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
單純,其實無比繁複
雲門舞集從《春之祭禮》到《行草》的多媒體經驗,單從一個幻燈技術更新的過程,約略地看到這十七年來舞台技術部門在器材及經驗上的累進。
-
專題
誰來與電腦共舞?
「與電腦共舞」這場演出不只是人在跳舞,更有無尾熊與骷髏與機器人等虛擬的舞者,與真實舞者與輪番上陣。異於傳統表演模式、時間於空間的交錯運用,另類的創作型態挑戰觀衆的觀舞經驗。
-
戲曲
不慍不火,堅持原味
舊時戲曲表演務求不慍不火,以「爐火純青」為理想境界,但是現在中國的戲曲表演可能受樣板戲的影響,卻普遍地在灑狗血,不止演員灑狗血。此次蘇崑的六場演出,即使在情緒比較高昂的《荊釵記.男祭》、〈哭魁〉、《琵琶記.饑荒、吃飯》等戲中也沒有過火的表現,仍保持崑曲優雅的表演傳統,相當難得。
-
舞蹈
拜讀林懷民的自敘帖
跳脫舞以載道的枷鎖,林懷民嚴謹地在空間中佈局書寫,編舞手法當然老道,卻徒留一副副的骨架與抽象的身體線條在其中流動。沒有感情的身體,缺少熱情的筆墨,失卻靈魂的告白,藝術家是否應該放手一搏,喝一盅酒,如顚張醉素般的恣意揮灑,酣暢淋漓,大剌剌、活脫脫寫就一篇自然天成的自敘帖?
-
舞蹈
舞活空間的肉身行草
從書法領略舞蹈,林懷民對身體與空間的虛/實關係之探究,在上半場結尾的男性群舞一幕裡達到高潮。黑底金字的碑文透過投影在舞台上漫天蓋下,佈滿背幕、側翼、地板、以及舞者們赤裸的身體。融入這鋪天蓋地的文字迷陣裡,舞者的軀體彷彿幽靈般,透明而虛無。而擁有實體的反而是那佔滿舞台的黑暗空間。
-
舞蹈
擁抱一場縱情虛華的盛宴
或許所謂的「藝術風格」,就是創作者有意或無意間,秤度輕重後的取捨結果。在《生命之舞》中,貝嘉刻意地略過老朽、污穢、傷感、孤獨等也存在於生命中的負面現象,而極盡所能地強調愛、青春與希望等美好來詠讚生命,與其說是藝術家樂觀主義使然,藉此鼓舞勵志,卻也透露著「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
舞蹈
有趣的主題、大膽的嘗試
舞蹈空間這次演出是個集體創作,從「頹廢」題旨的選定到編舞表現,都是楊銘隆與八位舞者的群體構思,許多段落的舞蹈成分並不是那麼重,多半以風格化的肢體動作、舞者的互動,以帶出該段落的主題。談「頹廢」很難面面俱到,這次全作的遺憾,恐怕是觀點在節目單中較為明顯,在作品中,則時有令人迷失的感覺。
-
音樂
熨貼暢快的誠摯樂音
奇立安聰明地選擇以「在觸鍵的第一刻離開鍵盤」而非向下如鳥喙「啄食」一般的跳音彈法,使得德布西三重奏的第二樂章與孟德爾頌三重奏的第三樂章兩首詼諧曲充滿透明輕巧的逸趣,同時又不失點狀節奏的功能性。
-
音樂
恍惚迷亂的奏鳴曲之夜
第四樂章開始,蕭士塔可維奇的經典風格才開始為那沉重找到了出口,灰色的幽默,詼諧中帶點無奈的嘲諷,單單拉奏出作曲家安排的幾個單音就足以使音樂帶有嘲諷的氣味。可惜麥斯基用了更誇張的滑音,可能是他對過去處在前蘇聯時期的親身體驗,而有感而發,使他更加刻意表現出嘲諷的味道。
-
音樂
參孫的頭髮
從低音到高音區,跌宕衝擊。那種絶望的吶喊,激烈真摯,沒有一點躲閃。只有瑪頓這樣的重戲劇女高音有這麼寬廣的幅度,在每一個聲區,把每一種情緒和盤托出。任何雕琢,都趕不上這樣充溢著大廳的沈痛淋漓。
-
戲劇
看不見歷史的烏托邦
劇作者的用意,也可能正是要描述當代社會中歷史論述的困乏或空洞,但即使是如此,缺少了歷史的縱深,全劇也就少了一些提供沉思的空間。因此,當Virus最後坐在A字梯上,因為公司的瓦解而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其實是荒謬多於悲傷,無奈多於感動。
-
深度藝談
與鳥共舞的炫技大師
我對鳥類及其他動物都很熱情,觀察鳥及動物不但可以獲得快樂、或發現不同世界自然生物的生命力,也不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無聊。再來是他們美妙的跳躍、快速的動作、運動及自然又毫不費力地歌唱,這對我在演奏上有很多幫助,因為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動作, 有時可以相提並論、相互印證,而獲得啓發。
-
創作新象
掌中英雄,求變出新招!
阿忠走的是通俗化路線,嘻笑怒罵鬧熱滾滾,將布袋戲的草根性及大衆化充分發揮。而羅斌一方面採取傳統式的表演手法,一方面吸收西方表演藝術的長處,讓布袋戲趨向精緻化和劇場化。「阿忠藝合團」的另類崛起,以及「大稻埕偶戲館」的創新製作,可說是値得衆人期待的新品味。
-
劇場思考
說「母親」,何必太沉重?
當代台灣劇場的母女關係往往被塑造成親密仇敵,基調沈重,而且常不小心就流於討論,忘記了以戲劇的手法包裝。討論母女關係的戲,有輕盈的可能嗎?
-
現象視察
發現小劇場,既不驚喜也不意外
在公布這些「不讓人意外」的參與團隊,和這場應該是能撫慰許多不堪與不平的系列演出之後,不論哪一代的劇場創作者所顯露的情緒與焦慮,竟似一陣嬉鬧無趣的雀鳥雜音,不見回聲與蹤跡。有一股急於突破的世代能量,在對某種現實的恐懼與逃避下,遭到環境的綑綁,硬生生地被壓抑了下來。
-
傳統樂舞
原野風光,不過壁上觀
蒙藏委員會每年積極舉辦以歌舞表演為主等蒙藏文化活動,儘管已從早期的單向引進蒙古或大陸内蒙、藏族歌舞團來台演出,轉為邀請蒙藏藝術家來台授課或排舞,進行雙邊交流,然而對中華民族舞蹈勢微的台灣而言,除觀摩之外,對創作的影響與發展意義卻不大。
-
經典解剖室
打倒假想敵
易卜生對衝突的經營有如吹氣球,越吹越大,直到它爆開為止;契訶夫也會吹氣球,但吹到一半或快爆的時候,他就放氣:雖有衝突,但無爆裂。這種反高潮的做法正是契訶夫和易卜生之間最大的區隔。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陳澄三與拱樂社》導覽內台勝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將「拱樂社」劇本整理付梓後半年,以「作為閱讀劇本的導言」為寫作動機的《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終於在千呼萬喚下,圖文並茂地出版了。這本專書的作者、同時亦是該劇本整理計畫主持人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邱坤良,從小酷嗜在戲院流連,所謂「劇團不只是表演團體,也是保存、創造新舊戲劇的有機文化體」,不僅是他長期的研究心得,更是生活的深刻體驗。他以拱樂社的劇本、史料和圖像為基礎,生動地鋪陳此一具代表性内台劇團的發展與變遷,並提出「民間所建構的戲劇傳播網絡是可以傳承、轉變、包容的系統」的重要觀點。除了鏗鏘有力的立論,本書尚附有劇本本事、劇團大事表和當時其他劇團的演出檔期,可供進一步蒐尋研究之用。詳情請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03) 9500624 (編輯部) 英國 倫敦巴比肯中心 Only Connect系列演出 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er)位於倫敦金融特區的西提區(the City),是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奏地,知名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曾駐守於此,而皇家愛樂交響樂團及英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也定期在這裡演奏,自兩千年起,其規劃的"Only Connect"系列演出,更吸引了不少國際焦點。 該系列是由巴比肯中心提供資金與場地,在鼓勵跨領域的實驗精神下,邀請優秀的國際級藝術創作者到此地放手一搏,創造出具有挑戰性的新作品,近兩年像現代電子音樂教父Karlheinz Stockhausen、德國新電影導演Werner Herzog、傳奇爵士樂手 Ornette Coleman等人都曾參與這項活動。今年的菜單更加多樣化,綜觀三月至四月的演出便有流行歌手Marianne Faithful、馬利(Mali)的世界音樂團體Damon Albarn Afel Bocoum,以及關於電玩音樂的"Play:Mouse On Mars and Plaid"音樂會等精采節目上陣。詳情可上網查詢,網址www.barbican.org.uk。<
-
表演視界
俄國鋼琴家費亞多
-
專題
舞蹈與多媒體(上)
當九〇年代台灣舞壇逐漸融入影像的實驗與嘗試的時候,編舞家做了什麼?觀衆應該怎麼來看這些難以界定的新實驗?這些創作經驗又將對未來的舞蹈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在這個分上下兩次刊登的專題中,我們將從這幾年大型的多媒體製作,包括《行草》、「狂想年代舞展」、《非愛情故事》、「與電腦共舞」等, 從經驗、技術、創作者的跨領域對話等層面,深入探尋舞蹈發展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