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權已成為世界潮流,讓更多人能親近藝術、體驗藝術,是許多藝術界人士努力的方向。今年柏林的「舞在八月」藝術節也首度正式對視覺障礙觀眾提供了「觸覺導覽」與「現場影像口述」,選了三個節目施行。發起人寇帝斯與其團隊推行“GRAVITY ACCESS SERVICES”計畫多年,他表示合作的口述員都是編舞家或表演者,熟悉身體感及劇場狀況的他們,更能即席發揮。
今年柏林的「舞在八月」(Tanz im August)藝術節正式新添了一項「服務」,針對視覺缺損的觀眾群,藝術節配合演出場館額外提供了「觸覺導覽」與「現場影像口述」服務,在廿餘支舞作中選擇了三個相對適當的節目施行。
表演者擔綱口述員
申請該服務的觀眾可於演出前一小時進入舞台區域,由導覽員現場引導,描述舞台空間內所有裝置的外觀、顏色、材質甚或方向、布局,更可以透過碰觸來幫助建構腦海中對於舞台的完整畫面想像。而後在演出進行中,接受「口述影像」導覽的觀眾會得到一組接收器及耳機,收聽由口述員進行演出現場的轉播,內容從整個舞台氛圍、舞台上表演的人數、所處的位置、相互的關係,到舞者動作的質感、方向、快慢、開場的燈暗乃至表演者謝幕鞠躬的次數,細膩程度可堪比廣播時代的棒球轉播,只是更為中性,不添加情緒的渲染。
發起人傑斯.寇帝斯(Jess Curtis)是來自舊金山、活躍於柏林的知名編舞者與表演者,其與團隊推行“GRAVITY ACCESS SERVICES”計畫多年,該計畫提供一系列配套措施,使具有不同感官形態和身體的觀眾更容易接觸、感知現場表演,每一次都是整合藝術家、製作團隊、場館的意見與現實條件後綜合評估,使其成為可能。在與柏林各家場館包括Tanzfabrik、Sophiensaele多年的嘗試和配合之下,今年更促成了和「舞在八月」藝術節的合作,並期望在未來持續推進。關於口述員的培訓,柯帝斯說道:「擔任口述員的夥伴都是編舞家或表演者,他們熟悉舞蹈的身體感及劇場會發生的狀況,這都是需要一些即席發揮的能力與經驗的。」
聆聽導覽也感應現場的溫度
八月十七日的晚間八點半,位於市中心區的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裡,剛進行完「觸覺導覽」,等待演出進場的兩位年長女士端坐著,拐杖斜在身旁,正精神奕奕地講述各自的「聽」戲經驗,當值的口述員前來派發接受器並介紹使用方式,一位半盲的女士接受了耳機,另一位全盲的女士則婉拒,她們在無陪伴員的帶領下,熟門熟路地入場就坐,演出開始,舞碼是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的新作《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伊莉莎白(舞者)再次走進舞台右上方,身穿白色薄紗連身長裙,她揚起手臂,在胸前上方圍成一個圓,垂下,又揚起,身體同時輕快地以對角線跳躍至舞台左下方,靜止,她微微抬頭。」
「志願的觀眾陸續走上舞台,他們在台口脫下鞋子,站在伊莉莎白的身後預備著。」
當筆者正思考並設想著,身為視覺缺損的觀眾,依靠電子訊號發送的口述轉播理解舞作,那麼人是否在劇院現場,還有其必要性嗎?此刻舞台上的發生,牽動了整個劇院的笑聲此起彼落,耳機裡同時傳來:「台上的志願者模仿伊莉莎白的舞蹈,試著以自己的方式重複了這組舞蹈動作。」笑聲漸歇,音樂又起,舞台地板微微震動,那便是現場的溫度與節奏給出了解答。
藝術家與身障觀眾的「互惠」
類似的計畫近年來台灣也不陌生,包括兩廳院的「圓夢計畫」、黃翊工作室、舞蹈創作者王昱程主持的口述影像計畫,及舞蹈空間和口述影像協會的合作等等,甚至早在千禧年初便有身體氣象館主辦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與身障者相關表演與觀戲經驗的匯流。視覺缺損與身障者的視角甚或身體記憶,也反饋成為了劇場工作者,在感觀表演空間這個場所時,可能的不同面向與思維。可以想像的,在恰當的資源與運作方式發展之下,這將不僅僅是一種「服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