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衲食譜》中的女子,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走出女人必須奉獻家庭的傳統期望,賭注自己的青春,主動地想要改變自身的命運和價值。(許斌 攝)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揭開歷史塵封 再現台灣五○年代女兵身影

《百衲食譜》 戲劇與舞蹈的賦格與對位

創作社編導周慧玲再度推出新作《百衲食譜》,取材自一九五○年代台灣第一批女兵的故事,一段被塵封的歷史。周慧玲與旅美編舞家余承婕共同創作,這回將在舞台上,以戲劇與舞蹈對位的方式,交錯過去和現代的時空身影,再現女兵們浪漫又心酸的生命情懷。

創作社編導周慧玲再度推出新作《百衲食譜》,取材自一九五○年代台灣第一批女兵的故事,一段被塵封的歷史。周慧玲與旅美編舞家余承婕共同創作,這回將在舞台上,以戲劇與舞蹈對位的方式,交錯過去和現代的時空身影,再現女兵們浪漫又心酸的生命情懷。

創作社《百衲食譜》

2010/12/23~31  19:30   12/25~26  14:30

2011/1/1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23397528

一九五八年,一群青春正好的女子選擇投身軍旅,在操槍練拳的紀律中,學習著女人的千姿百態、情慾初綻的收放哲學。這群青春花木蘭,有的為了能唸書、有的為了一片赤誠的愛國心、有的只為了時代氛圍裡的激情未來,各自為了不同的理由,走出女人必須奉獻家庭的傳統期望,賭注自己的青春,主動地想要改變自身的命運和價值,卻沒料到鋼盔軍服象徵的高壓權力,也左右她們的愛情與人生。這群台灣近代史被遺忘的女兵,這段塵封的歷史,在相隔五十年後,即將由創作社編導周慧玲與編舞家余承婕共同搬上舞台。編導周慧玲說,每個時代的女人都有解放自己的方式,而這些女人的故事特別與眾不同,《百衲食譜》將以戲劇與舞蹈對位的方式,交錯過去和現代的時空身影,再現台灣五○年代第一批女兵,浪漫又心酸的生命情懷。

台上不做菜  以「百衲」「食譜」隱喻人生

無論是《記憶相簿》中的憂鬱症患者與家庭,或《少年金釵男孟母》的古今酷兒風情,編導周慧玲向來關注性別議題,深入挖掘隱而不顯的台灣人物與歷史記憶。在《百衲食譜》開排之前,周慧玲特地邀請演員與舞者開派對,帶著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一道菜說故事,將演員的情感與即興都化為雛型,將醞釀多年的故事,和田野調查、考據的資料相互揉捏,編織而成新戲的敘事架構。這齣講述台灣女兵舊事的戲,雖以《百衲食譜》為名,談的卻非如何做菜,反倒是借「百衲」與「食譜」兩者的含義,隱喻人生。周慧玲表示,劇名靈感來自母親一本使用幾十年的剪貼簿,裡面不但有蒐集各方的食譜,也有各式內容的剪報。這本食譜就像百衲被一樣,拼貼人生風景、百衲生命歷程;而料理做法,講述的恰是那人的記憶和鄉愁。

全劇時空在一九五八年與一九七八年間跳接,當年為理想曾經豪情從軍的花木蘭,在詭譎戰火過去後,回歸家庭生活,但是心中收藏的秘密,就像悠悠老歌如影隨形。二十年後,一場迎接移居美國多年老友的聚會,這六人因女主人不肯下廚的引爆點,而讓一樁樁秘密浮上檯面。以三位不同出身的女性為取樣:台灣本省籍的女主角,一心想要參與戰爭,卻嫁給了外省軍官;客家女人隨愛人遠赴他鄉,卻也漂泊於坎坷情路;外省江南女子,遠離了家鄉,也迷失了自我。她們在回憶、比較、拼湊和爭辯彼此的食譜中,逐漸吵出個人家族史、家國秘密與私人的情感糾葛。周慧玲強調,劇中角色打破早期軍人定是外省人的印象,忠實呈現台灣混雜的族群文化。

以精簡台詞為舞蹈留白  以舞蹈延展戲劇想像

周慧玲找來編舞家余承婕共同創作,透過戲劇與舞蹈的賦格與對位,以精簡台詞為舞蹈留白,以舞蹈延展戲劇的想像,剪裁出影像般拼接流動的時光記憶。旅居美國多年的余承婕,將其跨文化的生活經驗融入此次的編舞中,運用拳法與梨園步,巧妙呼應台詞中的指涉與隱喻,打破戲劇與舞蹈的分界,以肢體塑造角色含蓄又頑強的姿態。周慧玲形容,場上戲劇與舞蹈將互為表裡:例如當女演員娓娓獨白時,其他演員也逐漸成為她回憶中的剪影,由日常語彙延伸肢體的變奏,進而成為過往意象的流動雕塑,呈現了「意識流的身體和蒙太奇的語言」交織,結合心理與動能的表演。

三面舞台的多面向調度,讓觀眾自有其詮釋視角。單一物件的使用與轉化,創造了多層次的比喻,眾人頭上的鋼盔同時是鍋盆,手中的玫瑰可以是卡賓槍、當然更是愛情的信物,而紐約視覺藝術家Peter Melville所打造的紅色無腳木椅,形成角色關係的拉鋸、平衡的張力。音樂設計亦是延伸此概念,特別挑選〈薔薇之戀〉和〈Moon River〉兩首老歌作為變奏的基底,情歌理所當然表達愛情的溫柔,但也能變化成女兵激情理想的進行曲。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舞台上多元文化、各自表述的歷史詮釋

台灣是個由多元族群和文化混血交織的社會,反映在舞台上的台灣歷史,更是觀點紛陳,各自表述。以台灣歷史為題材的劇場作品不少,例如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記錄了一九四九年到六○年代,因應政治環境的動盪,意外渡海而來的戰後新移民所形成的眷村文化。該劇藉由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笑淚交替和辛酸詼諧,回顧了五十年代台灣移民的生命歷程。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二》呈現的是從二二八事件一直到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縮影,在威權統治下,台灣本省人於時代、社會變遷下,變與不變的價值觀。 金枝演社的《大國民進行曲》則從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前的政治空窗期切入,「台灣跟中國從敵國變祖國,跟日本則從祖國變敵國」,捕捉當時住在台灣的六百萬人,一夜之間面臨人生巨變、身分認同的關鍵時刻,也是書寫台灣史的另一種觀點和角度。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