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人生其實很無趣,戲劇性的舖排則充滿浪漫想像的虛假,《好久不見》的各種實驗也許不能讓觀眾享受到爆笑的發洩,但是,在劇場不甘流俗的實驗精神之下,我們或許才可以在生命和劇場之間找到「好久不見」的對話空間。
紀蔚然作品《好久不見》
TIME 200411.18~20
PLACE 台北國家戲劇院
紀蔚然是台灣現代劇場中少數堅持書寫劇本的創作者,從一九九六年的《黑夜白賊》,開始了「家庭三部曲」的創作,一九九八年《也無風也無雨》之後,經過六年時間,一直到今年才推出最後一部《好久不見》,這舞台上「好久不見」的系列主題,在馬汀尼的執導之下,與前兩部之由李國修導演並兼演清水,少了爆笑和騷動、多了幽默和沉靜,呈現了截然不同的風貌。
一直以來,紀蔚然劇本創作技巧上最大的特色在於語言著力頗深,大量的口語廢話、辛辣髒話以及靈光乍現的機巧慧語充滿其間,《好久不見》未如往昔般勁爆,但更增加了廣告贅語和當今「垃圾用語」流行趨勢的謔仿,同時在荒謬的嬉笑中,難得出現了柔情的一面。
創作者力求突破傳統編劇方法
結構上,刻意打破寫實戲劇「佳構」的情節舖排模式,一方面以後設的手法,將「導演」以及「編劇」的創作過程和資料收集的內幕轉化為戲中戲的形式表現,另一方面延續前兩部以清水為中心的家族(也是劇中導演真實生活中的家族)分崩離析的解構過程。而這兩條主線相互交融、難以割裂,透過一組一組的人物若有關、似無關的快照式拼貼方式被牽扯在一起,反射出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本省家族與外省子弟之間、黑道與普通老百姓之間的諸多面貌。同時,從戲一開始,便建構這彷彿是導演所排演的一齣戲,實質上卻是「真實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在真假虛實之間創造出與傳統敘事法則的編劇技巧截然不同的效果。表面上具有媚俗嫌疑的情節拼盤,實質上突顯了社會蒼白的荒謬本質,就編劇技巧而言,可以看出創作者力求突破傳統編劇方法以及挑戰自身創作里程的企圖。
導演依循著這樣的創作模式,相當節制地以簡單的畫面構圖,配合片段式的戲劇段落呈現,將現實的生活剪貼在破碎結構的虛擬戲劇世界中。就導演手法而言,中規中矩的做法,以及女性眼光觀看世界的角度,毋寧呈現出一種難得的劇場散文書寫詩意,但是,結構先天上的破碎,特別是忽隱忽現的主線猶如放線撒網一般,直到劇終前才一一收線的做法,極容易使觀眾墜入五里霧中,較難以抓住創作者的意圖,特別是創作與生活之間的交叉反諷也因此失去了力道。若以實驗而言,毋寧讓人更為期待珠玉落盤、不必收攏的破碎。
非專業演員的直覺表現真實而吸引人
影像的設計和處理適時地穿插在快照般的演出中,提供了相當富有想像的趣味與影射,只是,秉仁與皮蛋的影像演出,拍攝的手法與品質極差的收音,對戲劇本身和觀眾觀賞而言都是一場災難。
就劇中主要角色來看,林王惠淑顯然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人物,在沉靜無言的表演中,儼然旁觀者般不斷出現在舞台場景的高處,直到神來一筆的突然發飆,透過陸奕靜傳神的表達,既有人物的隱藏意義,又發揮了戲劇性的震撼效果,讓人在不寒而慄中感受到生命的壓力,是相當精采的表演和詮釋。其他多位專業演員技巧性高的表演則顯得平淡無奇,反不如其他非專業演員的直覺表現來得真實而吸引人。
真實的人生其實很無趣,戲劇性的舖排則充滿浪漫想像的虛假,《好久不見》的各種實驗也許不能讓觀眾享受到爆笑的發洩,但是,在劇場不甘流俗的實驗精神之下,我們或許才可以在生命和劇場之間找到「好久不見」的對話空間。
文字|王友輝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戲劇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