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凱得維爾演練《戰馬》裡的鵝。(Simon Annand 攝 英國國家劇院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為偶呼吸,給偶呼吸,與偶呼吸

《戰馬》原始偶師的秘技工作坊側記

配合《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演出,倫敦巴比肯中心特別邀請《戰馬》原始製作的三位偶師,舉辦為期兩天,名為「操偶祕技」(Secrets of Puppetry)的密集工作坊,對《戰馬》裡精妙偶戲瞠目結舌的我,怎能不挺身一試,親探其中奧秘?

配合《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演出,倫敦巴比肯中心特別邀請《戰馬》原始製作的三位偶師,舉辦為期兩天,名為「操偶祕技」(Secrets of Puppetry)的密集工作坊,對《戰馬》裡精妙偶戲瞠目結舌的我,怎能不挺身一試,親探其中奧秘?

工作坊由芬.凱得維爾(Finn Caldwell)、托比.歐林(Toby Olié)和艾爾.奈傑林(Al Nedjari)帶領。三位從一開始就參與了《戰馬》的製作發展,本身也是經驗豐富的偶師和演員;《戰馬》在倫敦與紐約的訓練計畫由奈傑林發展,凱得維爾和歐林則擔任《戰馬》百老匯版的偶戲副導。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臥虎藏龍,不但有現職偶師與演員,更有導演與定格動畫藝術家。導師們將學員分成三小組,輪流體驗三人個別帶領的主題課程。 歐林指導空間與韻律,奈傑林專注於動物偶的發展與表現,凱得維爾則著重在偶的生命與感情,之後學員再重組,合力發展出偶戲片段呈現。

托比.歐林:「空間與韻律」

歐林開宗明義地說:「演員和偶在舞台上有什麼不同?演員要演戲(act),偶要活著(live)。」

學員各取了兩支一百公分左右的木棍,直立分握為偶。從繞場走路開始,藉由改變握棍的位置、步伐的角度與重心、落地的輕重與聲音,節奏的變化,以及兩棍的距離與對應關係,測試各種年齡、體態、性別等的表現可能。

接下來的是個別練習:先從「正面」與「負面」的兩堆紙條中抽選題目,紙上只有一個形容詞,包括「膽怯的」、「歇斯底里的」、「興奮莫名的」、「挑逗的」,和「充滿勇氣的」等。歐林點人上場演出,由其他學員判斷其角色特質,且分析緣由。答案揭曉後,歐林會給予建議作修正再演,讓學員們評斷是否較貼近該詞,並討論這次的角色表現與之前有何不同。全體輪番上陣後,歐林點名「不耐煩的」與「滿心期待的」出場,在眾人建議下發展出夫婦逛街買鞋的喜劇片段。

大張牛皮紙是下一個生物創作素材。或撕或揉或折,學員只能對手上的紙做三次改變,然後得從動作、呼吸、行徑等,界定該生物特點,確認後與其他生物接觸互動,再來得擇一合體;這變種生物隨將探索所在空間,然後死去。紙質的靈活賦予生物角色的可能性,與隨機拍檔融合後,如何生,如何動,如何死,完全考驗操偶者間的協調度與空間支配能力。木棍與牛皮紙這兩種迥異的偶,內在的韻律不同,與外在空間的對話質地和方式也不一樣;歐林要學員從最單純的元素開始思考,讓偶活起來,而非拘泥於偶的細節。

艾爾.奈傑林:「動物偶的發展與表現」

這節課取自《戰馬》的偶師訓練。一開始,奈傑林放映了馬的生態紀錄片,要學員仔細地觀察馬是如何起始和結束動作,以及馬自覺和不自覺的動作,身體重量的分布,個別與群體行為,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和各自的氣質與性情。

學員單手持氣球為馬頭,練習安靜吃草,聽到巨響後抬頭,再低頭繼續。奈傑林提出三大重點:「呼吸(Breath)」、「轉折(Corner)」、「靜止(Stillness)」。首先要調整呼吸,與馬一致;把焦點集中在馬,不要有多餘不必要的動作與表情,操偶者才能隱身。馬在舞台上的每個動作需要比實際緩慢,才能讓觀眾有接收訊息的空間。

「轉折」是掌上乾坤偶劇團的技巧要點,轉折點必需乾脆清楚,但不等於用力或誇大。轉折後的「靜止」能令偶聚焦,有真正的放大效果,也讓觀眾有反應的餘裕。但靜止不等於停止,偶必須繼續呼吸活著,一停止,生命就被抽離了。

頭部動作後是腳。兩人一組前後站,兩手各持木棍為腳。彼此協調呼吸節奏後,由前腳帶領,練習踏步與慢行,並以聲響傳遞小跑、疾奔、止步等動作指令。然後三人一組,加上練習過的馬頭,分批演出前述的吃草片段。

透過親身實際操作與彼此觀摩,讓人確切看到一切被放大的細節:有的馬活過來了,有的還是一個氣球和四根棍子,有的活得斷斷續續,有的只活了半截,而有的是操偶者一時忘形演得太過,將焦點轉移到自身,讓馬當場消失了。

芬.凱得維爾:「偶的生命與感情」

凱得維爾先用一顆球為偶,在學員間傳遞,當作是飛行器在太空中行進;學員必須製造音效和反應接手時的動量與路線,但得拿捏分寸,太刻意或太愛現,都會變成操偶者的個人秀,飛行器也會立刻被打回原形。在與偶的共生關係中,偶師如何隱身盡職而收全效?這練習看似單純,實則不易掌握。

用兩大張牛皮紙和一捲膠帶,凱得維爾三兩下紮出一個半身高的人形,這就是學員將甦活的基礎文樂偶。三人一組,以「在睡夢中因某事驚醒」為題演出片段。在不交談的情況下,三人必須以呼吸作協調,呼吸節奏與聲響的轉換意即睡眠與意識狀態的改變;三人不但得將注意力集中於偶,更需反應彼此的動作,以免造成上下身各司其主的窘境。

凱得維爾提挈了三個要點:「呼吸(Breath)」、「聚焦(Focus)」、「定點(Fixed Point)」。「呼吸」既是偶的呼吸,也是操偶者的呼吸。學員往往因專注到屏氣凝神,忘了調節自己的呼吸,反倒扼殺了偶的存在。藉由呼吸的改變,可以外化偶的內在。「聚焦」是偶師隱身的要訣:偶師必須全心全意地把舞台交給偶,將己身的注意力貫注到偶,觀眾才能跟著只看見偶。「定點」既是戲的結構所需,也是操偶者本身需要釐清確認的表現。

在進行結業呈現之前,導師拿出掌上乾坤今年七月剛出版的新書,為學員們導讀了創團者巴索.瓊斯(Basil Jones)寫的偶戲守則,第一條說的就是偶師的獻身(Devotion),不僅是意識形態上的,更是舞台上的行為操守,還包括實際肢體上或需忍受的僵硬酸楚。一呼一吸之間,偶師與偶的關係從主從漸趨平等,到偶師消失於觀眾視界,進而成就了偶戲。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