴的光輝與迷濛的神祕色彩。

當我們對長號有了這層廣義的認識之後,便不難理解為何阿雷希(Joseph Alessi)是當今長號獨奏家中的翹楚﹔為何身兼紐約愛樂首席長號,及茱莉亞音樂院長號教授,並榮獲普立茲獎及葛萊美獎等崇尚殊榮的他,在一九九二年與Summit Records合作的首張長號獨奏專輯Slide Area甫一問世,便立刻贏得全世界長號愛樂者的矚目與激賞?甚至就連當時有「長號海飛玆」之稱的瑞典長號獨奏家Christian Lindberg都要相形失色。

北歐的粗獷豪放、史詩般的深遂

人說北歐的音樂氣質,如同斯人斯地。阿雷希此次運用了較為粗獷豪放的音色,透過了二十世紀初北歐作曲家Launy Groendahl的長號協奏曲,向我們描繪了北國遼闊寬廣的冰原大地上純真樸實的人文色調。尤其以第一與第三樂章,在音量及速度張力上的搭配詮釋,最是「北風」十足;而在樂譜上標明著「極似傳奇般」(Quasi una Leggenda)的第二樂章,開頭前奏有如肅穆的送葬行進隊伍,在雨霧中緩步前行般的下行半音階,隨之而來,的便是阿雷希用長號吟唱著哀泣的音程流動,引領我們體驗了心碎的蛛絲馬跡;忽而,阿雷希由剛轉柔、以甜美透明而集中的音色,刻劃著弱音量的線條。彷彿是用輕描淡寫的口吻,闡述著實則在情感上張力十足的黝暗深淵。這史詩般深遂而純真的神祕色澤,讓阿雷希發揮得淋漓盡致,是令聞其樂者不得不肅然起敬的內心戲。

緊接而來的美國作品是克雷斯東(Paul Creston)的長號幻想曲。這部三個樂章不間斷的協奏曲,則讓阿雷希展現其神乎其技的寬廣音域,以及高速奔跑跳躍於崎嶇音程之間,那節奏律動變化多端的超高技巧。樂曲一開始便展現了NSO相當成熟的協奏技巧。獨奏長號與樂團之間的互動,像極了武俠故事中常見的高手過招場景:阿雷希用簡潔犀利的手法與樂團各個聲部輪流交手,如劍影刀光般地精采絕倫。而當樂流逐漸緩和並由雙簧管蜿蜒的音程牽引下,行至纏綿撩人的慢板樂章,那摻入了慵懶的搖籃曲風與電影音樂的風韻,彷彿對聽眾有著官能性強烈的催眠。特別是幾處弦樂與長號獨奏之間,你來我往,問答也似的相互呼應,更有如情人間纏綿無盡的對白。相較於情感含蓄的哥隆大(Groendahl)長號協奏曲,阿雷希在此詮釋著露骨的情熱與白熱化的戲劇色彩。而以賦格風作為開場的第三樂段,在阿雷希以爆發力十足的快速音群與跳躍音程的演奏下, 掀起了高度的緊張感;國家交響樂團紮實明亮的銅管,呼嘯高亢的木管與飛奔的弦樂聲部,搭配著逐漸升溫的速度,終於將全曲帶向血脈賁張的高潮結尾。大師一氣呵成、高超炫技的詮釋,讓全曲燃燒著炙熱耀眼的烈焰與光芒。一曲奏罷,從全場爆出的讚歎與熱烈的的反應中,可知阿雷希與NSO的這場扣人心弦的演出,是如何激盪著全場聽眾的心!

義大利式的冷靜與狂野

阿雷希的演奏,確有其獨到之處。他血液中那義大利人的歌唱性格,往往透過了冷靜中暗藏狂野的熱情詮釋,帶給聆賞者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而此次國家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帶領下,精確而中肯地體現了近代北歐作品與美國現代作曲家,因人文風格而產生的音色與內涵上的明顯對比,而這種忠實表現作品風格的協奏方式,當然也使得阿雷希的詮釋與舖陳能更為自在,同時在那高難度的技巧表現上,也有著餘裕的空間毫無顧忌地盡情發揮。簡文彬可圈可點的表現,確實讓阿雷希的演奏更為光彩奪目。

阿雷希與國家交響樂團令人欣喜的精采演出,彷彿要融化了SARS疫情在台灣所造成的人心恐慌。現場近七成的觀眾除了證明了大師名不虛傳的魅力,更說明了熱情與高水準兼具的演奏品質,是被廣大的愛樂聽眾所期待的。而此般協奏類型的演出及NSO令人激賞的表現,在四、五月份的國家音樂廳舞台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這不只展現了NSO整體演奏水平的不斷提昇,更說明了職業樂團在有才有能的指揮領軍之下,才能有明顯的成長與傑出的表現。阿雷希在六次出場向熱情觀眾的謝幕中,演奏了選自浦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第二幕中,次女高音著名的詠歎調片段改編曲,以及拉威爾著名的管弦樂舞曲《波麗露》裡長號的獨奏樂段。在這兩段簡短的安可曲演奏中,特別是《波麗露》的演奏,夾其紐約愛樂首席長號的名氣來詮釋,特別有著世界第一的權威地位。

這場世界級的精采演出,成果是今人讚嘆的!聆聽完阿雷希與NSO的演出之後,除了滿足了國內銅管愛好者一睹大師丰采的渴望外,NSO無限的發展潛力更是值得我們欣慰且不容忽視的。

文字|蔡佳融 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講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大師現身說法,好手群聚觀摩

阿雷希長號講座側記

蔡佳融 (台北藝術大學講師)

就在阿雷希與NSO精采的音樂會後,一個天氣清晴的週六早晨,台北市復興南路功學社大樓的走廊上,己聚集了來自全省各地、熱愛長號的朋友們;人群中除了不少師長輩及國內各個職業樂團中的好手外,也有許多音樂系或國、高中小學音樂班主修的學生們,甚至還有不少管樂團中的長號喜好者前來。

經典曲目展開講座

講座一開始,便如同一場小型的長號獨奏會。阿雷希演奏了四首經典的長號獨奏曲目;曲目依序有東歐作曲家蘇列克(J. Sulek)的長號奏鳴曲,改編自浦契尼歌劇《蝴蝶夫人》中的詠嘆調,及阿雷希在其即將出版的CD專輯中、一首西班牙風格強烈的幻想曲。而最終的壓軸曲目則是以炫技著名的《藍色風鈴草主題變奏曲》Blue Bells of Scotland。儘管在這音響效果極其乾澀的場地演出,阿雷希所呈現出的,仍舊是叫人心曠神怡的甜美音質,其紮實俐落的技巧,更在《藍色風鈴草》幾段舌粲蓮花般的變奏裡,贏得了在場所有屏息聆聽的聽眾由衷的讚嘆與掌聲。

講解基本觀念與方法

在精湛的演出後,為時近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阿雷希幾乎把所有重心放在吹奏長號最基本的觀念及方法上。他強調吹奏時,正確地吸氣及大量吸氣的必要性,而長號操控把位的基本技巧及變換把位的時機等概念,也在阿雷希淺顯易懂的解說下,讓與會者有了更為透澈而深入的暸解。他所提倡的自然唇奏法(Nature Lip Slur),其實正是將長號的演奏技巧,提昇至更為接近如人聲般自然的歌唱線條。但礙於長號在先天樂器之構造上,必須藉由伸縮滑管來改變管長,以搭配嘴唇振動來產生不同泛音的特性,使得以自然唇奏法在吹奏圓滑奏(Legato)的線條時,特別困難。阿雷希主張,一旦克服了不用彈舌的自然唇奏法,且能掌握嘴唇振動與操控伸縮滑管之間準確移動的時機,便能將長號那接近人聲的特色發揮到極致,使長號的演奏能更具曼妙悠揚的歌唱性。我們可以從阿雷希在講習會之前所演奏的《蝴蝶夫人》之詠嘆調改編曲,及五月一日在國家音樂廳時的安可曲──《波西米亞人》第二幕的歌劇片段中,印證了這種不使用彈舌、吹奏圓滑奏的精采表現,它讓每一個樂句呈現最自然的吟唱,也讓每一處段落的起承與轉合,有了最合邏輯的詮釋與表達。

有效的練習計畫

此外,阿雷希也和大家分享了他個人練習的步驟及內容大綱,供我們作為練習時的參考;他認為每天基本練習的內容,是必須事前進行計劃與組織的。為了獲得最大的練習效果,練習的內容必須兼顧各種演奏型態中可能運用到的技巧;因比,阿雷希建議練習的程序,應該從一開始的「暖身」(Warming Up) 即進行基本吹奏技巧的訓練,如:Lip Slur (即不使用點舌的圓滑奏法)、音階…等。在此階段中,練習者可以訓練自己在吹奏時,氣流與嘴型振動的配合、音準與操控把位的技巧等,一些著名的基本教材:如著名的小號技巧訓練教材《安邦教本》及Kopprasch的技巧習本,都可以拿來運用。接下來,便是旋律的練習,意即培養用長號歌唱樂句的演奏能力,而第三及第四階段則分別是獨奏曲目(Solo Pieces),如奏鳴曲、協奏曲等及管弦樂片段的練習。 這樣的練習順序,正好能夠使得修習者獲得一個全面性的自我訓練,同時在練習的成果上,較能達到一個均衡的成長與進步。此外,阿雷希還提醒我們,與其過度的練習,不如有計畫地的分段練習。他建議大家,可試著採用儒他自己練習時,以三、四十分鐘為一個段落、每天進行四至五個段落的練習方式。

這場阿雷希長號大師講習會,與會者超過一百七十人,除了讓聽眾有機會更為接近大師神乎其技的演奏神髓外,同時也使得學習中的青年朋友,或投身教育的老師們及國內職業樂團奏裡的演奏者,有一個良性而效果宏大的鼓勵與剌激。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