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歐蘭朵》
無疑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首發第一砲─羅伯.威爾森與魏海敏的《歐蘭朵》,是二月最讓我感到痴迷、被吸引的節目。誠然,現代劇場不是我的專長,由我來為大師打包票也不適宜,不過這個製作最吸引我的,還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跨界精神」。 基本上,用舞台劇呈現名著《歐蘭朵》本身就是大挑戰。從原著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f),到小說主角亦男亦女、跨越三世紀的奇幻人物歐蘭朵,羅伯.威爾森如何用一方舞台細膩表現,本身就有無盡的話題,尤其廣大的電影觀眾更感好奇。現在由京劇第一名旦魏海敏搭配國光劇團演出,導演要克服的不僅是原著的詮釋問題,還要解決不同時空藝術形式、觀念與美學的融合問題。 包括舞台、燈光、服裝都是西方製作群,但是台灣這方排出的也是一時之選,且都有長足的跨界經驗,例如戲曲版編劇王安祈、京劇指導李小平,乃至音樂總監陳揚。過去我們欣賞的是本地創意發想,現在則是隔空接招,傳奇高手「尬」上狠角色,原著已然精采,製作群如何搶戲,是成是敗?且在台上見真章。
-
焦點專題 Focus
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
跨界並非萬靈丹,每次都靈,不靈的也別洩氣;所以,跨界也需要「試車」,既是「試車」定然會有「試乘期」。「試乘期」可以考驗觀眾的接受度,也是讓創作者重新考慮應否讓表演藝術回歸到它「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純真面貌。究竟,跨界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頗值得深思探討。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大師的理性與感性
時間過的好快(這似乎是個很俗,但在年初寫東西時往往無法避免的開頭),二○○七年,羅伯.威爾森應兩廳院之邀,首度來台辦大師講演會,這是國家劇院舞台第一次破例當作「演講廳」之用,也足以證明這位「當代前衛劇場大師」的分量。轉眼間現在已經踏入了○九年,渾噩如我,汲汲營營的一下子就晃過了七百多天。而「大師」呢,他卻又要帶給我們震撼,即將帶我們喚醒東方的歐蘭朵。 猶記得○七年演講前,羅伯.威爾森下午在下榻的飯店開完記者會後,立刻馬不停蹄地進國家戲劇院看場地。雖然,只是一場長度近三小時的講演會,但他仍以一貫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如同是把這場講演會當成一個舞台演出來做。包括台上的座椅要離舞台前緣幾公分、投影片如何放、燈光如何打等等,威爾森都一絲不苟地要求。 如果你只見識過這個一輩子只穿黑色衣服的大師,在工作時嚴厲的尖銳眼神與不疾不徐的肢體動作,以及作品中演員緩慢低限如塑像的表演風格,永遠冷凜純淨彷彿潔癖般的舞台構圖,就以為他是個理性嚴肅、難以親近的人,那你可就猜錯了。私底下,威爾森可是個相當幽默感性的人,據去年夏天前往水磨坊參與駐村計畫的莎妹劇團成員說,他熱情好客,喜愛結交朋友,常常會有遠道而來的藝術家老友到訪;晨會時常分享令他感動的回憶往事,時而感傷、時而風趣;晚飯之後,威爾森更是喜歡留下來跟駐村的學員聊天,而學員結束長達五週的駐村要離開之際,通常會得到他一個異常溫暖的擁抱,就像是他與魏海敏在排《歐蘭朵》的時候,每天總是由一朵溫柔的玫瑰開始。 我想,也就是外在的理性與內在的感性,不斷地衝突、辯證,交織出威爾森那令人驚嘆的劇場美學。一如在他戲中,幾乎所有舞台視覺、燈光效果、表演元素都被精準地計算和設計,演員的每個姿態的角度、力道、質感、線條,都如同雕刻家經過精雕細琢出來,如機械品管般精準控制,然而弔詭的是,在理性統馭背後,為的卻是營造一個近乎夢般潛意識的感性世界。又如同,他經常讓演員在情緒強烈高亢時刻,利用身體與聲音相牴觸的技巧,製造矛盾、疏離感,稀釋掉演員的情緒濃度,透過對比和反差,卻意外達到一種高度的戲劇效果,這何嘗不是理性與感性拉扯所形成的張力。 自從兩年前那次演講之後,羅伯.威爾森就與台灣有著密切的互動,先是他邀請京劇界梅派傳人魏海敏擔任他首次與台灣跨國合作的女主角,歷經多次
-
即將上場 Preview 巴洛克音樂大使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 《四季》無敵代言人
被視為「巴洛克音樂大使」的「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是世界古典音樂界極負盛名的室內樂團,他們一九八三年所錄製的韋瓦第《四季》,就創下全球一千萬張的銷售紀錄,可謂《四季》天王!此次應邀來台,除了將演出招牌《四季》外,還將演出電影配樂大師羅塔《寫給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絃樂協奏曲》與多首經典電影配樂的改編組曲《愛上電影音樂》,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玩「紙」弄「水」創意聲響驚耳目
譚盾的視聽盛宴 超越經驗的聆賞風景
當前在國際樂壇最受矚目的華人作曲家譚盾,以創新實驗著稱,紙的聲音、流水聲、石頭撞擊、古老英文打字機的打字聲、拍照聲、手機聲等等都可能成為創作的素材。更結合影像,構築出獨特的音樂劇場演出。一月份的「譚盾的多媒體視聽盛宴」音樂會,正是見識這位創意前衛的作曲家本領的好機會!
-
即將上場 Preview 奇想妙思不斷 國樂也瘋狂
八把革胡上陣 「發現」錢南章的鮮點子
才由台北愛樂基金會轟轟烈烈地慶祝六十歲的生日,緊接著又即將和北市國共同掀起話題。除了演出以四個中國排鼓為主的打擊樂曲《擊股》、由林惠珍多次演唱的《四首原住民藝術歌曲》改編國樂版本,以及閩南歌謠組曲與合唱集錦之外,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為八把革胡及國樂團所作的協奏曲《八家將》了。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縣歌仔戲大觀, 看好戲過好年
從小年夜到初六 七台戲大車拼
過去,歌仔戲在內台蓬勃發展時期,曾有九百多團在市場競爭的盛況,劇團整年戲路繁忙,作完尾牙之後,團員才能卸下戲服回家過年,封箱卸館是全年最後一齣戲,就叫「卸館戲」,也稱作「謝館戲」,感謝祖師爺的庇佑,祈求來年生意興隆,而每年演出壓軸封箱戲的,就是最旺的那個團。今年,高雄縣文化局在縣長楊秋興的推動下,於農曆年間舉辦「牛年忘返戲迎春.高雄縣歌仔戲大觀」,從小年夜到初六天天上演好戲,同時趁著北部返鄉的民眾,帶著阿公阿嬤、闔家大小一起來看戲,將看歌仔戲塑造成另一種年節團圓的氣氛。
-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春日舞宴
炫舞「點子鞋」 足尖下的現代活力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點子鞋」系列,已經成為每年春日舞迷期盼的創新芭蕾饗宴!今年由王國權、張慈妤、葉名樺、張雅婷、高辛毓與簡良哲六位編舞者,以各具特色的風貌,展現芭蕾的創新肢體與現代精神。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旅美舞蹈家 奧運開幕式上揮毫驚艷
沈偉 融合東西的舞墨人
去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中,〈畫卷〉一段舞者以現代舞肢體揮舞沾墨長袖,在雪白地板上留下揮舞的墨跡,創意表現令人驚艷,而這正是中國旅美舞蹈家沈偉的創意,源於他二○○四年的舞作《連接轉換》。沈偉可說是中國在美發展最受矚目的舞蹈家,他創立了「沈偉舞蹈藝術」舞團,且是美國甘迺迪中心的駐院舞團,並曾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與前輩編舞家模斯.康寧漢、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等並駕齊驅。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挪威鋼琴家
安斯涅 來自北歐的音樂與琴鍵之外
以穩健腳步行走樂壇的挪威鋼琴家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於去年十一月初應兩廳院之邀,訪台舉行獨奏會,演出舒伯特《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958》、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月光》,以及穆梭斯基的名作《展覽會之畫》等曲。趁此機會,本刊特邀鋼琴家顏華容,專訪這位不到四十歲的「青年才俊」,一談他對音樂的看法。
-
演出評論 Review
好一張以汗水與身體寫就的戰帖!
這是魯迅嗎?!魯迅的文字能讓這群表演者在劇場裡這樣堅定地宣示自己「視死如歸」嗎?曾幾何時,我們能在劇場機制運作下,讓台上的表演者毫無疑惑地執行導演概念?
-
演出評論 Review
「小」只是小,還是可以更大?
僅管作品還須要更細膩的琢磨, 《小》卻是林文中舞團 一個腳踩著地板、不浮誇的開始。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化外之境,唯心而已
整個作品所建立「化外之境」的氛圍讓人想起小孩遊戲,照著鏡子、面對水面或看著光線下的影子,小心翼翼看著這些「影像」如何跟著你動,受你操控,動靜虛實來自你對自己、載體空間(鏡、水、空氣)和反射物件的知覺。這是一種觀照、想像和純真本質的回歸。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在宇宙穹蒼之間舞動身體詩
在鵝黃色的光芒中,舞者幻化為草葉與花朵,順著大自然的韻律,與世無爭地逕自展顏。末了,蓮葉緩緩降下,回到舞台平面,藉此,天兒牛大引領觀者再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燈光逐漸微弱,枝葉間悄悄開出一朵朵荷花,而花,正是日本幽玄之美的最高境界。
-
焦點專題 Focus
一條演化的不歸路
我不認為去年的表演界特別「跨界」、「混種」,只是「蛻變」腳步加快、加大。它承襲現代劇場界一貫的前進腳步和方向,只是「截彎取直」的革命舉措較多,引人注意而已。蛻變加快的原因,我認為有三:特定團體的推動、技術的進步、劇場的整體潮流。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戲曲音樂發展的新景觀
以傳統戲曲而言,唱腔與伴奏音樂在演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製作一齣新戲,編腔者與音樂作曲者對於該劇種之音樂體製要有深入的研究還有要重視唱腔「聲情」與「詞情」的配搭、「聲情詮釋」與「伴奏音樂」的配搭,進而才能在這基礎之上,新創發現代化的唱腔與樂團伴奏音樂。
-
回想與回響 Echo
龜山島的意象
《凍水牡丹》如此巧妙地將母親形象、歌仔戲、時空情境,透過舞者、歌者、戲中戲,與廖瓊枝本人疊合。其交織手法不循直線鋪陳,而是穿梭進退,偶有大片渲染,偶有停頓。這片拉開的大幕底,於是就有了戲劇人生的人影穿梭,也有音樂渲開的色彩空間,更有舞蹈抽象隱喻的感性魅力。
-
其他分類
「附屬」或「駐館」?
劇院是在演出與觀看中進步成長,藝術是在教育與推廣中累積發展。每個表演藝術中心因為分屬國家或民間、中央或地方,以及本身條件與軟硬體設備的差異,所扮演的角色與定位雖不盡相同,但所承擔的功能與任務應是或多或少類似的。未來興建完成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不管是以「附屬」或「駐館」形式與演藝團隊合作,都應維持劇院本身、藝術團隊與觀眾三方的平衡與良好互動。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有創意的心靈好禮
有人常說,父母能給兒女一生最好的禮物,其實並非物質或金錢,而是教育。因為金錢或有用盡的一天,但教育的影響卻能讓孩子終生受用無窮。同樣,我們送給別人的禮物,除了可能是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有沒有什麼禮物,是超越物質金錢,能夠幫助人們豐富精神生活、提升內在?讓這份禮物在收禮者的生活當中或心靈內處持續發酵、回響? 在不景氣的年代,人們對未來惶惶不安,生活中無形累聚諸多壓力,而藝術的創作與欣賞正是面對壓力時,最好的情緒出口與正面能量的轉換。藝術就如同心靈的加油站,欣賞一場好的表演藝術,不僅能陶冶心性,有時更有助於撫慰心靈、提昇好心情。 這也是兩廳院發行「藝術e禮券」的出發點之一,期望透過藝術禮券,提供國人不一樣的送禮選項,那就是把欣賞表演藝術的機會當作禮物來送給人,一份不一樣的精神好禮。而收禮者可以使用禮券去自由選擇想要欣賞的表演節目,無論是戲劇、舞蹈、音樂或演唱會;可以是高藝術性,也可以是通俗大眾的節目。相信當人們透過使用「藝術e禮券」而走進表演殿堂,聆賞一場文化及心靈上的饗宴,送禮者的美好心意也已經深刻傳達至收禮者了。 「藝術e禮券」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張專為表演藝術消費設計的禮券。當今台灣表演藝術消費市場仍不如歐美日等國成熟,欣賞人口仍偏少數,除非是極具商業賣點或是擁有藝人明星、國際大師號召力的表演節目,否則在票房推廣上向來非常辛苦。尤其面對目前全球性經濟衰退,國內消費景氣嚴重緊縮,首先遭到衝擊便是休閒娛樂的消費市場,對表演藝術市場更是雪上加霜。要如何在這種不利的大環境下,把觀眾帶進劇院欣賞表演,對國內所有表演藝術團體而言是一項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或許「藝術e禮券」的發行,並非解決上述問題的萬靈丹,但兩廳院希望藉此多方推動藝文消費,不僅一方面增加欣賞表演藝術的人口,尤其是許多可能從來不看表演的族群,透過使用藝術禮券,吸引他們進入表演廳,擴大藝文消費市場。另方面,由於藝術禮券的使用規則是,只要透過兩廳院售票系統銷售票券的節目,無論是在兩廳院或是在全台各地表演館場演出之節目,皆可使用藝術禮券來購票,所以也等於直接挹注國內各藝術表演團體的票房。因為唯有更多人欣賞表演藝術,才能累積足夠的資源,以支持更多元的表演藝術發展。 期待「藝術e禮券」能獲得國人的回響與支持,讓欣賞表演藝術成為更多人日常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崛起
六○年代前衛運動 羅伯.威爾森的起點
羅伯.威爾森生逢其時,如果沒有戰後紐約前衛運動,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劇場大師。六○年代的時代精神不但孕育、鼓勵了他的創作美學,也提供了大量的合作人脈。畢竟羅伯.威爾森做的是劇場,劇場是門合作的藝術,是社會的縮影。紐約下城緊密的人際關係,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意激盪與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