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符宏征、林桂如、張藝生 共築無巢氏的心靈避難所
三個異鄉人 探尋《離心的居所》
住在台北的三個異鄉人馬華籍劇場導演符宏征、旅美作曲家林桂如與出身香港的演員張藝生,為現代「無巢氏」量身打造《離心的居所》,探索無巢族類精神上的「第二個家」。將以音樂肢體劇場的形式,結合演奏家、劇場演員和聲音物件,串連整場演出。
-
戲曲 《擊鼓罵曹》京崑串陰陽 《白蛇傳》唱腔李派獨門
李寶春精選壓箱寶 新老戲「希罕」上場
李寶春從壓箱戲碼中精挑細選,推出李派家傳老戲,號稱獨一無二。其中有台灣三十年沒上演過的《逍遙津.劫魏營》、由李寶春一人單挑的京劇〈陽罵曹〉和崑腔〈陰罵曹〉、還有李門獨創由老生唱許仙的《白蛇傳》,將讓戲迷大開眼界。
-
音樂 曲目創新優遊古今 當今銅管樂團第一把交椅
德國銅管樂團 吹響創意的號角
大膽創新的手法與合作無間的演出,使德國銅管樂團從一九七四年創團至今,已成為銅管室內樂團的代表團體,並在現代樂壇上佔了重要的地位。除了集結歐陸最優秀的銅管演奏家之外,其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創立者暨長號演奏家安立奎.柯里斯普對演出曲目的創作及改編。
-
音樂
齊奏如獨奏 草原傳奇台灣行
作曲家許博允指出,絃樂器的演奏最基本也最困難的便是音準的控制,而當他聽到蒙古國家馬頭琴大樂團的演出時,著實為了團員們整齊劃一的音準所震懾。他們的齊奏就有如一個人演奏般的一致,可見團員們的演奏功力。
-
音樂 跨界嚐「新」 NSO端出南美饗宴
克拉茲兄弟們 為古典音樂換調味料!
繼二○○五年兩廳院爵士音樂派對後,克拉茲兄弟今年將與NSO合作,將膾炙人口的經典古典音樂旋律,改編成熱力四射的古巴Salsa,並且加上管絃樂團的演奏。且看NSO如何與克拉茲兄弟合作,以俏皮活潑的方式,重新詮釋聽眾們耳熟能詳的曲目。
-
音樂 中國青島的驕傲 東方的帕格尼尼
呂思清與NCO 同台挑戰《梁祝》
在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歷練後,呂思清在劇情依據的背景中,為《梁祝》下了新解,並成為國內外媒體推舉為詮釋此曲的最佳人選之一。這次呂思清要與國家國樂團(NCO)合作《梁祝》,將考驗著雙方對東、西方音樂不同面貌的體認與詮釋。
-
藝號人物 People
抗爭形式不同,反動永遠存在
非裔美國編舞家、藝術家、同性戀,一個誠實面對自己,不畏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真實面目的實踐家,以畢生精力投注於表演藝術;舞蹈、創作、演出,都是他打破國界在世界遊走的語言,傳達情感與幽默和挑戰不平的工具,是充滿不可預測性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養分。他是比爾.提.瓊斯,美國現代舞史上一個代表勇氣的名字,九月他將率團訪台演出舞作《盲目約會》,在這個訪問中,瓊斯將為我們道來他的成長、創作發展與生命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強悍的孤獨
碧娜.鮑許不避諱用她的舞蹈來詮釋各種殘酷與暴力,權力位置的壓迫和宰制,彼此的折磨與消耗,大抵上反映了她的一種悲觀,然而在面對瓦解和崩毀時,唯一不存在鮑許的舞中的是逃避,永遠只有凝視和對抗。她的作品中大量的重複動作,不只是印象的強化,它是一種意志,與看不見的、不可違抗的法則搏鬥的彈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的「舞蹈劇場」為何觸動人心?
他們「來真的」 於是我們流淚
碧娜.鮑許之所以撼動觀眾的心,不在於她的「舞蹈劇場」,而是作品中呈現出近乎自然主義的表現形式,表演者在舞台上都「來真的」,舞者或其本身的經驗都曾即興入舞,所以當觀眾看到男舞者撫摸全裸女舞者,表演者閉著雙眼在舞台上跌撞桌椅時,會留下滿臉淚痕與觸了電般的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舞蹈的勇氣之母 縱橫舞台與愛情
菸槍、夜貓子、創作狂、酷媽媽 碧娜這個人!
她的外表數十年如一:深色馬尾長髮、瘦削蒼白的臉龐、一身黑衫褲,菸不離手,超級夜貓子與創作狂這就是碧娜.鮑許,新舞蹈的勇氣之母,用不變的堅持探討著人類存在的核心問題,總是讓觀眾震撼甚至不悅,總是不斷地指出人們的弱點,並持續地要求人們改變老套的生活方式,拋棄冷酷無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粗糙或滑溜 水池或熔岩 遍地康乃馨或巨形仙人掌…
碧娜的舞台 挑戰奇想界限
碧娜.鮑許讓觀眾驚悚的方式,不只是題材與舞者,通常第一眼入目的舞台景觀,就足以讓人嘴巴合不攏來整面舞台的水、超巨大的溜滑梯、遍地栩栩如生的康乃馨這都是碧娜的舞台奇想,在前後任舞台設計師羅夫.玻濟克與彼得.帕布斯特協力下成真。九月訪台演出的《熱情馬祖卡》,將搬出一整面的火山熔岩地形,女舞者在山丘上搔首弄姿地作起日光浴,許多舞者出場時跨行顛簸、危險的路徑,越過火山熔岩,並降落在原本的舞台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德國.體驗碧娜新舞 強調純舞蹈 為柏林帶來「韓流」
《粗糙的切割》 顛覆韓國泡菜
二○○七年一月,柏林人熱情地在冷冽風中迎接碧娜.鮑許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到來,睽違柏林九年的碧娜帶來二○○五年為韓國首爾而作的《粗糙的切割》,韓國音樂與泡菜登上舞台,近來舞台風格減弱戲劇效果的碧娜,在此作中更是用了大量的純粹肢體動作,但碧娜關注的兩性話題與獨特幽默感,仍然讓觀眾擊節讚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德國.體驗碧娜新舞 碧娜.鮑許二○○七年最新作品
浮光印度 流瀉溫和舒緩
今年五月十八日在烏帕塔首演的碧娜.鮑許新作,依然沒有名字,以印度為主題。但整晚看下來並不覺得與印度文化特別緊密相連,只有幾幕較為明顯。和過去作品強調的兩性衝突與暴力挑釁相較,新作顯得極為溫和舒緩,這也許是碧娜.鮑許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 1980s-1990s碧娜式身體 權力與論述的角力戰場
早在八○年代,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就已經在台灣悄悄地展開了創作的影響力。隨著當時解嚴、社會運動的興起,編舞家們以舞作反映對社會議題的思考,而舞蹈劇場的形式正適合進行這樣的呈現,林懷民、陶馥蘭、蕭渥廷等編舞家,即以這樣的「碧娜式身體」,進行各種論述、權力的辯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
揭露底層、吶喊自己的台灣舞蹈劇場精神
碧娜.鮑許的創作影響,在年輕一代的編舞家身上仍持續延燒,或像伍國柱、賴翠霜直接負笈鮑許母校福克旺舞蹈學院吸取舞蹈劇場源頭養分,或如布拉瑞揚以舞蹈劇場的精神,呈現對社會的強烈批判;另外如吳碧容、姚淑芬、何曉玫等都在舞作中各自發揮。對動作情感真實性的要求、人性的關懷與批判意識、舞台空間的使用、蒙太奇式的拼貼結構等舞蹈劇場面向,已成為台灣編舞家可以自由運用的元素。
-
戲劇
殘缺的肉眼.折扣的心靈
可惜的是,在台北的演出,且不論因巡迴而減少的場景,上述極美而撩亂的視覺眼見帶來的卻是表面、制式且空洞的表演,缺乏最重要的心靈感動。台灣觀眾付出了一流的高票價,欣賞到的卻是打折的演出。
-
舞蹈
擬古舞劇如何再創新局?
在剝去特定的角色、佈景與隱約的情節框架後,漢唐樂府的舞台演出,於樂曲風格與舞蹈設計的核心內容上,其實並無太大差異。新加入的肢體語彙,如《洛神賦》的六龍拳舞、《韓熙載夜宴圖》的僧人棒舞,往往與原先的梨園身段在肢體調性與表演的完成度上有明顯的差距。這或許是漢唐樂府在征服國際舞台後,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必須思考的課題。
-
舞蹈
格子與爬出格子
我在這兩個不相干的節目中,看到了共通點,就是那一眼可以辨識的「單純」。是種在國內這個環境幾乎「不怕笑」的率真與堅持,且對人生的理想性。不是「白癡」,而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水滸》兩好漢 回歸傳統搞叛逆
對談時間:八月十五日 對談地點:NEWS98電台錄音室 對談主持:廖俊逞 記錄整理:廖俊逞、張孟穎 八月二日,當代傳奇新作《水滸一○八》記者會上,導演吳興國、編劇張大春兩人特別挑選「水滸味」濃厚的茶酒館,以「水滸英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方式宣告兩人的合作;好酒下肚,兩人即興唱了一段《二進宮》,吳興國唱老生、張大春扮花臉,秀出張大春不為人知的好京嗓。 張大春從小看戲,長大後接受嚴謹的中文系教育,吳興國則是劇校坐科,師承台灣京劇四大老生周正榮。這兩個傳統背景深厚的創作者,在以外人看似離經叛道的革命姿態,闖出自己的新江湖後,卻又不約而同地回到傳統的路上,在古典裡挖掘創新,在前衛裡發揚傳統。趁著《水滸一○八》的合作,我們請他們聊聊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傳統叛逆,以及他們的革命水滸。 問:兩位是怎麼認識的?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我認識他很久了,搞不好他也認識我很久了。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裡面做事,很早以前他寫過電影劇本,我也讀了很多他寫的小說,最厲害的是《城邦暴力團》,五十萬字。最主要還是透過電台,我以前上飛碟宣傳時聽他在廣播說書,一聽就上癮了。他對傳統經典相當熟悉,用文學或古典小說的方式來說武俠,尤其面對這種大型小說思緒要很清楚,要把那種味道說出來,非常不容易。 後來慢慢了解,他非常懂京劇、也唱京劇,而且大春因為家庭的關係,從小就看京劇,他會把真實表演的感覺和文學作品結合,那是我在大學時候上過俞大綱老師之後,第二次這樣子接觸古典文學小說。所以,感覺這次請大春來寫《水滸傳》會非常過癮,我們一起改劇本時就會哼哼唱唱,當然我知道他忙得不得了,我們聊過才知道,在電台說書好像是他的副業,他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包括為下一代做一套古典文學的教材,這是一個很長遠的路,你看不到盡頭。 張大春(以下簡稱張):我大概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看京劇,興國在學校演出時我就看過他的戲了。這很特別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站在世界之高 打造藝術的遼闊
八月上旬出刊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製作了「全球教育」專題,其中探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所將面臨的一項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資源重整的趨勢,使得培育人才的大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未來,大學教育將面臨國際化的競爭和挑戰,學生擁有的是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自主權,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資訊交換模式所帶來的便利性,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者所需思索的重大課題。 然而,高等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下,面對的卻是尋求具有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發展模式,兼具多元與在地文化的延續、發展與鏈結的兩難。今年,適逢台北藝術大學創校二十五週年,在回顧與前瞻的時刻,我們專訪現任校長朱宗慶,請他談談打造北藝大為國際專業藝術學府的願景,以及在國際交流上,如何建立合作的網絡平台,共創一個資源分享及良性競爭的生態,以及他對高等藝術教育全球化議題的思索和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