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莊東杰帶領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後燦爛
「夏日音樂漫步」作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動,透過輕鬆、跨界的編排設計,為樂季與暑假之間注入清新氣質。這個8月,現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將率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中山堂,呈現兩場風格輕快、戲劇感十足的夏日音樂會。 首先,莊東杰將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開序幕,隨後由張凱閔演譯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位入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年輕鋼琴家,目前是樂迷眾所期盼的選手,在今年賽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現他的優秀琴藝,也能藉此累積更多與樂團合作的經驗。下半場為TSO本樂季紀念蕭斯塔可維奇逝世50年的節目重點之一,即將演出作曲家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莊東杰解釋:「這是一首少見地將手風琴、吉他與薩克斯風融入交響樂團中,營造出接近小型劇場的作品,總共8首組曲,全曲有25分鐘,但加了這幾個樂器,就會出現讓樂團出現小酒館的聲響質地。」
-
焦點專題 Focus酷派爵士風 經典Cool一夏
盛夏台北,熱浪一波波襲來,街道上急促的腳步與空氣裡懸浮的濕熱令人煩躁。然而就在城市的心臟地帶,兩廳院悄悄張開一道清涼的音樂縫隙,邀請我們走進另一種夏天的可能一個用節奏緩解焦躁、以旋律洗滌思緒的季節性避風港。 爵士樂的世界一向多元而包容,每一種風格都有它的聲音性格。但今年,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特別聚焦於那一抹冷靜、克制、講究結構與質地的「酷爵士」(Cool Jazz),一種不急於說話、卻總能在最不經意的時刻讓你屏息傾聽的音樂態度。它不是冰冷的距離,而是溫潤的深思;不是華麗的技巧炫技,而是優雅地說出內心。 這樣的精神貫穿今年的節目策劃:從邀請國際樂手登台演出的鋼琴家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啟幕,到近年在爵士界掀起風格討論的爵士歌手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Cecile McLorin Salvant)。前者是細膩的傳奇爵士鋼琴詩人,而後者的音色不柔美卻極具穿透力。此外,還有與山林對話的高海拔音樂現場、劇場裡如同沉思小品的Cool爵士夜晚,表演場域與音樂風格交織出多重層次的夏日體驗。 其中最令人感到溫柔而堅實的連結,是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同時為台灣培養跨世代爵士小號手與編曲家的麥可.摩斯曼。他的存在就像這場音樂節的基底,不張揚,但支撐著節奏與信念。他年輕時曾與酷爵士的兩位傳奇人物 Gerry Mulligan 與 Lee Konitz 同台演出,如今則以教育者與創作者的身分,在這片土地上播下更多種子。 不只在劇場裡,今年的爵士派對也將音樂帶出戶外,透過一年一度的戶外派對設計,把爵士從各種場內解放出來,與夏日的空氣、草地與觀眾的身體一起呼吸。在那裡,爵士是一場讓人會心一笑的驚喜,也是一個屬於大眾的盛宴。 在這樣一個節慶裡,「酷」不只是姿態,而是一種對節奏與情感的真誠回應;「經典」也不只是復古,而是對美感與風格的當代表達。當旋律慢慢沁入耳中,我們彷彿聽見了那句關鍵的邀請酷派爵士風,經典Cool一夏。
-
焦點專題 Focus 佛萊德.赫許、瑟希兒.邁可羅恩相繼來台優雅之必要,當代爵士的兩種靈魂
從街角巧遇到生命對話佛萊德.赫許與鋼琴的漫長修行 第一次聽到佛萊德.赫許(Fred Hersch)作品,是1991年12月在東京某家小唱片行。那年冬天很冷,開完會後氣溫降到接近零度。為了趕快回到旅館,一走出車站就小跑前進。 在某街角聽到一陣像是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和圖茨.蒂勒曼斯(Toots Thielemans)一起演奏的音樂;那聲音如此美妙,讓人忘卻寒冷,不由駐足聆聽。以當時對爵士樂淺薄的認知,雖然有點疑惑,但還是認為應該是兩位大師合作的專輯《契合》(Affinity)。沒想到一曲結束後,居然聽到蓋瑞.伯頓(Gary Burton)和艾文斯的合演!這下有趣了,馬上確知這絕對不是那張專輯,而是某張從未聽過的作品。 循聲取徑,找到家很小的唱片行;店主為了招睞客人,大寒天卻開了點窗,讓店裡的樂音得以流到街上,果然引來客人。 詢問後才知,這個演奏得酷似艾文斯的音樂家就是赫許,前一年日本唱片公司「爵士城」(Jazz City)邀他錄製發行了一張向艾文斯致敬的作品《艾文斯本質》(Evanessence)。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也是對他的第一印象:比艾文斯更艾文斯的鋼琴家。 之後幾年,陸續聽了赫許向孟克(Thelonious Monk)致敬的獨奏,以及用三重奏和大樂團編曲演奏史崔洪(Billy Strayhorn)作品的專輯,才知道,第一印象是錯的,赫許是什麼都會的超級高手! 進入21世紀後,一些人(例如我)突然聽不懂赫許的新作品了,總覺得他彈奏的旋律常常變得極為複雜,像是一團找不到脈絡的線。後來讀了一些他的自述和訪談,原來是因為他非常喜歡絃樂四重奏的形式,喜歡讓多個聲部既獨立又互補,演出時,往往心分二用,甚至三用,同時在兩三個聲部即興演奏!這種強悍的演奏能力,即使在天才輩出的爵士樂壇,也極少見!
-
焦點專題 Focus瑟希兒.邁可羅恩:謬調醜唱,唱出爵士新方向
來自多文化背景的瑟希兒.邁可羅恩.薩爾凡特(Ccile McLorin Salvant)是新世代最受矚目的爵士歌手之一,歌藝絕佳,選曲眼光獨到,更在既定的道路之外走出新方向。 特立獨行的爵士新星 在爵士歌手的專業領域中,演唱諸如收錄於《美國經典歌曲集》(Great American Songbook)中的標準曲目是基礎能力,無論哪個世代,但凡能透過高度個人化再詮釋或高超擬聲唱法來呈現前述經典的歌手,都能在爵士樂壇站穩腳步,然而瑟希兒能做到更多,她勇敢選曲,除了挖掘罕見作品,也透過獨樹一格的「醜唱」技巧,為美國早期流行經典或黑樂(註1)史上的重要作品,開展新的生命。 瑟希兒擁有寬廣的音域,低音渾厚,中音嬌甜,高音清潤,即便在極限音區也能保持清晰的咬字,除此之外,她節奏感極佳且穩定,總能將歌詞本身的文字韻律融入歌唱中。仔細聆聽瑟希兒的歌聲,可發現她聲音的質地會隨著演唱內容而變化,有時前一句還捏細嗓音唱著生活辛苦,後句便音色一沉呼出一聲低吼,她不只歌唱,更是藉著歌聲演繹某個角色,呈現出絕佳的戲劇感。 2010年奪得孟克國際爵士大賽(Thelonious Monk International Jazz Competition)之後一炮而紅,爾後加入唱片大廠Mack Avenue Records發表了4張專輯,瑟希兒的作品在2014至2019年間屢屢獲得爵士樂壇重要獎項,包括3座葛萊美最佳爵士歌唱專輯獎,且兩度由《DownBeat》雜誌樂評挑選為年度最佳專輯,可說攀上事業巔峰,但她的藝術方向在2019年後漸漸發生
-
焦點專題 Focus 《海拔之上》與《酷爵士》飛越山巒與酷派,兩場超級令人期待的夏日爵士饗宴
夏日,是最迷人的季節,到了夏天,總有「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為樂迷帶來一場又一場精采絕倫的爵士現場,每一位音樂家、每一個團體,以及所有參與其中的樂迷,大家充滿感染力的創意能量,彷彿讓整座城市的節拍律動都鮮活了起來。 聽見風景的聲音:羅妍婷六重奏「海拔之上」 今年,我想特別推薦其中兩場演出,首先,是拿下多座金音獎與國際音樂獎項的爵士唱作人羅妍婷六重奏的「海拔之上」。 可能有讀者會說,幹嘛啊,寫樂評一定要這麼假掰?還「爵士唱作人」,你講爵士歌手不就解決了?但還真不只是這樣!首先,這個詞我也是從本地音樂節的介紹看來的,再來,羅妍婷還真不是歌手兩個字可以概括的,她寫詞、作曲、演唱、編曲、組建並指揮樂隊,一個人做了非常多事情,上次看現場,她笑說自己還得兼任主持人! 「海拔之上」的曲目,延伸自羅妍婷最近的EP project 《Land Forms》,以音樂描繪地形風貌,主題來自創作者親身走訪過的風景記憶,也許是山脊,也許是群島,或者高地、沙丘。羅妍婷的音樂,像是她釋放出自己想像力的無人機,盤旋飛掠於地表之上,忽高忽低,觀察的鏡頭,卻總能聚焦於地貌景致當中,富有詩意的標的物。 欣賞羅妍婷的樂曲,最重要的是要放鬆。將你的心神沉浸寄託在她的音樂之上,真的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什麼叫做「乘著歌聲的翅膀」。讓她載你在廣袤的空間中翱翔,用一句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讓你「用音樂看見大自然」。羅妍婷的歌曲很有個性,除了心思細膩、創意時有驚喜的歌詞外,音樂上,她是很擅長炫技的。你可能從一個舒緩,很吸引人的動機樂句開始跟著往前走,沒多久,旋律延展下,就會發現音樂變得非常華麗複雜,樂團成員各自快速應和。羅妍婷自己甚至已經開始使用「吟唱」(scat)的技法,撇開了有敘事意義的歌詞,將人聲變為純粹的樂器,加入了樂團的合奏即興之中,音符瞬間碰撞,閃爍著耀眼的火花。像是靈魂出竅,跟著羅妍婷想像力的無人機,穿梭在精巧的煙火秀當中,給你一幅又一幅超近距離的煙花迸發特寫。或許,一直要等到無人機回航落地,心神初定的你才驚覺:「啊啊啊!剛剛的景色是如此奇幻!」
-
焦點專題 Focus麥可.摩斯曼:酷派不耍酷,透過旋律線條看見彼此真實樣貌
超過四分之三世紀和一片太平洋的時空距離,讓2025年台灣和1950年代美國短暫相連的,是酷派爵士內斂舒緩的樂音。 爵士樂就是有這種跨越時空的能力。多年來參與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節、為台灣培養跨世代優秀爵士音樂家的麥可.摩斯曼(Michael Mossman),也就是這麼與爵士結下不解之緣。出身賓州的他,自小學習小喇叭,「但我實在不怎麼喜歡學校練的音樂,於是總是打開廣播電台聽爵士樂」。從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附近電台錄播的樂音,讓麥可.摩斯曼認識了克里福.布朗(Clifford Brown)、伍迪.蕭(Woody Shaw)和李.摩根(Lee Morgan)這幾位歷史知名的爵士樂手,甚至拿出小號與佛瑞迪.赫巴德(Freddie Hubbard)、吉米.希斯(Jimmy Heath)、和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等人合奏。 上了大學的摩斯曼,繼續同時修習古典樂與爵士樂。後來來到紐約,坦承「我很幸運,當時許多開創門派風格的爵士傳奇都還健在,讓我有機會親臨現場,甚至與他們共同演出。」他加入萊諾.漢普頓(Lionel Hampton)、迪吉.葛列斯彼(Dizzy Gillespie,後開創咆哮樂)等人帶領的大樂團,與前衛爵士樂手洛斯可.米契爾(Roscoe Mitchell,為美國芝加哥前衛爵士團體「Art Ensemble of Chicago」團員)與安東尼.布雷斯頓(Anthony Braxton)等人同台,也從馬奇托(Machito)、提托.普提(Tito Puente)、艾迪.帕米耶利(Eddie Palmieri)以及雷.巴雷托(Ray Barretto)等大師的合作經驗中,熟悉拉丁爵士的演奏風格,甚至接到當年曾參與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酷派誕生》(Birth of the Cool)專輯錄製的傑瑞.穆利根(Gerry Mulligan)來電,邀請參與巡演。回憶當年與收音機合奏的兒時想像,日後竟多次成真,讓摩斯曼總是以此鼓勵學生:「只要你認真想像某件事,最終必能使其實現」。
-
焦點專題 Focus 2025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3大亮點跨風格、跨邊界,用不同語言唱出爵士的靈魂
如果你覺得只坐在音樂廳裡乖乖聽爵士還不夠過癮,可千萬別錯過2025兩廳院夏日爵士壓軸登場的夏日爵士戶外派對。這場戶外演出根本是整個爵士季的自由靈魂代表,徹底展現爵士樂「打破框架、自由無畏」的本質。你可以放下拘謹、席地而坐,讓音樂隨晚風吹拂,這不是一場拘謹的音樂會,而是一場開放的、即興的、讓你可以放鬆做自己的夏日儀式。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片廠風雲》、《日落大道》、《Sunset Blvd.》的選角
一向喜歡塞斯.羅根(Seth Rogan)的喜劇,今年終於有他的新作了,Apple TV獨家,塞斯.羅根擔任聯合編導與主演的影集《片廠風雲》(the Studio, Apple TV)節奏緊湊、諷刺連發,一鏡到底的喜劇設計機智幽默,找真實世界的好萊塢編導扮演他們自己,更是內行外行的門道熱鬧都顧到了,塞斯飾演的一間片廠的CEO(Studio Head),熱愛電影,卻同時要解決片廠存續的現實壓力,雖然經過誇大,但細節與出發點的事件真實到不行。我一個在皮克斯畫分鏡故事板(Story Board)的強者朋友,也說一切都太真實了,試片、買斷劇本、頒獎典禮、選角、串流收購等等,想起那些看過的好萊塢併購故事:迪士尼買下皮克斯買下福斯、亞馬遜收購米高梅、HBO MAX到底要叫MAX還是HBO;第一集就請出馬丁.史柯西斯,看著看著,令人寬慰,連馬丁的劇本都可以被買下不拍了,其他人還有什麼好擔心?飾演Netflix執行長的還真的就是聯合執行長泰德.薩蘭多斯(Ted Sarandos),甚至還有朗.霍華、莎莉.賽隆、《絕命毒師》布萊恩.克萊斯頓、艾倫.索金等人,觀賞時完全可以感受到塞斯那種「嘿來做這件事!一定超好玩!」的瘋狂熱情。訪談中,塞斯被問到如何說服Netflix執行長來演一個Apple TV的影集,還是一位規定「演員得獎要在頒獎致詞中感謝Netflix」的串流高層完全不用說服,泰德很快回信,表示只要能喬得出行程就參與;塞斯強調,泰德就是一個熱愛電影的人。可以協調出這麼多大咖的時間、意願,佩服塞斯的協調能力跟精采犀利的觀察,要嘲諷內容產業的人,也要先開一個所有內容從業者都會覺得有趣的玩笑,以這些人的挑剔程度,肯定艱難,但這部做到了。 在這樣描述產業、演員真實與故事映照的作品中,想起了看《日落大道》、迷《日落大道》,搜查其中各種梗概的熱情。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erd,1950)是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編導的世紀經典,任何時刻點開比利.懷德的電影,都可以深深沉浸在他精采的故事裡,作家編劇出身的比利.懷德台詞精妙,完美運用黑色電影跟喜劇元素,角色紮實結構強大。 屍體在游泳池漂浮著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他是Joe,一個年輕失憶的編劇,因欠債闖入昔日默片巨星、好萊塢的標誌門面
-
路邊的日本人「路邊的日本人」大解密!我坎坷的中文自學之路
在一次很嚴肅的提案會議結束後,太太抬起一隻手問我:「你叫這個是什麼?」我說:「手手啊!」她憋笑了幾秒才跟我說,「是『手』,一個字就好,手手只用在跟小朋友或是狗狗貓咪才這樣說的」這對我來說真是晴天霹靂,因為在此之前,「手手」已經陪伴我的教學生涯好多年了,難怪有時候上課時會覺得學生們表情怪怪的,真相竟然如此殘酷啊!
-
巴黎第12屆國際偶戲藝術節 跨越物質與人世的邊界
兩年一度的國際偶戲藝術節(La 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自市中心擴展至巴黎近郊,邀請觀眾探索融合工藝、身體、情感的當代偶戲。從2001年創辦以來,法國國家偶戲中心(Le Mouffetard Centre national de la Marionnette)透過這場藝術盛會推廣迸發想像的創作形式,並鼓勵跨領域合作,突顯偶戲藝術在材質與敘事上的多元可能。2025年的第12屆國際偶戲藝術節於5月13日至28日舉行,邀請歐美各國創作者以獨特的美學語言,探討生命與死亡、理智與瘋狂、歷史與未來的邊界,讓偶戲超越美學疆界,介入當代現狀。 出死入生的美學書寫 美國藝術家Lone Wolf(又名Kevin Augustine)以奇幻又詭譎的視覺語彙,營造出一場徘徊在塵世與幽冥之間的旅程。受舞踏啟發的他運用雙手、雙腳操控以泡棉與橡膠製成、肌理細膩的人形雕塑宛如被解剖的殘破屍骸,卻帶有一種溫潤又細緻的手工質感。《肉身演奏會》(Body Concert)透過軀殼與靈魂的互動,突顯生死之間的辯證,提出浮生如寄的存在哲思。
-
戲劇娜拉出走之前呢?
《乘上未知漂流去》由成員背景豐富的團隊「二律悖反協作體」打造,主要講述本劇演員妍青的外婆劉華英,在20世紀初的華人離散故事,敘事在華英的生命歷程切片和妍青作為演員本人的自剖獨白間來回接駁。本作有極強的技術、設計及敘事野心,唯在技術形式的嘗試及文本編寫方面,或有待發展。 耳機劇場與身聲分離:從屬於敘事的再現 技術形式上,本劇最引人注意的是表演全程除開場約10分鐘前導外皆讓觀眾戴上頭戴式無線耳機,以現場即時音效播送到觀眾耳中,包含對演員聲音表演及物件造音進行即時創作的形式,嘗試打造沉浸式的劇場體驗。 團隊具備成熟的聲響即時創作能力,精準掌握聲音場域,例如對演員即時造音的音頻循環、改聲效果、不同音層間的平衡,皆處理得恰到好處。《乘上未知漂流去》的技術調度對台灣觀眾來說召喚了兩種當代劇場表演形式:耳機劇場和身聲分離。 前者早前有2017年德國里米尼劇團的《遙感城市》、2019年臺南藝術節《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不易遺忘的聲音們》等(註1);團隊方面,再拒劇團從2016年起便有「漫遊者劇場」系列創作至今。誠然,這類作品多以遊走形式,強調耳機聲景與環境空間的互動,且多非現場而採音頻預錄演出,與《乘上未知漂流去》在劇場黑盒子演出,重即時反饋有形式上的差異,這使得本作同時帶有「身聲分離」的效果觀眾看演員在台上唇齒掀動、手上操作各種物件,但造音物與觀眾的身體距離,並未反映在聲音對觀眾顯現的效果上,耳機取消了身體的物理距離,看不見的訊號共振使得聲聲響響猶在耳邊,觸手可及。
-
戲劇
後人類時代的人類展演
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在人文學術圈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作為對人類中心思想的批判資源,「後人類主義」的風吹進表演藝術,除了引發學者開始研究動物的表演,比如早期馬戲團中的人與動物共演,也引發了多種非人類受眾的展演行為,比如植物音樂會,比如狗狗劇場。但這些研究或是展演多半停留在實驗或是概念層次,要真的蔚為風潮或是對表演藝術產生根本性影響,說真的,還有待觀察。 表演藝術中的動物登場,多半還是以「擬人化」(anthropomorphic)的方式出現;亦即,以擬人的方式賦予動物主體,讓牠們感知、表情達意、甚至思考與行動。藉此,動物從「牠」們變成「他」們的過程,便不再只是屬於人的「物品」,而成了自己的「主人」。但動物真的因此就獲得賦權,不再從屬於人了嗎?說實話,不論如何展演再現,動物的本體,只要是在人的認知框架下,便無能成為其自身。我們頂多能做的是在倫理學的層次上,打開人類與動物的主客界線,位移人類本位思維,在「擬人」手法打開的戲劇假定性時空裡,重新檢視人性,展演動物,最後關乎的還是批判性地認識人性本身。 如果從這個觀點切入魏于嘉的劇本《大動物園》,我們便能「聽」出劇作家,透過「展演性」(performativity)打開「人性」與「獸性」之間的辯證空間,最後取徑「表演動物」重新思索如何「變成人類」的倫理學命題。
-
藝@書粉色的認同
在美國這個種族多樣的國度中,身分政治一直都是劇作家亟欲探索的主題。近年來,除了非裔劇作家之外,也有愈來愈多原住民劇作家以種族的角度切入書寫劇本,奧吉布瓦族(Ojibwe)劇作家馬蒂・史特倫茲威爾克(Marty Strenczewilk)便是其中一例。他憑著《粉色的人或在場唯一的印第安人》(Pink Man, or, The Only Indian in the Room,以下簡稱《粉色的人》)從2023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多元之聲劇本競賽(Diverse Voices Playwriting Initiative)脫穎而出。藉著這個類自傳、類單口的喜劇作品,觀眾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看見原住民這個身分所蘊含的美麗與哀愁。 「內化的種族歧視」 史特倫茲威爾克成長在白人小孩才有權利平安健康長大的時代。鎮上,兩名非裔與亞裔小孩因外表不同而被霸凌。他看著自己的白皮膚與褐頭髮而感到幸運至少他可以藏起自己的原住民血統,偽裝成白人,全身而退地度過大學以前的時間。 但,他憑著少數族群的身分拿到大學獎學金後,「可以偽裝」便成了問題。當他頂著白人臉孔走進滿是少數族群的新生教室,非裔、拉丁裔、印度裔的惡意齊發「白人又來偷我們的獎學金。」另一邊,即使其他原住民朋友第一次給了他歸屬感,但相比之下,他受過的苦難似乎太少,少到他不夠格自稱一位原住民。 日後,一次在診間,諮商師剖析道,他對自己有種「內化的種族歧視」。這句話劃破了幻象。他的童年幸運不是真的幸運,安然無事長大成人的代價,是對母系原住民血脈的糾結與不願理解。諮商師的無心之談,逼著他重新審視自己的出身,卻也燃起寫作的火種,焠煉出如今的《粉色的人》。 類自傳、類單口的喜劇作品 《粉色的人》以類自傳、類單口的體例寫成,角色有印第安人(Indian)、納納博佐(Nanabozho),以及穿梭在各場景間,時而評論、時而扮演的歌隊。 印第安人是劇作家在劇本中的化身,向觀眾說一則又一則個人史與家族史故事,但有趣的是,劇作家只給予角色「印第安人」之稱。沒有名字,是因印第安人/劇作家曾逃出命名儀式;用貶義詞則突顯了他們內
-
藝號人物 People 以色列旅英編舞家雅絲敏.瓦迪蒙 非線性詮釋童話經典 述說女性成長經驗
《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並不是英國編舞家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第一次改編經典童話,她早在2016年就曾經挑戰過《皮諾丘》(Pinocchio)。從1997年創立舞團至今,她始終以創作直面當代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反思,雅絲敏認為,選擇經典改編,是讓藝術與人產生共鳴最直接的方式。 1971年出生成長於以色列,雅絲敏兒時曾經是體操運動員,14歲開始跳舞,後加入以色列奇布茲現代舞團(Kibbutz Contemporary Dance Company),直到1995年搬至歐洲開啟舞蹈職涯,不到25歲就獲得第一座編舞獎項。1997年創立了以自己為名的雅絲敏.瓦迪蒙舞團(The Jasmin Vardimon Company)。她擅於運用多重媒材,在舞台上打造充滿層次的視覺意象,除了細膩扣合原始文本探討的議題,也不乏以當代日常為主題所進行的創作。她以舞者身體為媒介,結合動態身體與劇場的敘事,讓觀眾得以在演出中重新感知自己的處境,看見人類對事物的理解是如何隨著視角與情境而轉變。
-
舞蹈重回NaLuWan
表面上看,《排彎動物園》無疑是個漂亮又浪漫的作品,卻是巴魯.瑪迪霖(Baru Madiljin)企圖以白色的純潔與時尚櫥窗的美學為糖衣,妝扮他面對傳統的態度、對當代處境的揶揄;用夢境和戲謔玩笑的籌碼,換得詮釋文化的空間。 標題:X.動物園.烏托邦 《排彎動物園》從名稱就高調宣示著巴魯的創作意圖:少了三點水的「彎」,是排灣嗎?供人觀賞的「動物園」,則以人為展示、非自然景觀,回應了原民文化的觀光化,最早可以溯自百年前日本殖民時期在倫敦萬國博覽會「人類動物園」裡的台灣原住民村。而英文名稱似乎說得更直接,"Xaiwan Utopia"裡的「X」,可以是排灣(Paiwan),是台灣(Taiwan),也可以是任何某一族群的名稱,包括你我,呼應節目單所言「關於去標籤的觀看方式」;而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Utopia」烏托邦,又恰恰暗示著「現實」往往處在月亮隱藏的另一面。
-
戲曲神話卷軸推展開的雙重偶戲敘事
對於真雲林閣掌中劇團來說,以金光劍俠戲為基底,並嘗試不同演出形式的跨界演出,是熟悉不過的事情從《汪洋中的一條船》、《千年幻戀》到《劍邪啟示錄》,不難看見整體創作內容與現代劇場、不同國家的創作者互相交流下的多種試驗,也將金光戲可海納百川的演出特點不斷向前推展、拓寬。 在此種創作的累積,以及台灣傳統偶戲在經過許多劇團的各種藝術形式實驗後,《一個皇帝在南洋》不僅只是將台灣布袋戲與印尼爪哇傳統偶戲的演出形式混合,也同時將兩造的族群與文化認同進行結合,使跨國製作不只是形式實驗,而是找到文化與故事當中可互相共鳴之處。
-
法蘭克福威廉.佛塞重返昔日舞團 編創新作《娛樂未滿》疊合30年創作經典元素
現年75歲的編舞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於2015年離開法蘭克福成為自由編舞家,2025年再次回到當年離開的舞團,創作最新作品《娛樂未滿》(Undertainment)。 威廉.佛塞的創作生涯和法蘭克福緣分匪淺,他自從1984年擔任法蘭克福芭蕾舞團(Ballett Frankfurt)的總監,直到2004年此芭蕾部門被關閉為止。離開市立劇院之後,2005年他與部分原班人馬在法蘭克福成立佛塞舞團(The Forsythe Company),並以總監身分帶領舞團持續發表創作至2015年。在此30年間, 佛塞以古典芭蕾體系為基礎,發展出其獨特的編舞概念、思考方式、動作語彙和即興技巧,以此將芭蕾轉化為屬於21世紀充滿生命力的全新藝術形式。2015年佛塞卸任總監,原佛塞舞團更名為「德勒斯登法蘭克福舞團」(Dresden Frankfurt Dance Company),此冠名顯示出給予舞團幾近全額財務資助的兩個城市,也呈現出舞團必須在這兩個城市進行每個作品首演的義務。
-
那些女子那些戲女子4──我,蔡燦得,這女子。
身為一個演員,我確實是這樣想的。我們不知道這站演完了,下一次什麼時候還能再來這個場地演出、我們不知道這齣戲演完了,下一齣戲是不是真的能如期上演,曾經一個戲首演後,回家的路上,同戲演員就在我眼前被車撞,腿斷了,再也沒回到同一齣戲裡。
-
藝@展覽埃利亞松的藝術與其感知的那些事
1997年,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以《單色房間》受到矚目;2003年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創作《天氣計畫》,迷霧籠罩發光的巨大「太陽」打造沉浸式體驗,吸引約200萬名觀眾參與,成為泰德的經典展之一,也確立埃利亞松的國際名聲,這使得首次來台個展「你的好奇旅程」備受期盼(當然還有Netflix於2019年推出《抽象》紀錄片的加持),開展後更是熱度爆棚。
-
音樂 擔任TSO駐團藝術家鋼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協奏曲與室內樂共譜夏日音樂篇章
2024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特別邀請知名鋼琴家林易(Steven Lin)擔任駐團藝術家,攜手規劃「夏日音樂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樂家.好朋友」為主題,為夏日音樂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將參與協奏曲演出,並策劃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帶來結合深度與親密互動的聆聽體驗。 攜手TSO 激盪舞台新火花 TSO團長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時,他跟樂團演出後,團員希望能夠與更多台灣音樂家合作,我們覺得室內樂也能夠再多做一些發展,因此邀請林易來幫我們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劃。」林易對樂團的默契與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對TSO樂團的感覺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因此雖然樂團很大,但感覺上聲音卻是像室內樂一樣地親密。讓我身為獨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適。」這份默契與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駐團藝術家身分,深入參與TSO的演出與規劃。 林易曾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銀獎,13歲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展露音樂才華。近年在卡內基音樂廳主廳首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獲《New York Times》讚譽:「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人驚嘆的音色和精妙絕倫的力度、色彩變化。」2023年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他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柯蒂斯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以跨國合作與親民魅力深受樂壇與教育界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