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演出時地︰6/20~22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主辦單位︰樂興之時管弦樂團 (02)25050859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演出時地:6/12~15台北華山藝文特區烏梅酒廠
6/21、22台中20號倉庫
6/28、29台南華燈藝術中心
主辦單位:古名伸舞團(02)28232618
這一次,與詩人有關─第九屆皇冠藝術節
演出時地:南風劇團《致波赫士》6/13~15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艾蜜莉‧狄金生》6/20~22
以上演出,均在台北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主辦單位:舞蹈空間舞蹈團(02)25148486#111、27168888#110
非關神仙,舖寫人性真章─明華園《劍神呂洞賓》
演出時地:6/19~22台北國家戲劇院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02)23431587
音樂
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不久,當時流亡於瑞士、現代音樂先驅之一的斯特拉溫斯基失去了與俄國金錢流通的可能性,生活頓時陷入了窘境。斯特拉溫斯基論及這齣戲的源起說︰「我與拉慕斯(C.F.Ramuz)最後決定要以巡迴劇團的型態為基本,以最低限度的物資條件製作一齣戲,這齣戲必須能夠因應各種演出場所,即便在很小的酒館也能夠上演。」劇作家拉慕斯根據俄國的古老童話,重新寫出詩般的文本,而斯特拉溫斯基則運用了大量的通俗素材,包括探戈跟爵士音樂等,這些在古典音樂裡相當陌生的聲響與傳統的古典素材如進行曲、合唱等,交錯編織出一種異樣的美,如同作曲家布洛赫所言﹕「一個能將背棄、夢想與墮落表現出來的絕佳音樂樣式。」而斯特拉溫斯基為了成就一齣可以閱讀、玩耍以及舞動的作品,特地將音樂在整個戲劇當中的分量大大地降低,而發展出一種敘事體的劇場形式,這個形式日後也為劇作家布列赫特(B.Brecht)所深入發展。
這部作品被視為斯特拉溫斯基嘗試爵士音樂素材的重要指標,連樂器編制方面,作曲家本人也表示受到美國爵士樂的極大影響,每個樂器本身都同時也是爵士樂器,除了代替薩克斯風的低音管以外。爵士樂的影響與嘗試在斯特拉溫斯基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見。
《大兵的故事》雖然是部極有名的作品,但是完整版本的演出連在歐洲都少見,這次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將擔綱聯繫全劇的繩索「說書人」一角,另有新生代編舞家范瀞文與演員陳金煌的參予,而由江靖波帶領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呈現這首極具奇特美感的樂曲,一齣來自上世紀前衛藝術家的跨領域傑作,喜歡舞台呈現的你豈能錯過?(林芳宜)
舞蹈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對於這個作品,最直覺的聯想會是離家出走;但若用廣義、甚至天馬行空的方式來解釋「出走」的意義,會更接近編舞者古名伸的想法。
「我從沒有真正離家出走過。」對古名伸而言,出走意謂著離開原點。當她對台灣、對舞蹈萌生的諸多問題無從得到解答時,她去了美國唸書;當她對學院派的舞蹈不再滿足時,她找到了接觸即興;當她在某支舞作最末,演出了一段出走的預言之後,她飛往歐洲遊歷。
除了被動地遭驅離而放逐流亡,出於自由意志的主動的出走,不論是離開家門的遊玩、離開國境的旅行、留學或是離開人群的隱居,簡直可以是浪漫而充滿想像的,甚至是搬家、換工作,都彷彿代表著舊的已過去,新的將要來。古名伸說,出走是一種心情,她隨時都有出走的感覺,從家庭、社會甚至從自我出走,出走帶來的是視野的擴大、生命的成長。
在《出走》舞作中,古名伸整理出幾個小故事說給觀眾聽,多半是真人實事,這些記憶片段看似輕靈,匯集起來卻產生了情感重量。有的出走只存於想像,故事中的主角從未真正上路;有些則付諸行動,卻在其中發現了潛藏的恐懼,恐懼消失、恐懼速度、恐懼失控,一如舞蹈,當離開地面跳躍、離開上一個站穩的點移向下一個點時,舞者將感受到自己身體與地心引力的對抗,以及控制速度的適當與否,每一次的出走,都將挑戰信任的強度。
能夠離家出走的人,若不是非常相信自己處處可棲身,就是深知家依然在原來的地方,靜待離人回返。出走也是走出,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楊莉玲)
其他好藝/戲劇、戲曲
這一次,與詩人有關─第九屆皇冠藝術節
也許是巧合,第九屆皇冠藝術節中的三檔節目,剛好都跟「詩人」有關。未及介紹就已演完的第一檔,是由光之舞藝團演出的《擊樂之舞》,因著導演鴻鴻同時也是詩人的身分,而奇妙地與這個主題連上了線。
而接下來的兩檔,則根本就是「以詩人之名」現身,不只劇名堂堂皇皇用上師人的大名,也都藉著劇場作品,與詩人的作品、人生進行對話。
來自南台灣的南風劇團,由主力編導Baboo推出了《致波赫士》。波赫士是來自阿根廷的魔幻寫實文學大師,在詩人聶魯達與小說家馬奎斯眼中,此人的文學重要性非同凡響。劇場本就是一個最符合「魔幻寫實」施展的場域,Baboo這回要取用波赫士筆下恆常出現的符號與意象,用探戈的動作元素為基調,在劇場中重構波赫士的奇幻世界。
近年來常以劇場與文學對話的導演魏瑛娟,在邱妙津、卡爾維諾與莎士比亞之後,選擇了英美文學界超重量級的女詩人艾蜜莉‧狄金生當作她最新作品的主題。艾蜜莉‧狄金生一生就是一則傳奇,三十歲後即過著隱逸生活,悄悄創作了一千七百七十六首詩,對二十世紀的文學與藝術影響深遠。在莎妹劇團新作《艾蜜莉‧狄金生》中,魏瑛娟將取材艾蜜莉的詩作與日記,與百年前的詩人對話,並延續上個作品《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風格化的肢體美學。
喜愛劇場也喜愛詩的觀眾,可以藉此機會認識詩人、看到劇場導演心目中的詩人,以及詩人與劇場導演共築的劇場奇幻世界。
非關神仙,舖寫人性真章─明華園《劍神呂洞賓》
神仙故事是歌仔戲台上不墜的主力題材,細覽明華園的歷年戲目,也可以發現此類題材所佔據的重要分量。這或許跟明華園講究舞台效果的演出風格有關,畢竟有神仙在,就有機會呈現舞台的魔幻場景。不過,就戲論戲,講的仍是人性人心,俗世糾葛,要不,如何能獲得台下「凡人」看倌的共鳴呢?
《劍神呂洞賓》的主人翁正是大家熟知的八仙中的呂洞賓,呂洞賓成仙前後的傳說超多,據說人又長得超帥,可說是最具「知名度」的「偶像神仙」,明華園也請出該團的「鎮團之寶」孫翠鳳擔綱主演,可謂相得益彰。
此劇說的是呂洞賓被度化成仙之前的故事:背景放在唐朝,此時貞觀之治已遠,各地藩鎮節度使張揚跋扈,其中滄州節度使田虎因平定民亂,自以為功高,竟獅子大開口要公主下嫁;朝廷為趁機剷除田虎,遣宮女假扮公主出嫁,並派握有青龍劍的劍士呂洞賓護送,期待他能斬除田虎。
麻煩的是,這中間還夾雜了呂洞賓、公主與假扮公主的宮女間的三角戀情,加上八仙的老大漢鍾離也來攪和,宣稱奉天命要一天內度化呂洞賓;更糟的是,呂洞賓的青龍劍居然不見了,他只好用一支青竹竿矇騙眾人。眼見滄州已近,呂洞賓該如何進行「危機處理」呢?
編輯室報告
由於SARS風暴,許多表演節目陸續取消或延期,相信觀眾都能體諒並了解表演團體與主辦單位的顧慮。而去觀賞少數仍照原定計畫演出的節目時,我們也希望觀眾們能配合表演場地或團體的防疫措施,讓觀賞的過程仍是愉快而安全的。
可以想見,這場SARS風暴對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傷害有多重,或許就跟旅遊業一樣難以數計。我們也衷心期盼,這場疫症風暴能夠早日歇緩,讓大家的生活可以回到正軌,讓表演藝術可以生存下去。
我們建議看了本刊【好藝有好報】而想看演出的觀眾,最好先打電話跟主辦單位確認演出是否照舊。或也可查詢本社《表演藝術網站》(www.paol.ntch.edu.tw),可以獲知更多演出取消或延期的訊息。
有些節目雖然取消了疫情較嚴重的台北場次,但仍維持其他地區的演出。如本刊上期介紹的《豫韻台灣情》,在截稿之前的消息是仍維持六月廿一日在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的演出。但疫情變化迅速,觀眾最好能在演出前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