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今天還逃離不了對芭蕾的古老刻板印象,那不只是因為,我們很少接觸古典芭蕾,尤其對現代芭蕾,更是顯得相當陌生。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其幾乎無懈可擊的舞星表現,涵蓋芭蕾舞不同面向、精心安排之舞碼,加上不遑多讓的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激起了國內難得出現的芭蕾舞高潮,更重要的是,《英倫經典》舞碼的安排,也總算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的魅力。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英倫經典》
6/30~7/1 台北 國家戲劇院
雖然每個舞蹈科班出身的舞者,都必須從學芭蕾舞開始,每個舞蹈學校都有芭蕾老師,但是在台灣舞蹈界,芭蕾卻不是一個時髦的舞蹈類型,以至於一般的舞蹈觀眾,跟著也把芭蕾「老舊」了起來,以為穿著硬鞋、蓬蓬裙的芭蕾伶娜,永遠停留在十九世紀,法國畫家竇加(Edgar Degas)的印象派朦朧畫框裡。
但其實發源於十五世紀義大利的芭蕾,從來沒有停止過進化的腳步,既使在歷史的進程中,曾出現各式不同派別的舞蹈身體訓練、應用,但是拉直脊椎、延展四肢的芭蕾,至今還是舞蹈訓練的王道;而芭蕾舞演出,也不斷地透過新的編舞家,融合新的技法,來賦予芭蕾新的生命。如果我們今天還逃離不了對芭蕾的古老刻板印象,那不只是因為,我們很少接觸古典芭蕾,尤其對現代芭蕾,更是顯得相當陌生。
三齣舞碼 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魅力
日前兩廳院重金邀請,擁有八十年歷史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一口氣為大家展現兼具古典、現代的兩套芭蕾舞蹈演出,雖然不算便宜的票價,阻擋了許多階層的觀眾,但是除去這個美中不足,其幾乎無懈可擊的舞星表現,涵蓋芭蕾舞不同面向、精心安排之舞碼,加上不遑多讓的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激起了國內難得出現的芭蕾舞高潮,更重要的是,《英倫經典》舞碼的安排,也總算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的魅力。
《英倫經典》演出由三段舞碼組成,分別是《色飽和度》Chroma、《狂想曲》Rhapsody和DGV。
首先上場韋恩.麥奎格的《色飽和度》,在一片充滿禪意的極簡純白舞台上,六男四女共十位舞者,穿著露出雙腿、雙手臂,不同層次的膚白色服裝,在當代作曲家Joby Talbot,尖銳、碎裂的不協調聲響中,舞者上半身波浪運行脊椎,下半身竭盡所能,將長腿延展彎曲,與音樂構成一幅混雜著機械性及生物性的人體圖像。而快速轉換的單人、雙人、三人、群舞排列組合,以毫無情感的驚人身體能量,理性展現純白色中的《色飽和度》,用絕對來表現絕對,既前衛又不失優雅。
佛德瑞克.阿胥頓的《狂想曲》,是當年為伊莉莎白女皇祝壽的舞碼,這種舞碼濃縮了芭蕾舞的精華,極有效率地在宴會廳中,為賓客製造歡樂的驚奇。當然,這舞碼也必定是為舞星量身訂做,當年主角是前蘇聯舞星巴瑞辛尼可夫,其他舞者眾星拱月,隨著音樂逐漸架構鋪陳,最後以其最擅長的快速彈跳、多圈旋轉,達到舞作的高潮。而更值得觀察的是,阿胥頓極為細膩,編在鋼琴碎拍上的,舞者快速腳步移動,而此風格,也成為英國皇家芭蕾的特色之一。
展現高速 精準舞技照樣前衛
最後的大型舞作,是由在歐洲逐漸竄起的編舞家——克里斯多福.惠爾敦的DGV,他巧妙運用作曲家麥可.尼曼的曲子MGV: musique à grandevitesse(高速中的音樂),成為舞作DGV: Danse à grandevitesse(極速狂舞),並利用法國子彈列車TGV(train à grande vitesse)為意象,展現火車行進中的人生風景。
舞作編制龐大、氣勢恢宏,眾舞者在快速前進的音樂中,一方面展現冰冷的現代科技(子彈列車),但又同時交織溫暖的四組旅人姿態,如同其舞者服裝的色彩斑斕、相互對應,和舞姿一起交織出麥可.尼曼層層疊疊的極限音樂,更激發了觀眾歡愉又變幻無窮的想像空間。
「現代芭蕾」必須要有古典芭蕾的技巧支撐,在古典芭蕾不受重視的台灣,更難奢談現代芭蕾的發展,而成立已經八十年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這次精采的訪台演出,希望也能帶給我們些許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