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兩廳院達人
歌劇魅影 一堂震撼教育
去年秋天《歌劇魅影》啟售,六十三場次九萬多張票迅速銷售一空,許多民眾因為《歌劇魅影》第一次走進兩廳院,生命中留下美好的藝術回憶,是我們所獲得最珍貴的禮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撞擊心靈深處的磅礡史詩—劉鳳學
一九九二年,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根據德國現代作曲家卡爾.沃夫的清唱劇《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編創同名舞作,將樂曲中的野性美與澎湃氣魄,轉化為群舞、雙人舞、七人舞等形式,氣勢磅礡恢弘,呈現節奏魅力與生命躍動,結合杜黑指揮的樂團及合唱團現場演出,被視為當年台灣藝文界「不可能的任務」。 再現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 《布蘭詩歌》以震撼人心的節奏與合聲吟唱為世人所熟知,歌詞係由十三、四世紀時,一些未具名的修士或吟唱詩人所寫的情詩,謳歌世俗生活、宗教意識及對時代的批判,充滿對青春與慾望的渴求。「我個人喜歡強烈的作品,《布蘭詩歌》給我極大的震撼,歌詞完全是人性的展現,刺激無限創作靈感。」劉鳳學密切配合歌詞與樂曲,將《布蘭詩歌》的舞蹈結構分為〈序〉、〈初春〉、〈酒店〉、〈愛情〉四段,表現一群青年修士們,為了幫世人建立精神殿堂,打破戒規漫遊游世俗,最後再度回歸修持原點的心路歷程。 今年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以此經典舞碼《布蘭詩歌》作為開幕舞作,劉鳳學謙稱:「自己早已退居二線,每次躲在後面看排練,只覺得壓力大,說『經典』兩個字太沉重」。為了再度挑戰這項「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傳達視覺、聽覺與心靈的震撼效果,新古典舞團邀請當年製作人邱瑗再度回鍋;音樂方面則聘請音樂界才子金希文,指揮音契管絃樂團、國立實驗合唱團現場演出。 中南部觀眾也能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當年首演《布蘭詩歌》的舞者如張中煖等人,如今多是舞蹈界的中流砥柱;碩果僅存的林惟華,肩負起這次《布蘭詩歌》舞蹈排練大任,她表示這齣舞作格局大,跳起來的賣力程度算是「數一數二的操」,笑說:「我們年輕時,跳到第十支舞一定吐,現在的年輕舞者跳到第五段,就累到吐了,大家都很緊張,從春節就開始訓練體能,到時候一定有完美的演出。」 過去礙於經費及場地限制,《布蘭詩歌》在中南部的巡迴演出僅以CD播放音樂,此次重演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精華再現專案計畫」經費補助,在台中、員林、台南、高雄的演出,將由陳樹熙率領的高雄市交響樂團、中山大學合唱團同台現場演出,讓全台民眾都可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探照燈
卡爾.沃夫與《布蘭詩歌》
一九三六年完成的清唱劇《布蘭詩歌》,是沃夫最得意的作品,他曾對出版商聲明,在這部作品之前的樂譜都可以銷毀,因為他認為《布蘭詩歌》才是他真正的「作品第一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快樂的海潮呼吸——
姬爾美可:希望Rain可以傳遞給觀眾輕快、愉悅的感覺
現年四十六歲的比利時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早在一九八二年因Fase: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Steve Reich所呈現的極限派抽象舞蹈風格,掀起軒然大波,一舉成名,次年成立羅莎舞團 (Compagnie Rosas),隨即推出Rosas danse Rosas,更奠定了在歐洲舞壇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九九五年起她的舞蹈事業邁入了新里程,不但協同布魯塞爾皇家歌劇院(Brussels' Royal Opera De Munt/La Monnaie)創辦「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廣收世界各地學生,也開始嘗試結合舞蹈與歌劇,結合舞蹈與文本,以及與演員合作等等。此外,她也與電影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Thierry de May合作,製作了許多舞蹈錄像,更進一步促使她的名聲遠播四界。迄今,姬爾美可的舞作,已到過歐美、南美、紐澳、日本、香港各地。今年六月十五至十七日,羅莎舞團將首度蒞臨國家劇院,帶來二○○一年備受喝采的純舞蹈作品Rain。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中的無限可能—極限音樂大師賴克與姬爾美可的Rain
在Rain這個極簡主義的舞作中,結構取代故事、動力取代劇情。看似抽象的肢體動作與堆疊的編舞結構,似乎蘊含著年輕的甜美、哀愁、孤單與喜樂。舞蹈有時順應音樂發展,有時卻背道而馳,舞蹈與音樂的時空架構相互衝擊,激盪出一波波的漣漪。姬爾美可將舞蹈的人體、動作、音樂、與空間中的眾多元素交織纏繞,塑造出一個精雕細琢的舞蹈迷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蒂芬‧賴克與《給十八位音樂家的音樂》
史蒂芬‧賴克於一九七四年到七六年間完成這首《給十八位音樂家的音樂》Music for 18 musicians,這首是賴克多年浸淫甘美朗音樂與非洲音樂後的成果,充滿華麗色彩的大編制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討生命的變化多端——
瑪麗.書娜:創作的出現,就是另一種重組的結果
瑪麗.書娜(Marie Chouinard)是加拿大法語區現今最活躍的編舞家。一九七八年,她以第一支獨舞作品《結晶體》Crystallization成功打響知名度,後來一直以獨舞形式演出,代表作有《時間、空間及其他》Space, Time and Beyond, or S.T.A.B.等等。十二年過後,她才於一九九○年創立自己的舞團,並改以群舞為主的形式和觀眾見面。 瑪麗.書娜的生活經驗相當豐富,居住過紐約、柏林、峇里島甚至尼泊爾等地。她對生命的好奇心以及身體的各種可能性,驅使她創作超過五十齣作品的原動力。 或許有些讀者還記得,瑪麗.書娜曾於一九九四年帶領舞團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春之祭》(1993)與《牧神的午後》(1994)。兩支作品雖然很湊巧地都是二十世紀初天才舞蹈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原作,但瑪麗.書娜的重新詮釋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引起台灣舞蹈愛好者的熱烈反應。當時除了有舞評,作家陳義芝在看了演出後,還有感而發地寫了一首詩投稿本刊;我當年也以本刊編輯的身分,訪問了瑪麗.書娜(參見「延伸閱讀」)。事隔多年,如今又有機會與她交談,實屬緣分。以下就是瑪麗.書娜與舞者剛從巴黎演完這支《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2005)後,透過舞團聯絡人Lyne Cote所安排的台北蒙特婁越洋電話專訪內容摘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殘碎、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
書娜藉拐杖粉碎古典芭蕾對稱、優雅、和諧的完美形象,掠奪芭蕾處女般的純真。然而,另一方面卻刻意地用性感十足、裸露的健美肉體堆砌起身體的殘碎,展露無限誘人的情色。不見殘障的痛苦,不見生命的殘酷、殘忍,只見美化了的肢體切割,美化了的肉體脆弱。顯然,書娜企圖在完美中尋找不完美,在不完美中尋找完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
《郭德堡變奏曲》原本是寫給擁有上下兩個鍵盤的大鍵琴,如果以現代鋼琴演奏,時時遇到雙手必須上下穿疊,一不小心,兩手手指必會卡死在鍵盤上,不得動彈。瑪麗‧書娜顯然對於這種彈奏的困難,感同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古典柔約到張揚頡頏—林懷民
重新回頭看《白》,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不只是一種白,三種況味,《白》在九年前即暗藏著許多後來雲門作品的預示,例如《竹夢》裡的綠,《狂草》的光影與卷軸,在作品裡拼出其他作品的DNA,最後發現綿延不斷的是舞者身上長出的力量,因為他們,《白》有了各種心境與層次。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油滑」中,看見人體之美─劉紹爐
有「舞蹈界愚公」之稱的劉紹爐,正如這個綽號所點出的,以愚公般堅持投入的精神耕耘他的舞蹈創作之路,而「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作品正是與他畫上等號的金字招牌。今年該系列首部曲《奧林匹克》重新搬上舞台全台巡演,也讓年輕世代有機會一睹這支巡演過大半個地球、劉紹爐將體育轉化為舞蹈藝術的得意之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交界」,拼貼漂浮心靈—姚淑芬+陳俊明
熱愛冒險、探索未知,作品中大膽利用多媒體、空間裝置的編舞家姚淑芬,與喜歡運用舞蹈肢體、聲響等劇場表現媒材,實驗跨媒介創作的視覺藝術家陳俊明,在舞蹈空間舞團的邀請下,合作出跨界製作《明日世界之天堂海》,將以紅樓劇場為舞台,以「海洋」為肢體發展意象,呈現物質文明中,心靈的漂浮、迷惑與失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喧囂島嶼中的「看」與「被看」—何曉玫
在四十歲與台北越界舞團結緣、現在更接下團長職務的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新作《默島樂園》以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入舞:場地上舖滿厚沙營造島嶼氛圍;一堵牆面是工地鷹架防護棚布,影射永遠施工中的台灣;更從民俗藝閣得到靈感,讓三位舞者打扮成布袋戲人偶綁在三根鐵架上跳舞;還有演員徐堰鈴、許傑輝的演出,呈現編舞家眼中喧囂的台灣。
-
特別企畫 Feature
詩意幽默的身體冒險─林原上
從傳統京劇、現代劇場到舞蹈,足跡踏過半個地球的林原上,最後落腳法國成立舞團,在現代舞的世界中,找到讓身體恣意想像的舞台。長年遊走於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前衛,林原上說:「我不斷地學,也不停地『丟』,像脫衣服一樣,回歸最自然純粹的藝術狀態。」今年他帶回兩支舞作:舊作《今夜您帶我去哪兒?》展現在夢境裡的盡情冒險,新作雙人舞《隻手之聲》則取禪宗公案、呈現看似平靜卻流變不斷的生命情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暖一冷,舞說人生—楊桂娟vs. David Grenke
感性細膩的楊桂娟,悶騷內斂的David Grenke,兩位個性迥異的編舞家,跨越大半個地球再度合作同檔演出,各自的新作《北極光》與American Pop皆結合舞蹈、戲劇、音樂、十六厘米電影與繪畫,跨界拼貼出對生命的光明及陰暗感觸。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個世代的生命況味—羅曼菲、布拉瑞揚、鄭宗龍
雲門舞集2團從二○○一年推出「春鬥」系列,每年都邀請年輕編舞家合作,展現新生代的創作活力。今年的「春鬥」,除了有甫辭世的藝術總監羅曼菲病中編作的《尋夢》,還有駐團編舞家布拉瑞揚重新詮釋死亡的《將盡》,以及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的《莊嚴的笑話》,呈現三個不同世代的生命況味。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他們的名字叫美麗 胡德夫vs.布拉瑞揚
第一次聽胡德夫的歌聲,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的九二一週年紀念音樂會裡,歌聲渾厚蒼茫,像一雙溫暖的大手,療傷止痛。如今近坐在眼前,目光炯炯,像一座山。 胡德夫和布拉瑞揚都有山的基因在血液裡,用山的不變來對應世間的常變,兩人都曾經歷過進入新社會的創痛,繞了一圈找到自己,也找到自己身後的山。胡德夫從七○年代所帶來的山的歌聲,影響了後來十年的民歌運動;布拉瑞揚在二十二歲時發表的《無顏》,簡單重複的肢體語彙,控訴力強烈;一生投入原住民人權運動的胡德夫說:「假如我早個十年碰到布拉瑞揚,我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路程,早點從社會的心律不整中逃脫出來,因為只要歌和舞一起走,一定會有力量的。」 在雲門舞集下一季的演出裡,胡德夫的歌與布拉的舞將要走在一起,這一次, 他們的名字叫美麗。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筆調滄涼幽默 作品自成宇宙
山謬.貝克特 揭露人世的真實荒謬
全球劇場界,都在透過演出跟研討會盛大歡慶他的百年冥誕。 他是寫詩、寫小說,寫舞台劇、廣播劇跟電影劇本的貝克特。 他所揮灑出的世界,自外於現實,自成宇宙,自成邏輯。 筆下人物對話所透露出的身分和彼此關係,彷彿是人世的縮影。 這位一九六九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透過蒼涼但又不失幽默的筆調, 開創出「荒謬劇場」的形式與內容,讓世界劇壇跟文學界獲得許多啟發。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十九個導演,十九種觀看貝克特的方式
Beckett on Film是一套完整收錄了貝克特一生十九部作品的DVD。這是都柏林的「門劇團」在一九九七年所策劃的一個向貝克特致敬的影像拍攝計畫,找來十九位世界知名電影導演、劇場導演與藝術家各執導一部貝克特的作品。我們一生很難在劇場中完整看到貝克特的作品,透過這套DVD,我們可以一口氣看完貝克特的全部劇作,與一部這些導演談貝克特作品的紀錄片。
-
音樂先修班The Beginners’ Class 除了長笛美女,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
關於長笛的天才十問
長笛好像都是金屬做的,為什麼歸類為木管樂器? 白金長笛一定比黃金長笛厲害嗎? 一定要美女才能吹長笛?還是吹長笛會變美? 國內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學長笛? 由新象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將從四月中旬展開,想更認識長笛,PAR「音樂先修班」本期推出「長笛天才十問」,邀請吹長笛和拿指揮棒一樣得心應手的音樂學者郭聯昌;維也納留學期間,曾經選修長笛的作曲家林芳宜,帶領讀者跨入長笛的第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