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林鑠齊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讓世界長笛一家親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從四月底展開,每一屆都讓國內外的長笛名家、年輕好手齊聚一堂,如同國際長笛界的大型聚會,一起交流、學習——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有「台灣長笛教母」美譽的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桃李滿天下的她,多年來用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打開視野的藝術演出,在長笛的推廣教育上更是著力甚深,透過「國際長笛藝術節」的舉辦,她讓國際長笛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讓更多人了解長笛之美……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從四月底展開,每一屆都讓國內外的長笛名家、年輕好手齊聚一堂,如同國際長笛界的大型聚會,一起交流、學習——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有「台灣長笛教母」美譽的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桃李滿天下的她,多年來用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打開視野的藝術演出,在長笛的推廣教育上更是著力甚深,透過「國際長笛藝術節」的舉辦,她讓國際長笛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讓更多人了解長笛之美……

第四屆國際長笛藝術節

長笛新勢力

5/1  19:30 新北市 功學社音樂廳

蘇菲雪赫長笛演奏會

5/2  19:30 新北市 功學社音樂廳

上野星矢長笛演奏會

5/3  10:30 台北 國家演奏廳

長笛三協奏曲之夜

5/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5772568

四月份的暖陽,帶來一絲絲的愜意,隨著天氣的回暖,國內表演藝術也逐漸進入上半年最熱鬧的四到六月檔期。一檔又一檔的好節目輪流上場,其中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然成為每三年音樂界的長笛圈盛事。由於國際級長笛家陸續來台,無形中讓國內學子獲取與國際同步的知識因而受惠,而長笛更成為音樂班、系中最熱門的管樂器項目,間接使得長笛界裡的老師們比起其他樂器分外團結、熱絡。檢視這一切現象,一定有一個動力的旋轉中心點——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多年深耕台灣表演藝術環境,二○一四年榮獲第廿五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特別獎的樊曼儂,除了是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也是中華民國長笛協會理事長與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然而永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永遠掛在臉上的一抹淺淺微笑,與她貢獻台灣藝術界大環境的那一份心情。

從「圓一個長笛家的夢」談起

一談及聊長笛大小事與長笛藝術節,樊曼儂的眼神亮了起來。長笛是她生命的重心,無論是身為一個長笛家、長笛老師,或是長笛藝術節的創辦人。長期接觸國外傑出長笛名師、演奏家,讓她開始思考,既然身在新象,也舉辦如此多屆的新象藝術節,那麼是否有可能也讓長笛界的朋友們「不出國門,能聞天下之樂,知天下之事」?於是,二○○六年第一屆國際長笛藝術節創立,至今,這個信念仍舊是她堅持不變的宗旨。

「每個月翻開月節目簡介來閱讀,長笛的各種形式音樂會,幾乎是器樂裡最多的,有這麼多演奏者們前仆後繼地躍上表演舞台,更是令人興奮。」一向愛才又獨具慧眼的樊曼儂更將目光放在年輕演奏家身上:「你看第四屆的受邀演奏家們,愈來愈年輕化。」指著妮伯克奈赫特(Andrea Lieberknecht,1965)、文生.盧卡(Vincent Lucas,1967)、胡蘭德(Tatjana Ruhland ,1972)都是三、四十歲就已經在世界樂壇中發光發熱。

「特別是一九八九年出生的日本長笛家上野星矢(Seiya Ueno),」樊曼儂像是聊自己孩子一樣說:「他在十八歲時就獲得法國國際朗帕爾長笛大賽首獎,可是還是照樣繼續音樂院學業,也一路繼續參加比賽,並不絲毫以曾拿過這樣一個重要的大賽首獎而自豪自滿,反而一路擴展自己,繼續迎向新的挑戰。」樊曼儂繼續說:「我曾經問過他:『已經拿到過一個第一名,再參賽萬一沒有再拿第一怎麼辦?』沒想到上野毫不畏懼地說:『沒有關係,跌倒了就要爬起來。』」對他這種充滿動力與鬥志而且不畏懼失敗的特質,樊曼儂直說:「這孩子實在太特別了!」

一路走來,樊曼儂對她能同時獲得舒菲.雪赫(Sophie Cherrier)演奏師承、班諾德(Philippe Bernold)的室內樂指導,更同時擔任文生.盧卡長笛音樂營的助教嘖嘖稱奇,然而話鋒一轉,經常忘記帶譜、錯過班機等等年輕人會犯的小失誤,可沒跟著她卓越的演奏能力並行。不過,辦藝術節不就是這樣,替年輕人圓夢、替自己圓夢。這點,當然是雙贏。

師徒像父子  回憶也美麗

從第一屆舉辦長笛藝術節,至今已經將近十年了。回想起當年一代大師尼可萊(Aurèle Nicolet,1926-)首次來台,樊曼儂感觸良多。由於相中他的巴赫音樂演奏堪稱當代一絕,便指定他演奏全場巴赫,結果他來台之後,竟然不情願地埋怨全場巴赫的難度相當高。但正是因為樊曼儂能夠識得得英雄、並且讓他發揮,尼可萊不但對她印象深刻,並且成就了後續多次合作與友誼。

談起她當初的堅持,樊曼儂笑著說:「巴赫的音樂要吹一輩子,也許第一年就這麼硬梆梆地吹奏,但之後勢必跟隨著你的人生經驗,對於對位法的認識、鋼琴樂譜的熟悉等等,產生對答,甚至是遊戲,這個遊戲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經驗的豐富而不同,最微妙的就是這個不同啊!」

然而不僅台上如戲,人生也如戲。誰能預知當年意氣風發的尼可萊,如今受失憶所苦,住進了安養院?聽到這個訊息,真是讓大夥兒趕到欷噓!所幸他的學生、也是長笛藝術節常客班諾德有空便去探望。班諾德感嘆地說,他曾邀請尼可萊從安養院裡出來聽他的音樂會,但聽完之後尼可萊一直問他:「我吹得怎麼樣?」那種彷彿期待得到音樂會後好評的神情讓人熟悉,但其實現實裡已經搞不清楚誰是誰的薄弱記憶力,卻讓人鼻酸……

藝術節  也是訊息交換中心

尼可萊大師神智時而清醒時而不清,但班諾德願意時不時地去看他,帶他出來走走聊聊天,陪伴他,看在樊曼儂眼裡,成了一種令人感動的「傳承」。她說:「我曾經問班諾德,『你為何喜歡尼可萊?』他回答我:『因為他是一位心胸寬廣的人。」師徒間的傳承在他們之間,似乎不只有音樂或技藝上,還有那為人處事以身作則的表率。

透過班諾德的口中去認識另一位長笛大師,不但難能可貴;其中的訊息往來,也間接讓藝術節無形中成為一個資訊交換中心。訊息、人才、曲目、趨勢……在過去三屆所編輯的長笛節專刊清楚地傳遞。無論是哪一國長笛演奏家看到,無不豎起大拇指。尤其第三屆所編撰的洋洋灑灑四大冊,融合了歐、美、亞洲等各地長笛樂派與傳承,更是全球長笛活動裡從未出現過的巨大篇幅。高達十五萬字:內容收錄長笛發展歷史、各時代風格與演奏技巧變化、歐美亞洲各地長笛樂派與傳承等資訊,除了是綜合性的實用參考書籍,更是華文長笛界的創舉。這背後隱藏的,除了文章作者群所有老師們貢獻所學的團結力量外,不能抹滅的,就是樊曼儂全力以赴的召集。

長笛圈  就像一個大家庭

說到另一位老大師葛拉夫,樊曼儂笑說:「今年八十六歲的葛拉夫爺爺上一屆來台灣時,我們還在舞台上幫他過生日,為他錄製特別的慶生影片,也謝謝他在生日時來到台灣為我們演奏。」讓人除了感受到當時的歡樂氣氛外,更佩服團隊的體貼和用心。

回顧來時路,她有感而發地說:「我覺得大約每十年的一波波新浪潮,都會給大環境帶來新的生命力。」就像老師們出國求學,回國之後又夠邀請國外老師一起來到台灣同台演出。那份情誼更會讓你不斷延伸、益加深厚,不會像斷了線的風箏。「就像這是一棵大樹,我們共同抱在上面,彼此分享,就是一個大家庭啊!」

回憶當初,她還記得率領台北長笛室內樂團,成為第一批到日本長笛年會表演的團體:「我和牛效華帶著一批當時的菁英學生們前往日本表演,還獲頒了感謝狀,真是記憶猶新。而如今看到後輩也帶著學生參與國際化的音樂活動,更感覺到傳承的重要,有這樣一輩一輩的老師願意無私付出,我們的環境就會愈來愈茁壯。」她繼續說:「前一個世紀讓我感覺上像是一個直向的發展,雖然茁壯,但就像樹的枝幹不斷地向上發展;進入廿一世紀之後,我覺得像是橫向的發展,樹的養分多了,枝葉開始茂密,新的生力軍也多了起來,愈來愈豐富的音樂家與各項活動豐富了我們的大環境,彷彿有一份新的疆土可以恣意發展,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問與答  是我現在最大的課題

雖說「文人相輕」,但樊曼儂卻不這麼想。她從周遭看到許多感人的例子中確認:「唯獨在音樂圈,甚至長笛界裡,絕對是每個人都心胸廣大,願意接納彼此。而當每個人都願意敞開心胸接納別人、成就別人時,這樣的感動就會再度出現。這也不是一個人的示範,而是我也看到別人這樣示範給我看。」因此她常感謝在她身旁工作的夥伴們。他們的發想與創造力,常常讓她驚豔,從而可以一起創造出更好的企畫。而夥伴們的學識背景與涵養,往往也能讓她從中學習。

這麼多年來,樊曼儂體會到學習往往需要重複、溫故知新。因此在每一個時期,隨著人生經驗深度的不同,都可以嘗到不同的滋味,有著不同的見解。樊曼儂笑瞇瞇地說:「像我正在學習的,就是『問』問題,對於許多不懂的事情,不斷提出問題,就是我現在最大的課題。」

無時無刻思考著如何帶來更好的表演藝術,樊曼儂不厭其煩地問與答,卻讓所有長笛人獲得到滿滿的收穫。如果說長笛圈是一個大家庭,那麼長笛藝術節,就是一個家的所在。無論來自世界各地,只要回到了家,就能感受到愛。這份愛,就來自於默默付出的家長──她是樊曼儂,永遠給予溫暖、永遠守護著每一個愛長笛的孩子。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65年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74年赴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研究所深造,在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長笛杜耶爾夫人指導下,專攻長笛演奏及室內樂。
  • 多年來培養人才無數,近年長笛菁英大都出自她的門下。
  •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長笛協會理事長、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對國內外藝術交流不遺餘力。
  • 2014年,獲得第25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