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瀅絜演奏二胡在舞台上深情溫婉,音樂處理不慍不火。(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演出評論 Review

在二根絃之間傾述的台北鄉愁

王瀅絜是台灣第一位二胡演奏碩士,是接受本土音樂訓練而完熟的專業國樂人,不拘泥傳統窠臼,享受音樂、分享音樂;強烈的實踐意念與行動力在坦然面對藝術自我的顛沛之中,勇於跨步樂當「清貧世代」,赤足站在土地上,猶然保有太陽花一般的朝氣,深刻體會著歷史時空與生命的感動。

王瀅絜是台灣第一位二胡演奏碩士,是接受本土音樂訓練而完熟的專業國樂人,不拘泥傳統窠臼,享受音樂、分享音樂;強烈的實踐意念與行動力在坦然面對藝術自我的顛沛之中,勇於跨步樂當「清貧世代」,赤足站在土地上,猶然保有太陽花一般的朝氣,深刻體會著歷史時空與生命的感動。

台北市立國樂團「浮生若夢2~臺北.二胡.鄉愁」

4/25  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浮生若夢2~臺北.二胡.鄉愁」俏皮、慧黠的音樂會海報主視覺,頗具塑造議題性音樂會的「勾引」動機,不少樂友帶著先前的口碑,進場相挺;也許是滿座觀眾形成暫時性的低氧環境,開演前的前後鄰座竟然呵欠連連,無神望著樸實的燈光與舞台設計,內心卻忖度著今晚是否仍然滿心喜樂踏上歸途?

當王瀅絜輕盈移步舞台後,一切的掛慮便顯得都是多餘,從第一首樂曲《油紙傘下的回憶》的第一個沉穩拉弓開始,便完全凝聚全場的注意力,散放擄獲全場的魅力,透過古老的東方樂器——二胡,揪心的穿透力在行雲流水的樂音裡演繹生命經驗,剛柔並濟地敘說台北人心底的故事。

赤裸裸面對自我的苦行

這不是演奏家為了自我超越所打造的炫技擂台,而是精選曲目鋪「梗」,在音樂裡自述,這是一趟音樂家赤裸裸面對自我的苦行。第一人稱的口白導聆、穿插的影音多媒體與音樂演奏的鋪陳一氣呵成,巧妙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如同電影蒙太奇的手法與效果,以不同的距離與角度將畫面排列組合起來,抽絲剝繭般刻畫演出者內心難以名狀的音樂鄉愁,音樂與影像歷歷在目,觀眾感同身受。演出的整體節奏流暢自然,沒有砸大錢浮誇的製作行頭,音樂演奏與劇場元素的細膩結合,顯見企畫的縝密、劇場團隊良好的合作默契。

王瀅絜在舞台上深情溫婉,音樂處理不慍不火,對應於對岸樂界樣版、誇張、激情的刻板化形象,便是不矯揉、不煽情的風格特色。上半場安排《油紙傘》、《城市歌聲》、《出塞》、《踏青》對獨奏家而言堪稱小品,對於音樂情緒與樂曲風格詮釋精準且各有鋪陳,揭開音樂的夢、展開藝術的思索。

然而主奏出場坐定後,沒有上下場、在同一個位置演奏完上半場的曲目,無礙的技術性、細緻的藝術性、款款流洩的敘事性,從容自在面對音樂與情緒持續前進轉換的舞台壓力,在單曲與整體音樂設計上均顯得游刃有餘。其中邀請初學二胡的小女孩上台演奏的橋段,創造真實與虛擬的維度,刻畫音樂家學習之路的想像與投射。這一路上到底多讓人折騰?好在,才是二胡初步的D、G空弦慢長弓練習,在如同殺雞的聲響中淒淒慘慘戚戚,不斷累積右手運弓速度與力度的經驗,一眨眼,便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倚仗的都是不肯被命運擊倒的意志。

期待現場原音與多媒體展開對話

《出塞》描寫王昭君大漠和番,以二胡演奏雖已為常例,然而曲境充滿離散的無奈、天地的蒼茫,若依原作以中胡演奏,在全場都是二胡曲目的音樂中,料將獲得中胡滄桑沉廣音色上的加分。中場休息後正式面對的「鄉愁」,曲目也表現了上下半場的明確區隔;下半場啟幕時的催淚敘事投影,鋼琴伴奏同時端坐舞台「等待」罐頭配樂結束,此場景若能選擇現場原音與多媒體對話,不僅展現音樂家的多元能力,也將達到充分營造聲響與影像交織、虛與實交錯的效果。

王瀅絜是台灣第一位二胡演奏碩士,是接受本土音樂訓練而完熟的專業國樂人,不拘泥傳統窠臼,享受音樂、分享音樂;強烈的實踐意念與行動力在坦然面對藝術自我的顛沛之中,勇於跨步樂當「清貧世代」,赤足站在土地上,猶然保有太陽花一般的朝氣,深刻體會著歷史時空與生命的感動;滿心期待王瀅絜下一場的音樂製作。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