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人與人偶造型相同,虛實交錯,激盪出特別的演出。(顏翠萱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量身訂做》 黃翊邀你「一起入舞」

舞者和觀眾共同參與 十一段故事探索未知之境

《量身訂做》非如尋常作品就單一主題深耕發掘,更像是一個讓想法彼此激盪碰撞的實驗平台,其所匯聚的十一個訂製項目,宛如小說故事裡各自精采的短篇子集,不僅僅於展演當下俱足呈現,且都具備了再次成長的潛力,等待日後走向各自獨有的發展藍圖。

《量身訂做》非如尋常作品就單一主題深耕發掘,更像是一個讓想法彼此激盪碰撞的實驗平台,其所匯聚的十一個訂製項目,宛如小說故事裡各自精采的短篇子集,不僅僅於展演當下俱足呈現,且都具備了再次成長的潛力,等待日後走向各自獨有的發展藍圖。

新點子舞展-黃翊《量身訂做》

5/29~31  19:30   5/31~6/1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四位現代舞舞者、觀眾配戴耳機、特製傾斜舞台、高速攝影機、機器人掌鏡拍攝、現場即時投影成像,展閱二○一四年新點子舞展《量身訂做》Special Order的幾個關鍵字,彷彿引領你進入演員茱蒂.福斯特的科幻鉅片《接觸未來》Contact,接收到光年以外的陌生訊息,悄悄於腦海中構築一座未知之境。

想法激盪碰撞的實驗平台

二○一三年獲ACC亞洲文化協會補助,前往紐約歷經九個月的沉潛修習後,黃翊與多年合作夥伴、製作團隊共同推出《量身訂做》。此一嶄新嘗試,為突破慣常創作模式,編舞家黃翊於網路公開徵求“Order”,讓各方朋友丟來要求、丟來指令、丟來期待、丟來訂單,再從中遴選舞作元素,將創作者身分從編舞家拓展到舞者、不同領域藝術家,甚至是素人觀眾。繼而許多天馬行空又獨特的想法,翩然而至,諸如一段「擁吻的舞蹈」,期許戀人擁吻狀態下,身體的接觸愈來愈少,終至分離,抑或是一段「由觀眾呈現的表演」,透過未經排練的當下指令,引導觀眾走上舞台,完成小段演出。

由此而觀,《量身訂做》非如尋常作品就單一主題深耕發掘,毋寧更像是一個讓想法彼此激盪碰撞的實驗平台,其所匯聚的十一個訂製項目,宛如小說故事裡各自精采的短篇子集,不僅僅於展演當下具足呈現,且都具備了再次成長的潛力,等待日後走向各自獨有的發展藍圖。

高速攝影  凝望時光罅隙裡的身體肌理

針對訂製項目《速度》,黃翊援引錄像藝術常見的高速攝影手法,企圖讓在場觀眾在目不暇給、手忙腳亂捕捉眼前緊湊舞句後,得以透過另一雙靈視之眼,將時光悠悠召回,觀看身體在失重失速狀態的不同樣貌,繼而察覺舞者肌理的微小運動,乃至空氣中那些無所隱遁的飛濺水滴、細微粉塵,隨著肢體延伸輕舞飛揚,讓相同舞句綻放出不同餘韻,一如攝影藝術家大衛.麥可雷克(David  Michalek)的錄像作品Slow Dancing ,透過科技手法撥慢時序指針,讓肉身律動得以被清晰審視,盡收眼底。

然而,為了在演出當下即時重現此一效果,黃翊找來熟識的機器人夥伴「庫卡」拔刀相助,透過機械手臂精準平穩的追焦拍攝,細膩記錄舞者的流暢肢體。除此之外,黃翊尚賦予機器人庫卡另一重責大任,使其成為舞蹈電影的掌鏡者,經由事先寫定的分鏡腳本、現場機動剪輯,觀眾將看到自己親身入鏡,共同形塑出當日絕無僅有的影像片段。

如此繁複細緻的幕後工程,現場亦有少數幸運觀眾得以共襄盛舉。演出場地劃分出「全知席」、「一般席」、「未知席」,相較於一般席觀眾可以安然享受眼前所見,位居全知席的觀者將透過耳機探入編創者思維,聽見潛伏在流暢畫面下的宏觀調控,以及所有團隊成員如何短兵相接、精準扣合,方得以讓每一細節完美呈現。而未知席的觀眾則要放鬆身心迎接挑戰,時時注意到自己可能接獲神秘cue點,聽見那來自編舞家的私密低語,要求你順著指令,走入場上成為表演者,享受身分的驚喜轉換。

捕捉影子  遁入世界背面

自承對上下顛倒的影子世界和水窪映影備感著迷,黃翊多年來始終在尋找創作上的切入角度,意欲捕捉眼前世界的倒映,直至長年的舞蹈夥伴胡鑑某日一席話,「我常覺得,我把某部分的自己,遺忘在某些地方」,因而覓得突破契機。

在前往紐約的進修之旅,黃翊因緣際會開始發展《地平面以下》實驗計畫,透過腳下鋪設塑膠布進行攝影,再回歸電腦運算立體比例,成功營造出如鏡像映射的透視氛圍。於紐約下城數位藝術中心3LD進行五分鐘成果分享後,更獲得該機構藝術總監Kevin Cunningham青睞,邀約駐館交流創作。然而塑膠布成影的死角限制、足部消失,讓返台後的黃翊持續發想解決之道。此次於《量身訂做》裡現身的透視影像,乃是黃翊委任結構技師在八里山上搭造的玻璃平台所錄製而成,模糊虛實界線且詩意融合,將於劇場裡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

《量身訂做》將所有創作者與觀眾齊聚一堂,每場演出都將舉行座談,除了交流分享彼此心得,黃翊更將力邀藝文記者、舞評家、不同領域藝術創作者,甚至是觀眾,自迥異觀賞角度與視野出發,帶來不同的演後反饋與對話,讓這個實驗平台容納所有異質聲音,成為作品走向下一階段最有力的基底磐石。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科技隨行  黃翊「玩」舞

自己撰寫電腦程式、架設部落格,眾多舞蹈作品與科技有染,兩度獲得台北數位表演藝術獎首獎,更是台灣首位獲邀擔任科技藝術領域奧斯卡——奧地利林茲科技藝術節開幕夜及GALA壓軸演出藝術家,如此背景,讓黃翊在年輕一輩的舞蹈創作者中,格外不同。

自國中開始涉獵動畫與網頁設計,到後期開始嘗試接案,努力補貼生活費,黃翊藉由對電腦應用的熟悉,極早便開始進行創作。談起最早的編舞經驗,黃翊說就是在電腦裡編動畫的舞,在那無邊無際的虛擬世界,幾個程式碼便可讓燈光亮起,幾個指令便可指揮人物起舞,而這些年少奔馳的想像結晶,日後都成為他孕育舞作的豐富基底。

《SPIN》將車窗外流動風景轉化為舞台上的旋轉拍攝,創造出環形劇場的連續畫面,形塑異質化的視覺感受;《第二層皮膚》聚集安全氣囊、空氣壓縮機,以及會隨體溫變色的染料,在冷熱之間完成一次結合舞蹈、動力機械裝置、高科技材質的實驗表演;《交響樂計畫 壹、機械提琴》,將空間中揮灑自如的舞者身體,轉換為機械提琴的驅使動力;《黃翊與庫卡》讓人與機器共舞,在看似冷硬的機械扭轉中,竟迸發出靈魂的溫柔交會。

當問起究竟這麼多複雜新穎的創作概念,背後強大的驅策動能為何時?黃翊歪著頭想想,笑著說:「應該是好玩吧!」(詹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