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數據報告》封面(國家兩廳院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後時代的藝情解讀

2022年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數據觀察

自2020年COVID-19疫情開始蔓延起,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皆受到嚴重衝擊,光是美國紐約百老匯在過去3年間因疫情造成的售票損失,估計值便超過30億美元(註1。台灣亦不例外。以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以下簡稱系統)之數據為例,2020年與2021年之年度總售票金額約分別為新台幣9.0億元與6.4億元,遠低於2019年之13.6億元。除金額之損失外,疫情亦影響到消費者之消費習慣,如觀眾之購票時間大幅向首演日靠近等(註2。以上諸點,都使得2020與2021年之數據,與2019年之前數據之間缺乏可比較性。

終於,到了2022年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年度數據分析發布的時候,我們看見系統的年度總售票金額回升到11.4億元,似乎隱含著某種疫情之後的表演藝術產業回溫。但是否真能如此解讀?又可以做到何種程度的解讀?本文將以系統今年發表之2022年度數據報告,試圖對以上問題作若干程度的探討。

總體數據的比較

首先是2019年與2022年的總體數據是否能直接比較的問題;畢竟,2019年是全年沒有疫情,但2022年在第二季受到疫情的強烈打擊,其影響甚至延燒到第三季。換言之,若以藝文消費的活躍度來評估,即使情況優於2020年與2021年,但2022年仍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銷售年份;拿它直接和2019年這一個完整的銷售年份來比,2022年天生就吃虧了。

但即使如此,仍然有可以變通比較的一些方法。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以售票場次來評估,2022年全年度的表演藝術類節目售票場次為6,113場,大約為2019年全年6,677場的91.55%。換言之,在前三季都受到疫情打擊的情況下,2022年在場次上還能達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表示2022年在場次上的表現委實不差,且其第四季的場次量勢必有明顯成長,才能抵銷前三季因疫情造成的場次減少。

然而,若是從票房金額來看,會有另一層面的資訊。2022年的表藝類節目總場次為2019年的91.55%,若等比例縮放,2022年的總票房金額,應該也約略會是2019年的91.55%(註3。但真實數據上,2022年總票房金額為11.4億元,約為2019年總票房金額13.6億元的83.82%,與前述的91.55%有一段落差。換言之,系統內所面對的,是總票房的回溫幅度未及總場次的回溫幅度,從而每場次的票房收入,平均而言勢必會比2019年來得低。這也反映了2022年第四季表演藝術團隊普遍的反應:演出好多,但票好難賣,各製作都在苦撐。

同樣的問題也反映在總售出張數上。若同樣依據表藝類節目場次等比例縮放,2022年的總售出張數,應該也約略會是2019年的91.55%(註4。但真實數據上,2022年總售票張數為157萬張,約為2019年203萬張的77.34%,同樣也是與91.55%有一段落差。此點與前述的總票房銷售所觀察到的現象一致。

總結而論,雖然總供給的場次數逐漸回溫,但團隊收入的回溫,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2019~2022年演出節目季銷售變化。(國家兩廳院 提供)

平均票價與消費力

平均票價的變化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項目。就總體數據而言,2022年的平均票價約為726元(註5,高於2019年的670元。若是進一步觀察各節目類別與各場館大小的平均票價變化,可以發現幾乎所有類別與所有場館大小下,2022年的平均票價皆高於2019年。其中,戲劇類在中型與小型場館上,2022年平均票價皆較2019年平均票較多了20%以上,漲幅相當明顯。此點可能意味著,觀眾願意在表演藝術上消費的價格,平均而言有成長的趨勢。

上述觀察若搭配上消費會員的年齡變化,則會得到相當有意思的觀察。注意到在2022年內有消費的OPENTIX會員中,30歲以下會員占全體的33%(約8萬人),比2019年的25%(約5萬人)有相當程度的提升。一般而言,30歲以下因包含學生與社會新鮮人,通常是收入相對較低,能投入表藝藝術消費的預算相對較少的族群。然而,2022年的消費會員年齡變年輕,平均票價卻普遍上升。這有可能代表年輕族群的表演藝術消費意願與風氣的提升。

當然,以上都僅為可能的解讀之一,畢竟影響平均票價與消費會員年齡的可能變因太多了。首先,在疫情肆虐當下,疫情本身對於各年齡層消費意願的影響不一,有可能因此讓高齡消費者的消費意願降低,從而假性地增加低年齡層消費會員的占比。其次,由於場館大小是以節目的可售張數來判定,是否有原本大場館的節目基於銷售考量,讓其可售張數低於800張,從而被記入中型場館而假性地提高中型場館的平均票價,此一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除上述兩點外,諸如節目型態的改變、會員紅利點數的結構、政策影響甚或是系統介面之改變,都是有可能造成差異的因素。

而就算以上因素都控制住了,此處的年齡分布,也僅限於系統會員;對於購票的非會員,或是透過系統會員購票的其他消費者,我們也無從觀察其年齡。綜以上,雖然數據上顯示了年輕族群表藝消費意願提升的某種可能性,但要驗證此結論,需要更進一步的資料蒐集、數據分析,甚或是質性訪談等研究方法。

OT報告
OPENTIX會員樣貌分析。(國家兩廳院 提供)

其他售票系統之影響

最後,筆者需進一步強調此份數據在售票系統上的局限性。如同往年,今年度的數據報告,亦僅限於系統內的節目銷售與會員資料,勢必不包含其他售票系統之銷售資料,甚或是非售票之藝文表演活動。縱使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為全台最大的表演藝術售票系統,以其來推估整體產業活動在疫情前後的變化,是有其局限性。

而由於幾個現象級演出的出現,此局限性在2022年更需被關注。舉例來說,五口創意的《SC驚釀小酒館》共計27場演出,其中僅有部分場次在系統內售票,因此其在計算售票張數排名時,僅有部分場次被計算到;若考慮其在所有售票系統中的所有場次,對於台灣表演藝術總共貢獻的售票張數的話,其排名勢必再前進。而近年來許多長銷型製作,如上百場演出的活性界面《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南村劇場版與花聲藝術《鬼歸代言人》等,則完全不在本系統內,自然也無法透過系統數據觀察分析。

但不論如何,從疫情前到疫情後,從數據及從實務兩方面觀察,皆能看出在表演藝術的供給面與消費面,都有各種改變正在發生中。正視這些改變,並觀察其後續對整個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的影響,將會是台灣表演藝術是否能夠完全走出疫情隆冬,乃至於走向健全表演藝術產業之關鍵。

註:

  1. Broadway Makers Marketplace (2023, February 18). “COVID-19 and the Broadway Community: A Look at the Impact.”
  2. 兩廳院文化生活2021年度數據報告
  3. 因非表藝類節目多數為電影、展覽或活動,其票價與表藝類節目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故在此忽略兩年度在非表藝類節目之場次增減對票房所造成的影響。
  4. 在此同樣假設非表藝類節目普遍單場的可售票張數與表藝類節目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從而忽略其影響。
  5. 以全年度總票房收入除以總售票張數計算。

延伸閱讀

〈OPENTIX年度數據分析發布 2022疫後消費回溫〉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5/25 ~ 07/25
香港artmate-6/5-11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