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米夏.麥斯基「狂戀大提琴」
俄國大提琴演奏家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繼去年來台演出巴赫的無伴奏組曲後,今年又將連同鋼琴家薩吉歐.迪煙波再度來台,爲國內古典樂迷演奏孟德爾頌、蕭斯塔高維契及蕭邦的大提琴奏鳴曲。
-
即將上場
帕胡德長笛演奏會《莫札特與羅西尼長笛四重奏》
中華賓士新世紀音樂年系列三,由曾贏得國際日內瓦大賽長笛首獎、現任柏林愛樂長笛首席的帕胡德,以及與他一同來台的三位德國弦樂演奏家,共同演出長笛樂曲中最經典的莫札特與羅西尼作品。
-
即將上場
國王歌手
國王歌手是由六位男生組成的美聲團體,六個聲部變化多端的組合排列聽來宛如一個樂團的大合奏。他們演唱的歌曲極爲廣泛,囊括各種不同的類型,他們甚至唱了許多當紅的流行金曲,豐沛創意永遠帶給樂迷最新鮮的感覺。
-
即將上場
倫敦節慶管弦樂團《豐田古典慈善音樂會》
應豐田汽車公司之邀,倫敦節慶管弦樂團與長笛家劉兆哲、豎琴家米榭兒及女高音郝渥滋將合作演出,音樂會曲目從十八世紀韓德爾的世俗宗教音樂、莫札特時期的沙龍音樂,到二十世紀蓋希文的《夏日時光》,其間包羅不同時空的文化背景,戲劇性格搶眼。
-
即將上場
台灣渥克新作《七》
劇情如下:一九七〇年底,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宣佈解敗;在台灣有七位青年於同年成立社團爲他們愛好的戲劇進行交流與探討。他們研究飛行、玩樂、看色情雜誌、聽披頭四音樂、嗑藥,以談論「馬子」爲樂,於是有人建議將社團改名爲「把碼社」。這種未經抗爭的「意想不到的自由,淋漓盡致的青春」就獲得的理想世界,註定將會失敗。最後這七位男子,在七週內以悲劇結束這個社團的壽命。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咱們旅行去
咱們旅行去,自東徂西,尋找不思議的國。 萬里長城,中國。泰姬碼哈陵,印度。金字塔,埃及。比薩斜塔,義大利。尼加拉瓜瀑布,加拿大。復活節島之巨人石像,智利。大峽谷,美國。廣裘,嫵媚,魅惑,理性,壯麗,懸疑,雄偉。歷史遺蹟,自然洪流。可思議?不思議? 迷惑的旅程,黯然返鄉。赫然驚覺,身處「不思議的國」。
-
焦點
早熟天才.明日之星
現年二十七歲的聯合國音樂大使凡格羅夫,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分與早熟的音樂才華,即使離開了一手提拔他的恩師Zahhar Bron,他仍憑著過人的聰明才智不斷地在音樂的領域中探索與成長,昔日的天才現在已經是一位音樂成熟有著獨特魅力的小提琴家。
-
焦點
跨越世紀的舞蹈哲人
雖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桂冠紛紛加冕於貝嘉身上,舞蹈依然是貝嘉生命的全部。布魯塞爾、洛桑、巴黎、紐約、東京、北京、台北,貝嘉舞作跟著城市一起存在,和愛舞人一起呼吸。
-
焦點
一場舞神的視覺彌撒
貝嘉的作品最顯著的特徵在華麗誇張的劇場特質。他重新開發古典音樂和舞蹈素材, 啓用古典訓練精良、肢體天賦優異的芭蕾舞者,併用古典、現代舞和特技的編舞效果。貝嘉更善於操作各種舞台元素,營造雷霆萬鈞的氣勢,撼動觀衆的心。
-
焦點
從宣紙到舞台
《行草》從書法學習氣韻、從拳法學架勢,舞者從背部援引出來的動力,含蘊的身體像飽含墨汁的筆端,突刺頓歇的動作,直如名家落筆。
-
焦點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目前除了公部門文化單位舉辦或贊助的演出之外,台灣社會尚無法提供傳統表演藝術朝專業化、精緻化或優質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不過,首度舉辦的「二〇〇一外台布袋戲匯演」,卻讓人開始感覺到一絲欣慰與欣喜。
-
焦點
帶著點書卷味的兒女情愛
或許不少人會認為「蘇小妹」一角非王海玲莫屬,但編劇針對劇中兩個主要人物,量身修改,採取「水漲船高」的編劇手法,讓「秦少游」與「蘇小妹」各有各的表現場次與唱段,成為一齣生旦並重,可以雙掛頭牌的劇目。
-
台前幕後
抹一縷古味清香
不同以往新編的嘗試,國光劇團特別「翻箱倒櫃」地找到一齣京劇的百年傳統老戲,將整齣戲的背景設於盛行嚴刑酷法的明朝,更名為《未央天》。緊接著傳統京劇老戲之後,是繼千禧年崑劇盛宴之後推出的傳統崑劇,江蘇崑劇團沒有明星,沒有大牌,六天演出的劇碼將呈現「濃郁的南崑風格」。
-
台前幕後
最「亮眼」的白蛇與許仙
走進位於重慶南路的排練場,導演王力安與二十多位建教合作的南強工商影視科的學生,正揮汗練習操作著高達兩公尺的巨型花燈偶:在一片黑暗中, 燈偶乍然亮起,「法海」的頭、頸、手、腳等細部關節,也隨著操偶學生的動作,栩栩如生地搖頭晃腦起來。
-
台前幕後
搭乘夢境之床去旅行
如果你愛跳舞,一個輕輕轉身都是舞動;如果你是生活的舞者,便無處不可轉身飛舞。姚淑芬以「床」為舞台,捕捉現實與夢境之間孤寂與愛慾。
-
台前幕後
那美好的仗已打過了?!
在步入千禧年前後即不斷發生重大轉變的台灣,一切都顯得如此風雨飄搖,表演藝術界也在接續的動盪裡,一路步履蹣跚,備嘗艱苦。恰巧這時,也迫使了金枝再去重新思考劇場在這社會中的定位,以及它應該扮演的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業策展!人在哪裡?
藝術節最重要的舵手、在國内卻尚處萌芽階段的「策展人」角色,是否能得到應有的專業空間,扮演藝術家、主辦單位、觀衆三方面的最佳溝通橋樑,進而將藝術節此一文化產業升級,迎接更精緻、更有競爭力的「藝術節」時代來臨?
-
特別企畫 Feature
策展人的養成沒有捷徑
門尼諾挑選節目的方式很傳統,也很實際,就是買張票坐在觀衆席裡,靜心且耐性地觀賞這個節目的成熟度、原創性。對於想要嘗試擔任藝術節策展人的年輕一代,門尼諾強調不應該懷有太多的憧憬與想像,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跳進來做」。只有靠經驗與學習,才能逐漸熟悉這些多元的工作面向。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要跟當代的社會價值觀對話
尋找躲在任何文化事物表徵之下的價値觀,追求任何可能的創意與活力,是榮念曾作為策展人的原則。當我們要沿用一貫的制度與生活方式來痲痹自己的感官時,榮念曾卻不會那麼輕易地放過參與他策展活動的每一個參展者。Think!想一想,任何事情是不是一定都得是這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下文化局長」一世傳奇
艾克哈特在二十八年的任期内,讓「柏林節慶週」成為德國的文化指標,創下了無數的典範;他為這個城市所奠定的文化基礎,也讓柏林在接下來的十年内,有很大的機會成為統合後新歐洲的文化與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