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現象視察
童叟無欺.老少咸宜
如何在「移步換形」中保有戲曲藝術的神韻,如何在「虛實轉化」間取得舞台風格的統一,可能是各劇團創作兒童戲曲的最大挑戰。唯有立足傳統才能孕育無窮的生機,斧鑿過度或拼貼無方,只會躪轣戲曲的本質,反倒落個形神盡失。
-
新加坡
亞洲製造的跨文化劇場活動
「在活動過程中不存有製作演出節目的目的」是王景生明智的堅持之一,只有如此才能讓參與者更自由地互動。讓受邀者對彼此的藝術、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培養一群未知的種子,才是「飛行雜技計畫」的主要目的。
-
台中
劇場裡也有「春天的吶喊」
台灣小劇場運動,前翻後搞,也過了二十年,能夠發生這等有趣的事,還是頭一遭。一開始,這也不過只是查德和凱梅兩個台灣異鄕人的業餘夢想;而最後,卻因為這樣的業餘和草根的誠懇精神,聚集了衆人熱情和能量。
-
經典解剖室
從變性到變種
《娃娃之家》用了極多通俗劇的元素,但是,這種混血的安排(既寫實又通俗)是有後設的效果。藉由劇尾的安排──浪漫的一對各奔東西、理性的一對死灰復燃──《娃娃之家》似乎在反映世紀交替之際,時代的感性(sensibility)已由浪漫轉趨理性,戲劇的潮流亦由浪漫轉趨寫實。
-
專欄 Columns
尼古拉的選擇
如果劇場也是一種教育,那麼以戲劇形式反映十七世紀的東亞海域爭霸史,以及「開台聖王」家族的海盜傳統,毋寧是「認識台灣」、瞭解生存環境的重要方式,也是探討戲劇題材與展演風格的另一面鏡子。
-
專欄 Columns
穿高跟鞋搞革命
以《交際場》來看鮑許的「舞蹈劇場」,或許就比較能夠具體呈現自六〇年代以後的現代舞,更重要的使命不只是開創出後現代舞蹈的革命美學,而是讓當代劇場的意義,演變成直接針對當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一次反思儀式。
-
即將上場
復興高中戲劇科《小婦人》
復興高中戲劇科將演出由文學名著改編的同名舞台劇《小婦人》。故事描述四位姊妹如何獨立面對生活,並於其中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open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從演出的相關介紹、選薦、評論、系列專題,到專業知識、資訊需求、產品代言,「表演藝術類雜誌」就像個忠貞的情人般,無時無地守候著舞台上的表演藝術,也因它而存在。但在這次的特別企畫當中,「雜誌」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我們從世界各地精選出各類表演藝術相關出版刊物的翹楚,無論是以一般觀衆為主要讀者群的通賣月刊,強調特殊專業或同人誌類型,還是以資訊取勝的情報誌,藉由分門別類的選介、專文推薦,以及特約專訪,分別從雜誌的經營、取向、風格、行銷等層面,更深入了解表演藝術相關雜誌的多元面貌。 除了放眼國際,我們也回顧本刊在台灣一百期走過的痕跡,特別邀請了表演藝術界的同業及先進,共同深入探討藝術與知識生產之間的媒介關係,以及表演藝術類相關雜誌的概況與未來發展。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歐美舞蹈雜誌選介
歐美舞蹈雜誌及專業期刊種類繁多,各有其特色及特定的讀者群。因篇幅有限,以下僅介紹六本英文雜誌及專業期刊。 歐洲部分,《舞蹈劇場期刊》Dance Theatre Journal一年四期,由英國舞蹈研究領域頗負盛名的倫敦拉邦中心(Laban Centre London)出版,可謂英國當代舞蹈思潮的代表刊物。其重點集中於當季在英國演出的現代舞團體或藝術家,有時也介紹一些較具原創性的芭蕾舞蹈作品,或正在歐洲大陸或美國受到熱烈討論的舞蹈團體。雖然刊載的文章常觸及當代表演理論及拉邦的動作理論,但卻少有艱澀的學術性文字。許多作者反而常從自己觀舞的經驗出發,綜合對表演藝術環境的體認和觀察,以及和編舞家、舞者的訪談,再輔以適當的舞蹈理論,多角度地探索一支作品在舞蹈藝術及社會文化上的意義,文章多半可以稱得上深度的舞蹈評論,加上活潑的版面設計及豐富的舞蹈圖片,使整本期刊的風格介於純學術性期刊和大衆化雜誌之間。此外,每一期另列有英國各地即將舉辦的舞蹈藝術節、表演、課程等,及倫敦拉邦中心的最新動態,是一本很全面的英國當代舞蹈指南。其網址為http://www.laban.co.uk。 在倫敦出版的《舞蹈.歐洲》Dance Europe,每月一期。其內容涵蓋歐洲及加拿大的劇場舞蹈最新動態、舞蹈評論、知名舞者專訪、該月舞蹈活動時間表、舞蹈產品廣告等,是一本適合舞蹈工作者和一般觀眾閱讀的雜誌。內容多從一般大眾比較有興趣的話題著墨,比如:舞者成名的心路歷程、創作時所遭遇的困難、對本身創作或演出的看法、對未來的展望等。雖然鎖定的讀者群是一般大眾,但此雜誌對舞蹈創作演出的評論卻也頗富深度,且語調中肯。舞蹈圖片亦極度精美,準確掌握了舞者瞬息萬變的動作特質。不論是想要提升自己舞蹈藝術欣賞水準的觀衆,或是想要了解歐洲及加拿大劇場舞蹈動態的專業舞蹈工作者,《舞蹈.歐洲》都不失為一本理想的讀物。其網址為http://www.danceeurope.net。 《舞蹈研究期刊》Dance Research Journal一年兩期,由美國舞蹈研究協會(Congress on Research in Dance,簡稱CORD)出版,欲訂閱者須先加入成為CORD會員。這是一本美國最學術性的舞蹈期刊,涵蓋舞蹈美學、歷史、人類學、女性主義、文化研究、美國非洲文化研究、現象學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法國音樂雜誌槪觀
《音叉》Diapason與《音樂世界》Le Monde de la musique為法國主要的「一般性」音樂雜誌,它們與世界各地多種音樂雜誌並無明顯的不同:除了包含有許多廣告外,它們的音樂時事、人物介紹,錄音、錄影、音響的評鑑,多少總有著促銷、吹捧的性質,以便滿足「布爾喬亞」式的通俗品味,這在現今的消費社會中幾乎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它們若沒有某些特性,又如何能夠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多少年來一直屹立不搖?甚至在面對網路興起之際照常維持著榮景? 無論是《音叉》或是《音樂世界》都是以CD的評鑑當做主打,而它們的評鑑的確達到了「聳動視聽」的地步:筆者記得多年前普拉涅斯(A. Planes)彈奏的《德布西鋼琴前奏曲集》同時被這兩個雜誌冠上最高評價--「金音叉獎」與「音樂世界的震撼」,頓時因搶購而缺貨,筆者直到兩年後才尋得該片。然而如此的聳動並非空穴來風,它們都擁有著相當堅強的評鑑陣容,《音叉》更是略勝一籌,例如筆者所認識該雜誌專門評鑑海頓的杜帕特(J. Dupart),他家可說是全法收藏最豐富的一座「海頓圖書館」,他宣稱西方所出版有關海頓的全部正式錄音在他家裡不可能找不到。 《音叉》早在多年前就將每月評鑑最優的數個錄音節錄成一張CD,附在雜誌上,可說是此做法的先驅;該雜誌每年度所選出的「十大金曲」頒獎典禮場合,可說是冠蓋雲集,獲選錄音相關的著名音樂家紛紛前來捧場,搞前衛音樂的布列茲(P. Boulez)與搞古樂的撒瓦(J. Savall)的交談,形成了有趣的畫面。《音叉》與《音樂世界》對三十年來「古樂」風潮的興起,無疑具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們的鼓吹一方面讓聽衆更益接受這類音樂,另方面則有助於幾個小唱片公司例如Hamoniamundi 、Auvidis的成長、茁壯。 整體而言,《音樂世界》比《音叉》顯得通俗些,它在評鑑上比不過後者之際,只好朝其他方面發展,它對世界音樂的強調以及附帶發行《爵士樂人》Jazzman專冊,都頗能吸引另一批聽衆;而更大的成功是它與「古典音樂電台」的掛勾:十多年前,私立的古典音樂電台成立後,收聽率節節攀升,而達到今日全法國廣播收聽率的44%,而讓公立的「法國音樂台」黯然失色。《音樂世界》為該台出版節目介紹專冊,音樂台則播出《音樂世界》推薦的內容與錄音。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品味獨特的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
二十年的雙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灣許多絞盡腦汁創新賣相的雜誌,實在其貌不揚。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話:「我向來對於Folk Roots封面的毫無設計不敢恭維,但自從另一本雜誌出現後,我才覺得Folk Roots從裡到外風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當著Folk Roots總編輯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諷,骨子裡其實是讚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譁衆取寵。而他所指的另一本雜誌,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與Folk Roots形成對壘局勢、面貌皎好的Songlines雜誌。 Folk Roots有一群陣容堅強、牙尖嘴利、偶爾刻薄的樂評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風格。對於不好的作品,經常可見這群人窮凶惡極地追打,對於欣賞的聲響,即使無助雜誌銷售、沒有廣告贊助、來自地球任一角落的無名樂人,也能佔有大篇幅報導。安德森曾說:「每週自世界各地湧進編輯室的CD堆積如山,但我們都一一聆聽,且絕不以封面設計的優劣取捨。」 當然,Folk Roots的編輯群也難免養成一種主觀的、倫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國民謠在年度的評比中總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約過不了英吉利海峽。不過,相較於轉載不痛Folk Roots不癢的新聞稿的雜誌,一旦想參考世界音樂/民謠的出版資訊與評論,筆者還是寧可選擇Folk Roots樂評挑剔的耳朵與伶牙俐齒。 文字|鍾適芳 文字工作者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德國音樂雜誌槪觀
一個國家整體的音樂活力是建立在音樂創作、學術研究、音樂教育、表演、評論、錄音工業等各環節間緊密的共生與互補關係上。在德國,音樂雜誌種類豐富,不論任何從事與音樂相關的職業者或音樂商品的消費者,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雜誌,表現出音樂資訊的高流通性與整個大音樂環境的成熟發展。 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素及政治現實,豐富的文化資源並不只限於大城市裡;音樂活動百花齊放的景象,可以由各地大小城市皆擁有專屬的樂團與音樂劇場這一點來證明。《歌劇世界》Opernwelt評論各地劇院首演與新製作,訪問歌手與指揮、報導其動向與登台的時間地點,專文介紹樂壇新興之星(如一九九九年二月號報導我國旅德指揮家呂紹嘉),並評述新出版的歌劇唱片與相關書籍,可說是關心此地歌劇表演最新動向者與旅行各地看表演的歌劇迷必備的參考指南,也是德語區裡最重要的歌劇演出評論雜誌。每年十月出版的年鑑裡,總結過去一個樂季以來最重要的製作,並由各地的樂評家選出年度最佳演出、歌劇院、指揮、男女歌手等;不僅立論權威,深受推崇,而且報導多著重在作品的世界首演與勇於創新的新製作上,反映出德語區音樂界不斷突破傳統的特色。 《管弦樂團》Orchestra每期最後幾十頁各地劇院與樂團招考歌手與樂手的徵才廣告,大概是所有音樂院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獲取資訊的最佳管道之一。讀者群多為在各地樂團就職的樂手,該雜誌有不少工作合約的法律問題、樂團演奏技巧的討論。另外,從在地音樂傳統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城市音樂史硏究,以及地方媒體樂評的刊登,讓讀者對全德各地的音樂文化活動一目了然。 在編排及取向上近似英國的Gramophone,《唱片論壇》Fonoforum可能是德國唯一一本、針對一般古典音樂發燒友的音樂期刊。除了明星演奏家的動態與專訪、新發行錄音的簡短評鑑、經典唱片的歷史回顧以及音響器材的介紹外,絕大部分的篇幅是由唱片公司與音響店的廣告所佔去。這也反映出此類雜誌在現代媒體社會中所扮演的提供音樂商品資訊、刺激音樂市場消費的角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德國生產的古典音樂唱片出口到世界各地,此地的愛樂者並不需要購買唱片就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如果繳的稅不算在內的話),經由現場演出以及電視廣播,享受一流的音樂節目;也因此,在台灣一般音樂雜誌裡常見的,從版本比較出發,純粹從錄音來談演出的唱片評鑑,在德國除了這本雜誌外並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與倫敦等高的休閒藝術指南Time Out
在倫敦花樣繁多的文字類娛樂指南中,Time Out所享有的龍頭地位絕對是無可動搖的。不論是當地居民,抑或是過往旅人,普遍皆已習慣透過這本週刊的呼息來與倫敦的脈搏共振。換言之,Time Out的存在,正是倫敦都會休閒文化之所以能夠傲視全球的最佳例證;兩者之間共生共榮,相互代言,儼然已經形成一種近似「以雲之深見山之高」的依附關係。 形象專業的娛樂指南龍頭 細究起來,Time Out成功的因素不外乎有三: 一、定位明確,形象專業:Time Out以娛樂週報的形式發行至今已近一千六百期,從各個角度來看都可算是一本格局鮮明、對象清楚的專業性刊物。雖然該雜誌按理應於每週三上午出爐,但一般來說每週二下午便可在倫敦市中心的書報攤購得。由於上市時間固定,銷售價格平穩(目前每本零售價約合台幣一百元左右;訂戶與學生則另有折扣優待),報導內容廣泛、精準,且重題材均衡與雅俗共賞,因此長期以來一直保有良好的公信力。 二、編排活潑而不凌亂,資料詳盡而不瑣碎:Time Out的內容大抵可以細分為專題、訪談、商購、餐飮、美術、靈修、詩書出版、兒童遊藝、喜劇、舞蹈、電影、同性動態、音樂、政治、運動、學生活動、劇場、旅遊、分類廣告與室內消遣(含一週電視、廣播節目表及電玩、錄影帶之最新資訊)等二十餘項,依英文字母序編列,相當易於翻查。此外,雜誌內文對於所載活動的時間、地點和性質皆以文字條塊一一陳列,並且不厭其煩地描摹相關的開放時限、票價折扣、公車路線和地鐵站名,讓讀者不消多少功夫便能縱觀全局,對所謂的4W:what(看什麼)、where(在哪裡)、when(什麼時候)、how(怎麼去)了然於胸。値得一提的是,Time Out的版面安排儘管緊湊靈活,卻無日式娛樂誌的花俏細瑣,並且鮮少出現多彩切割的複合式畫面,徒添讀者視覺上的負擔,因此可以算得上是本既實用、又貼心的工具書,兼顧了不同年齡層之讀者群的需求。 三、掌握時尚,創造趨勢:經過多年的耕耘、累積,Time Out與倫敦一帶的休閒藝術行銷圈之間早已建構起良好的默契和順暢的溝通管道,是以編輯群往往能在第一時間內採集到最為完整可靠的活動訊息,然後迅速地加以消化爬梳,編寫付梓。儘管該雜誌每天經手的資料文案多如過江之鯽,但其記者、主筆卻能憑藉著本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東京都情報誌選介
東京都內大約有一百六十個電影院、七十座劇場、平均每個週末大約有八十齣戲正在上演,有近四十場的現場熱門演唱會、五十個美術館、八十六個藝廊正各自主辦著展覽會。如果你在辛勤工作了一個星期之後,想要好好安排一個周末約會的話,買一份都會情報誌是不可或缺的;PIA(音譯為「劇場」之意)週刊正是這樣一份「表演藝術情報誌」。 它的內容分為電影、音樂、藝術展覽、運動、戲劇、活動以及電視等七大部分,當中幾乎滴水不漏地搜集了一週所有的表演展覽活動;一目了然以及易於掌握是這份雜誌最主要的編輯特色。以戲劇部分為例,首先是以兩頁篇幅介紹話題人物或劇團,並且介紹幾個最新的製作;接著推薦本週二十幾齣舞台劇,每個介紹都附上劇照以及簡短的文字。PIA週刊最主要的特色是最後會將一週以來所有的表演活動依據劇場場地、劇團以及演出時間再做歸類整理,並附上劇場位置圖。這樣一份工作整理起來想必費時費力,對讀者而言卻是非常有幫助,用起來十分就手。 PIA週刊創辦於一九七二年,正是東京表演藝術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急遽增加的年代,原本是由幾位大學生合辦的手工雜誌,隨著東京的知識爆炸而成了東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來由雜誌起家的PIA更整合了電腦網路與售票連線點,現在已經成了日本最大的售票系統,讀者可以在買一本雜誌之後上網查詢特定演出節目是否還有席次與座位,並且直接在網上訂票,十分方便。 PIA的優點是情報周全與使用方便,但如果想從龐雜的表演資訊中,過濾出符合自己的興趣,並有相當水準的演出的話,觀衆便需要更多的資訊以及更有力的推薦,東京另一本叫做《劇場導覽》的Theater Guide月刊應該是很好的選擇。Theater Guide與美國百老匯Play Bill雜誌合作出版;除了舞台資訊的整理之外,Theater Guide還有許多劇壇動態、劇場人物的專訪或對談,以及每個舞台作品的簡介。Theater Guide的舞台演出報導相當周全,無論歌舞劇、能劇文樂與寶塚歌舞的演出等都在它的涵蓋範圍內,是每個試圖「狩獵」東京都劇場表演愛好者必備的情報資訊。 文字|林于竝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助理教授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依附在大衆文化之下的法國《影音視綜覽》
盧貝松的電影《聖女貞德》為媒體舉行的首映會結束後,電影公司方面要求《影音視綜覽》週刊Telerama先不要做評論,等影片上市後一星期再評論。該刊果眞沒登出評論,卻在電影評論欄中將電影公司的要求複述了一遍,影片在法國上市後深受此舉的影響而遭逢敗績。每期銷售量達八十萬份的《影音視綜覽》,不僅在法國電影界具有權威性,它同樣在電視、廣播、音樂、戲劇、美術各方面影響廣泛。筆者最初以為它只不過是一份「電視週刊」罷了,後來終漸漸瞭解它,深受到這個「法國文化界奇蹟」的吸引與震撼! 剛在二〇〇〇年慶祝創刊五十周年的《影音視綜覽》週刊,一九五〇年創刊時稱為《廣播電影》週刊Radio-Cinma,五個工作人員,銷售量八萬份左右,它在廣播電視上嚴謹的報導與評論逐漸受到歡迎,隨後陸續將電視及其他各類藝術納入,規模與銷量與日俱增,終演變成今日具有一百八十位職員、銷量突破八十萬份的大格局。 在兩百頁左右的篇幅中,主要電視台與文化性廣播電台的節目表已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但這些節目是經過描述與評論的。評論則以「搶先報」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節目尙未播出之前,記者早已到各電台聽、看或瞭解過節目的內容與水準;所有評論過的節目依水準分成三級:三個T字記號到一個T,讀者只要依照這個指示,就足以選定、瞭解該週想收看或收聽的節目了。 另外的一百多頁篇幅,則留供各類文藝時事的報導與評論,由於每門藝術所分配到的篇幅相當有限,記者們必須以最精簡有效的方式去呈現:豐富而吸引人的圖片、扼要而中肯的敘述。某些較大的文化事件,則另出「號外」,以專冊詳加介紹。例如半年前,布烈茲(P. Boulez)指揮管弦樂團演奏斯特拉溫斯基的《春之祭》,伴奏「吉普賽人馬戲團」(Zingaro)的演出即有專冊介紹。 《影音視綜覽》週刊的奇蹟在於:將文化送進大部分法國家庭,讓大部分法國人在「懂得」看電視、聽廣播之餘,還會受到各類藝術的吸引。薄利多銷的策略(一期不到五十元台幣)更有助於此奇蹟的蔓延。 文字|陳漢金 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文本之外的文本
總地來說,戲劇與語言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本篇企圖從從德、美、法、日等不同語系,或鄭重推薦,或區域分析,分別窺探這些語系裡的戲劇類雜誌所包裹的現象。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也是表演藝術興衰史
八〇年代台灣「經濟奇蹟」將國人的生活水準向上提升。兩廳院啓用,國内外表演藝術團體一時間往來頻仍,藝文展演熱絡不已,彷如地底醞釀積累的能量乍然迸現。曾幾何時,扮演著推波助瀾角色的表演藝術類雜誌,已經幾番潮起潮落,大半隱沒入歷史長河。
-
台前幕後
我們鬥的是創意!
「春鬥」強調雲門2引介年輕編舞新進,鼓勵較勁、爭奇鬥豔的特色,也是雲門2創團的精神和運作機制。
-
表演書房
簡介《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是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同時發表的另一套有聲書。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策劃,林谷芳教授主持編輯,望月文化出版公司製作,內容包括六張CD及精美書冊一本。 這套有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著重欣賞性。從曲目的挑選和製作的方向皆可見其用心,是對本土音樂有興趣者極佳的欣賞入門,配合專家深入淺出的論述及樂曲解說,很容易使閱聽者產生歷史、文化的感懷和美的感動。 其次,內容的輯選兼顧了全面性及多樣性。原、漢兩系主要的音樂型態多已收錄,包括南管、北管、歌仔、說唱與民歌、客家音樂,及十族(包括平埔族)原住民音樂之代表性曲目,對於聽者認識、建立台灣本土音樂的整體印象和多元面貌很有幫助。 此外,這套有聲書並與過去相關出版品做了區隔,以不重複爲基本原則,兼及稀有性,其中又以歌仔戲名伶黑貓雲生前最後一次錄音、恆春說唱代表性人物陳達的即興演唱錄音等最爲難得。 聆聽之後,我相信,台灣本土音樂的知音將不再難尋。 文字|徐亞湘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
即將上場
唐山市皮影劇團
來自大陸,享有國際知名度的唐山市皮影劇團將來台表演數齣老少咸宜的戲碼。其中包括《大鬧天宮》、《盤絲洞》、《穆桂英掛帥》、《五鋒會─刺喬》等家譽戶曉的中國民間故事。同時該團將運用兩尺半大、生動逼真的影偶來搬演。屆時,對皮偶戲有興趣的觀衆,將可鉅細靡遺地一窺這充滿童趣、變化多樣的皮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