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爾森的收藏展示,與空間形成對話。(廖俊逞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特別企畫Feature of NTCH/羅伯.威爾森 喚醒東方《歐蘭朵》 R.W.的創作基地

讓藝術家相遇的「水磨坊藝術中心」

經年全球走透透、忙著推出各種創作的羅伯.威爾森,到底在哪裡醞釀他的獨特創意呢?答案就是:位於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這是威爾森夢想實現的地方,不僅是一個藝術交流的平台,威爾森畢生收藏的私人博物館,也是他所有創作發想的基地,更是他的家。每年夏季,威爾森會邀請世界各國約一百位藝術家來到水磨坊藝術中心,相遇交流激盪創作。去年台灣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應邀駐村,透過他們的經驗,讓我們認識威爾森的創作基地,也看到不同於作品之「冷」的熱情威爾森。

經年全球走透透、忙著推出各種創作的羅伯.威爾森,到底在哪裡醞釀他的獨特創意呢?答案就是:位於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這是威爾森夢想實現的地方,不僅是一個藝術交流的平台,威爾森畢生收藏的私人博物館,也是他所有創作發想的基地,更是他的家。每年夏季,威爾森會邀請世界各國約一百位藝術家來到水磨坊藝術中心,相遇交流激盪創作。去年台灣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應邀駐村,透過他們的經驗,讓我們認識威爾森的創作基地,也看到不同於作品之「冷」的熱情威爾森。

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曾說:「歐美近代所有嚴肅劇場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亞陶之前』和『亞陶之後』。」波蘭當代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也說:「我們正走進亞陶的世紀。」在今日前衛劇場的探索裡,亞陶的「殘酷劇場」理論的確影響深遠,他理想中的劇場,是一種排除文本/劇作家權威,名為「場面調度」的舞台語言,力求整合舞台空間、影像、服裝、音樂、燈光、舞蹈、默劇、歌唱、沈默、哭喊、化妝、面具、道具、演員的肢體動作,利用視覺和聽覺元素及各種形狀的物體和燈光製造意象,直接作用於感官的種種衝擊,形成一種「完全劇場」。

讓跨領域跨國人才相遇的藝術實驗室

亞陶提升了劇場元素的物質性,使得劇場中各種單位被高度感知,其後繼者如彼得.布魯克、葛羅托斯基、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羅伯.威爾森等人先後追隨亞陶的腳步,對亞陶理論作各取所需的部分挪用。為了成就「完全劇場」,導演需要尋找更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在劇場中共同合作,而這樣的信念,對將全部的生命奉獻給工作的標準美國人羅伯.威爾森而言,更是從劇場到生活的全然實踐,而每年夏天在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Watermill Center)所舉辦的「夏日藝術駐村計畫」,就是讓跨國、跨文化、跨領域人才相遇,一個從日常吃住、勞動到創意激盪、創作研發都匯聚在一起的藝術及人文的實驗室。

羅伯.威爾森可說是個標準的天秤座藝術家,熱情好客、樂於結交朋友,享受與朋友一起工作的時光。於是,在很年輕的時候,他就有了蓋一個國際劇場中心的理想藍圖。曾經,七○年代初期,他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買了一塊荒地,準備以後蓋一個中心。在製作《卡山與槴花台地》之前一年,先和劇團的人在那裡紮營好幾個月,為演出進行集體創作工作坊。雖然遠赴加拿大的戲劇中心最後不了了之,因此這個遠景,卻要一直等到九○年代,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才付諸實現。

一九九二年,他在長島西屋公司的廢棄廠房,找到一塊佔地六英畝的空間,並在知名藝術收藏家艾瑟.艾德曼(Asher Edelman)的投資下,開始打造水磨坊藝術中心。長島是紐約客夏天的渡假勝地,有海、有湖、有田園、有森林、有藍天白雲,對羅伯.威爾森來說,這裡的空間有點接近蘇活區的感覺,會讓他聯想起在閣樓的日子,可是西屋廠房四週,卻被自然的環境所包圍。這就是羅伯.威爾森想要的。如同他的舞台是一種藝術景觀,他需要自然的景觀存在於創作環境。而且德州廣闊的藍天大地,已經提供他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作為創意總部的水磨坊,更需要自然帶來的力量。雖然羅伯.威爾森幾乎所有的創作都在歐洲發生,一年之中也只有夏天會回到水磨坊,但之於他,這不僅是一個藝術交流的平台,畢生收藏的私人博物館,也是他所有創作發想的基地,更是他的家。

羅伯.威爾森的私人博物館

從水磨坊的空間構造來看,入口處與人齊高的草叢、大片「留白式」的空地、木質平台、充滿藝術裝置的景觀庭園、茂密樹林,唯一的建築物是兩棟三層樓高,線條簡約、平衡對稱、直角切割的現代主義風格房子,而兩者之間有個地面鋪滿大石塊的穿廊空間,稱之為「Knee Room」。一如他自己所說:「如果不是建築經驗,我的劇場創作也不會如此不同於其他的劇場美學。」水磨坊的設計處處可以和羅伯.威爾森的劇場美學相互呼應,也可看出貫穿他所有的創作和美學思考的脈絡,「我視建築是所有我所關注的一部分,就拿水磨坊中心的建築設計來說,它與舞蹈、劇場、或是製作一齣歌劇是一樣的方法。」

主建築物的內部設施包括各類大小不等之工作室、臨時的展覽空間、開放式的辦公空間、提供夏日駐村吃住的廚房、宿舍,以及收藏文章、影片,並記錄威爾森與伙伴們的活動的資料館等;其中,最為壯觀的莫過於威爾森五十多年來,多達八千件的藝術收藏品,分佈裝置於該中心每一個角落。據說,羅伯.威爾森在十幾歲時就開始收藏,並以一年三百件的速度在擴張中。威爾森的眼光是非常的個人化和兼容並蓄,圍範廣泛涵蓋各大洲,並從石器時代到現在。這些收藏有許多是博物館等級的,尤其是各種印尼文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以及羅伯.威爾森原創設計的椅子,收藏量是私人持有數量最多的。不過,它最主要的力量是來自於小心陳列這些極為不同的物件,強調超越文化高低的區分、或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區分,每一個單一作品都是透過巧心安排與其他物件的對話中來獲得它的意義。

這些原本存放在威爾森曼哈頓下城的工作室的收藏品,現在均已轉移到水磨坊藝術中心,成為中心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羅伯.威爾森表示:「水磨坊收藏不只是手工藝品的靜態堆積,它是一個生命體,在探索對人與空間的關係時,所使用的諸多藝術媒材之一。」也就是說,收集藝術品是威爾森藝術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工作取材於這個龐大、不斷擴充的收藏,包括影像、實物、文本、音樂和表情動作等。在威爾森的世界裡,所有形成整體經驗的元素都是同樣的重要,不管前景或背景,甚至到最小的細節,彼此並不相互競爭,反而形成一個無限豐富的同步經驗領域,有許多激發他靈感的東西是來自於威爾森與收藏品間的密切互動。

駐村學員在水磨坊的日子

水磨坊中心目前由勃德.霍夫曼.水磨坊基金會(The Byrd Hoffman Watermill Foundation)經營管理,一九九二年以來,已有來自四十二個國家、超過六百位頂尖藝術家駐村創作,同時有七十部以上威爾森的經典之作在此誕生。但在美國,以私人的力量創立一個藝術中心兼藝術村,並不是那麼容易。因此,為了維持基金會龐大的開銷,並支持駐村計畫的運作,羅伯.威爾森每年夏天都要在此親自主持募款餐會。募款的形式除了通過餐券、羅伯.威爾森還會依他的人脈,向全世界的藝術家募集藝術品在餐會當天拍賣,二○○七年曾募得二百萬美元,但二○○八年受到美國經濟蕭條的影響,只募到了一百五十萬美元。而參與夏日藝術駐村計畫,來自世界各地約一百位的藝術家,除了參加各項大師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並參與威爾森的作品創作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募款晚會從籌備到舉辦所需的人力。

工作坊學員必須分擔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整理內務、烹飪、打掃,以及維護水磨坊的環境及庭園等。每日勞動也包括特定地點的裝置美化工作,是駐村計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結合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反映了水磨坊的理念:藝術家在一個自己幫忙創造和維護的環境下工作將會有所不同。

自從二○○七年初羅伯.威爾森來台演講後,他也和國內表演藝術界建立關係,並開始邀請一些人到水磨坊藝術中心參觀或表演,包括國光劇團的導演李小平、魏海敏、優劇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等都是受邀的對象。其中,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二○○八年七月到水磨坊藝文中心後,負責募款餐會的開幕演出與駐村的創作,獲得羅伯.威爾森的好評。導演王嘉明說,整個夏季藝術工作坊有點像是介於當兵和戰鬥營之間,每天都有很多的勞務要做,包括種花、油漆、木工等。工作坊成員大都是歐洲來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能貼近大師,甚至爭取演出機會,是來到此地的最大目的。由於羅伯.威爾森人脈很廣,經常會有名人來拜訪,例如菲利普.格拉斯與勞瑞.安德森,都曾經在工作坊期間來水磨坊藝術中心拜訪,甚至和他們一起用餐。王嘉明強調:「人,還是整個駐村計畫最吸引人的地方。」

看到熱情愛交朋友的威爾森

募款晚會之後,駐村計畫的重點便在於協助發展羅伯.威爾森在各藝術領域發展中的新計畫,工作內容主要是他們正在發展中的劇場和歌劇、裝置藝術及展覽設計、傢俱和時裝設計、電影和錄像、園林設計、建築與城市規劃等。二○○八年駐村工作坊的內容,如與威爾森即將和優劇場合作的《鄭和》、與行為藝術家Abramovic有關的自傳演出 、成名作《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的重演計畫、還有為西班牙美術館的策展等,大多數工作方式都是紙上作業,在威爾森親自主持的會議中討論概念,學員協助資料的收集及整理。另外一個計畫則是為威爾森導演的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歌劇《奧菲歐》Orfea for La Scala進行排練模擬,該劇的副導演、編舞、助理、設計師會在駐村的數週內,為該作品完成演出的雛型,並利用工作坊的學員,進行各種動作或走位的實驗,而定案將被錄影而寄到當地歌劇院,讓正式的歌劇演員先行練習。

生活在水磨坊,當然是與羅伯.威爾森接觸相處、深入了解他的最好機會。工作坊期間每天早上十點,羅伯.威爾森都會舉辦一個晨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或是在現場從即興示範中,用一種很隨性的方式和工作坊的參與互動,點出他的創作美學等。經過五個星期的相處時間,莎妹劇團導演Baboo對羅伯.威爾森有不同於他作品的印象:「其實他不像作品所呈現的那麼冷,他真的是標準的天秤座,會去尋找一種平衡,友善、喜歡和人互動、熱情的他,很愛交朋友,很會公關,在藝術中反而追求的是一種『冷』。而且,威爾森當演員其實跟當導演一樣好。」王嘉明則說:「他看東西很專注,但我覺得他本性也是個很野的人。」

駐村心得:「來這裡改變了我的一生」

曾參與工作坊的墨西哥女演員茵尼斯(Ines Somellera),她的話或許可以為水磨坊的駐村體驗下一個最好的註解:「來這裡改變了我的一生。你有機會碰到你以前從來沒機會碰到的藝術家,當你來到這裡後,你會經歷某種蛻變。你會變得更有能量,擁有很多期盼,因為我們都期待能從鮑伯或他的作品裡那裡獲得某些東西。當你開始工作,有多事要同時運作時,你會覺得疲憊,甚至開始懷疑你的期盼是否會被滿足,但是當你觸摸到那些從爪哇來的樹木,或是你在花園工作時,這些日常俗事,忽然就變得充滿靈性。你開始享受洗盤子,因為在廚房是你唯一可以獨處而且不必與人說話的地方。或許在那裡,你可以開始想想早上的排演,回顧昨天發生過的事。鮑伯創造一種覺知的氛圍,讓人可以聽著風聲,然後一起吃飯,接著一起工作。這裡真的很特別。」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