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幕後英雄
合主人意,展好功夫
綜觀曾仲影為歌仔戲所作的一百多首新調,流傳之廣,所受歡迎之衆,可說是無人能及。也正是他,採用爵士樂、古典樂曲風,增添了當代歌仔戲音樂的另種風韻;此外,以國樂伴奏歌仔戲也由他開創先河。
-
焦點
關於「往事/前進」
由巴瑞辛尼可夫穿著一套西裝獨舞,他舞台上走來走去、脫衣脫鞋脫襪,光著上身的胸前還貼了一塊撒隆巴斯黏起了掛鉤吊西裝,磨蹭了半天,他就是不「跳舞」!想看巨星舞技的觀衆終究要大失所望。這是史帝芬.派克斯頓於一九六四年所編的獨舞Flat,也是白橡樹舞壇的演出節目「往事/前進」(PastFoward)裡的一支舞碼。「往事/前進」的舞碼還包括同是「傑德遜時期」的名作:崔莎.布朗的Homemade(1965),大衛.高登的兩支舊作Chair/two times(1975)、The Overtuer to "The Matter"(1979)。 六〇、七〇年代,正是後現代舞蹈實驗風起雲湧的「傑德遜時期」。如果沒有戴伯拉.黑、崔莎.布朗、史帝芬.派克斯頓等人對身體、對動作語彙的的實驗、觀念的突破,也就沒有今日當代舞蹈多元而豐富的風貌。然而,套句馬克.莫里斯的話,我們總是聽到傑德遜時期的誰誰誰怎麼樣?哪支舞是多麼地具有創意、哪支舞挑戰了什麼點點點,可是卻從來只聞樓梯響,一次也沒見過那些舞倒底長得什麼樣子?對巴瑞辛尼可夫來說,「往事/前進」正是白橡樹舞壇向「傑德遜時期」致敬的禮讚。 既然取名爲「往事/前進」,除了舊作當然也有全新製作。For the Love of Rehearsal是大衛.高登以《巴赫大提琴組曲》編舞的其中一部分;戴伯拉.黑的Single Duet,則是她與巴瑞辛尼可夫的結構即興雙人舞。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焦點
米夏飛越的舞蹈之旅
從古典芭蕾巨星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現代舞者,這種改變對許多已然是巨星級舞者而言,似乎不可能發生,但巴瑞辛尼可夫做到了。
-
焦點
那些人,那些音樂大賽
如果你是像普雷特涅夫或普萊亞,只是苦無發展經驗,那麼無疑地音樂比賽會為你找到機會;但這也不是必然的,這幾年來,許多音樂大賽的首獎得主,事後發展往往都比次獎得主差。尤其是近年來歐美地區都會進行這類大賽的轉播,結果往往是具有showmanship架勢或特殊魅力的次獎鋼琴家特別受到歡迎,會後比較有機會在該國展開演奏事業。
-
焦點
青春火焰的背後
「我有感覺我會贏,我想觀衆都喜歡我,我很感謝他們。」這樣的豪語出自十八歲的少年應該不算意外,因為青春火焰正在熾熱燃燒時,往往在舞台上是最動人與興奮交雜的。
-
柏林
威爾第歌劇在柏林
柏林市國家歌劇院在巴倫波因的領導下,以華格納的歌劇爲重點,近年反而是另外兩間歌劇院比較常演出威爾第的歌劇。喜歌劇院在二次大戰後歌劇導演的發展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的製作比較前衛,常揚棄寫實的佈景。由著名的Harry Kupfer所導演的《茶花女》是個叫好又叫座的製作,舞台上鏡子的靈活運用令人驚豔,茶花女死前與愛人的對唱,中間隔著開闔不定的鏡面,她竟然是在跟自己所想像的幻影訣別!她倒地時舞台天旋地轉,瞬然間台上歸於一片孤寂,陪伴紅顏的不過是半抹冷光。Kathrin Kegler設計的《唐卡羅斯》舞台簡潔冷峻,上場門翼幕向舞台延伸爲巨大的黑色屛風,邊緣露出暗紅的半透明壓克力板,像血刃般貫穿全劇。 德意志歌劇院擁有先進的劇場設備,由資深導演Gotz Friedrich製作的《阿依達》及《法斯塔夫》傳統精緻、賞心悅目,在《茶花女》中他運用倒敘手法,前奏曲響起時女主角便已臥病於慘白的床上。Friedrich辭世前一個月首演的《路易莎.米勒》成爲他最後的作品,意義特殊。相較之下,銳意革新的導演Hans Neuenfel對於歌手在表演方面的要求則嚴苛得多,舞台上常會出現令人驚愕的畫面,於二〇〇〇年二月首演的《那布果》引起正反兩極的評價,舞台上黑黃相間的蜜蜂合唱隊與向日葵展現了導演的幻想力,抑或荒誕不經的嘲弄,觀衆最後回報以激烈的喝采、尖叫與噓聲。上述這些製作都將在這次的威爾第音樂節中上演。 文字|蔡振家 柏林洪堡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生
-
歌劇名家檔案
認識梅絲普蕾
梅絲普蕾,一九三一年三月七日生,圖魯斯人。她師事同樣來自圖魯斯的喜歌劇院女高音珍妮.蜜秀(Micheau),但是她的花腔技法卻是集蜜秀、Robin及Doria三人之大成,直追本世紀最偉大的花腔女高音莉莉.龐絲,爲法國樂壇開闢出一片新天地。她是不折不扣的法國花腔天后,也是震懾國際的高音F之后。 梅絲普蕾有著花腔女高音的早慧,二十二歲就在列日(Liege)登台主唱《拉克美》,但是相較於一般花腔歌手的膚淺和狹隘,她卻以從頭到尾都令人目眩神迷的長久生涯,將自己塑造成一位精準的現代音樂家及藝術歌手。她曾經首演梅諾第、韓徹、及托瑪等作曲家的作品,Ohana的《字音表》、Jolas的作品四重奏第二號及Chaynes的《莎弗的四首歌》更是題獻給她;她那經過高度鍛鍊的音色、精準的技巧、過人的記憶力及間不容髮的音準,不單使她成爲Bernac、Souzay之後最偉大的浦朗克歌者,也使她得以穿梭布蘭詩歌及斯特拉溫斯基之間,精研十二音列的指揮家布烈茲最欣賞梅絲普蕾,曾一再邀請她合作荀白克的艱深作品。 在傳統歌劇方面,梅絲普蕾和她同期的Crespin、Vanzo與Gorr等戰後新生代,一同闖出法國歌手的國際聲望。除了《拉克美》、《採珠者》、《哈姆雷特》等法國歌劇之外,她在愛丁堡展現了法式的露琪亞,讓維也納、拿坡里及芝加哥見識到她那完美的高音F,在日內瓦及普旺斯音樂節征服了超級德國難角兒蔡比娜塔(她和克蕾絲萍搭檔的《那索斯島的艾麗亞德》與《玫瑰騎士》堪稱珍品)。一九七三年她以《弄臣》成爲大都會的首席女主角,再現莉莉.龐絲的法蘭西榮光,同一年她讓莫斯科波修瓦劇院的觀衆拜倒在她的羅西娜下。在演唱生涯的晚期,梅絲普蕾又以她的勤奮的精神,以完美的口音演唱《奧維紐之歌》。 由於一頭金紅色的秀髮、娟秀優美的台風,梅絲普蕾在法國也是媒體的寵兒,她曾經主演過歌劇電影《拉克美》及《劇院經理人》(後者由名演員彼德尤斯汀夫爵士親自執導),也是電視音樂節目的常客。透過電視,她將許多當代作品介紹給觀衆,對於法國人而言,梅絲普蕾就是聲樂的代表。 文字|符立中 音樂文字工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流金歲月
電視歌仔戲自一九六二年首度播出以來,在今年正式步入第四十個年頭。期間曾引發「兒童逃學、農人廢耕」的盛況;曾幾何時,也逐漸淹沒在有線電視的喧嘩衆聲之中。然而,當歌仔戲與電視媒體相遇,究竟擦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光彩?而歌仔戲在「進」「出」電視螢幕之間的經驗,又帶給其表演藝術本身什麼樣的影響?且讓我們傾聽諸位專家娓娓道來。
-
名家訪談
薩巴多許的「敲擊」美學
薩巴多許快速、辛辣、犀利的鋼琴彈奏,高密度、高強度的觸鍵風格,讓人聯想到巴爾托克的音樂況味,以及鋼琴協奏曲的「敲擊」美學。 說起薩巴多許的錄音,《時光飛逝》可以說是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也是國內僅見的一張。早在一九七四年他即推出一張LP《婚禮》The Wedding,樂風融合匈牙利音樂、爵士即興以及現代作曲法,成爲一時經典。不過,由於該專輯並未正式引進國內,因此本地僅有少數資深樂評人有幸一聞。 此外,薩巴多許與一九四五年出生於芝加哥的黑人爵士好手Anthony Braxton(他擅長多項樂器演奏以及作曲),以及另一位一九四〇年在芝加哥出生的樂手Roscoe Mitchell(擅長各種吹管樂器、敲擊樂、人聲),三個人在匈牙利進行一連串的巡迴演出,同時也灌錄唱片,不過這些錄音同樣不易尋獲。 薩巴多許在《時光飛逝》中,分別呈現了不同的氛圍與情緒,但是在演奏風格上大體是一致的,因此整張專輯的概念性與整體性是相當好的。Memory、Golden Age兩曲之中切分音的俐落與快速,展現出巴爾托克音樂的況味,更讓人聯想到他那三首精采的鋼琴協奏曲。 薩巴多許經常在左手低音域以類似像海浪般翻騰的反覆彈方法,呈現一種充滿低限味道的低音伴奏味道。這樣頑固乖張的低音,有時更增添了音樂的織度之美。而在觸鍵之外,薩巴多許更是巧妙靈活地運用雙腳,將鋼琴的延音以及制音踏瓣搭配得天衣無縫,再加上他靈巧的十指,呈現出細膩的情緒。 文字|賴偉峰 媒體工作者
-
即將上場
愛爾蘭國家舞團《大河樂舞》
愛爾蘭國家舞團(The National Dance Company of Ireland)演出的《大河樂舞》是該團藝術總監凱倫.卡溫納福(Kieran Cavanagh)爲展現傳統愛爾蘭舞蹈(Irish Dance)特色、融入現代各類舞蹈類型精華、創作獨樹一幟的表演藝術。此次演出除了動員三十六名舞者外,現場還有樂手與歌者同台演出。在燈光、音樂與極具風格的舞蹈結合下,將讓觀眾體驗最深刻的愛爾蘭經驗。
-
即將上場
杯子劇團《滴滴噹噹歷險記》
太陽公公被魔神黑面蔡囚禁了!住在雲端上的水滴滴和水噹噹兄妹爲了拯救太陽公公,歷經萬難並受到櫻花小姐、樹蛙、彈塗魚們的協助,終於讓黑壓壓的天空變得又乾又淨。《滴滴噹噹歷險記》是杯子劇團結合黑光、人偶與環保意識的作品。
-
即將上場
角色工作坊新戲《泰三》
《泰三》是角色工作坊劇團融合中國傳統表演藝術與前衛劇場概念的年度新作。故事內容以「環境與生物」爲主題,搭配可愛的「泰三」做爲穿針引線的人物。在演出的舞台上,演員將以半罩式面具表現動物的角色特徵,並巧妙地搭配國劇身段與鑼鼓點,除了讓小朋友一窺傳統戲劇之美外,也希望能運用喜劇的風格來傳遞人與自然間密不可分的情感,讓小朋友在看戲之餘,認識對大自然的尊重!
-
即將上場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春之祭─台灣原住民篇─追尋祖靈》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今年在創團十年之際,將推《春之祭─台灣原住民篇─追尋祖靈》。這齣新編舞劇仍以史特拉文斯基原著音樂中所營造的「遠古蠻荒,先民禱祝生命重生」爲情節主體,輔以台灣原住民聚會及阿美族(邦柵)的青年升級儀式《馬楞楞》Malernlern。其中二十二名男舞者是「花蓮農校」的原住民學生,屆時舞作將會呈現陽剛、活力、生生不息的氣勢。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來,去看布袋戲!
來看布袋戲,不見金光,只有簡單;不見朽木,只有熱誠。 來看小西園,來見我兒時的記憶,享受純樸的歡樂,在那蘋果、可樂拿來創造唾液的年代。 來看許王,在百般巧言令色的時代,品嚐有機布袋戲。
-
焦點
一樹舞春風
舞團的精神指標巴瑞辛尼可夫,將古典芭蕾舞風注入現代舞作中,豐富了原本鄙棄芭蕾舞表演形式與風格的現代舞;亦跨越了舞蹈界限與年齡領域,為成熟的中、壯年舞者找尋新的表演舞台,形成獨樹一格的白橡樹舞蹈風貌。
-
焦點
一條實現夢想的日光大道
楊呈偉與他所帶領的「第二代劇團」算是亞裔人「新世代」的典型。他們更年輕,更沒有歷史包袱;他們的生活經驗就是美國經驗;他們的母語或許有其他選項,但通常是美式英語。楊呈偉以這一代所共同熟知的音樂劇文化做為初步認同,他試圖透過這齣即將渡海來台的《鋪軌》所續織的「大歷史」或許就是更深層意識裡的認同。
-
焦點
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
一句「狠心的許郎啊」和唱片分毫不差,旋律在嗓子眼兒裡百轉千迴紆曲縈繞,一如百尺游絲、搖漾風前,這悠忽婉約的唱腔讓我迷戀了三十年也等待了三十年,生命中竟有一大半的時間投注這樣的深情企盼,杜近芳三字對台灣戲迷的意義竟是這般!
-
香港
經營有道,隔岸可鑑
香港和台北的處境類似,但他們的常設機構行之有年,得到政府與財團的穩定支持,並與全球藝術經紀維持暢通網絡,促成了選擇的多樣可能。這,都是本地藝術節望洋興歎的。
-
香港
文化交流有心人
「柏林在香港」的整個計畫包括:文化政策會議、介紹德國當代思想家的講座系列、多項表演藝術、一系列視覺藝術展覽、電影、音樂、創意工業、建築工作坊、時裝工作坊、文學藝術等等。如此充滿多元、活潑及自發的文化交流藝術節,到底是否具備延續性及包容性?能引發全面思考、造就歐亞城市之間的衝擊有多大?香港人對是次活動的反響又如何?
-
紐約
紐約與世界表演藝術的接軌
還好台灣還有雲門舞集,讓我們不至於在下一波藝術節缺席。但是,什麼時候才能在台灣也可以每年看到與下一波藝術節同等級的表演,恐怕是另一個無法實行的夢幻劇。在這樣的夢幻劇實現之前,大家還是只好多存點旅費出國來看藝術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