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鋼琴師效應
電影《鋼琴師》的成功,除了讓大衛赫夫考成爲舉世知名的人物外,電影中的音樂也跟著沾光。《鋼琴師》的原聲帶在美國吿示牌跨界排行榜上雄踞第一,而大衛赫夫考所彈奏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也一舉奪下古典榜的冠軍。 台灣的情況亦復如此,根據寶麗金唱片西洋曁古典事業處總監何燕玲的說法,《鋼琴師》電影原聲帶在台灣有四萬張的銷售成績,而在韓國更高達十六萬張。美國更高達四十萬張。博德曼唱片國外部總監鄒龍文則表示大衛赫夫考自己彈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賣了八千多張,而赫夫考的高知名度加上〈大黃蜂的飛行〉等必要曲目,使得他另一張浪漫鋼琴小曲集《燦爛非凡(Brilliantissimo)》也有五千多張。 但情況不僅止於此,赫夫考「一人得道」,市面上《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衆版本也紛紛「雞犬升天」。台北佳佳唱片就指出,電影《鋼琴師》上映前後,《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唱片的銷售量「差了十萬八千里,幾乎是增加了一倍!」而且購買者的消費階層擴大,不限於古典樂迷,以版本來說,赫夫考的版本當然領先群雄,追隨其後的則是拉赫曼尼諾夫自己彈的版本,而霍洛維茲的兩個版本(分別與萊納、奧曼弟合作)也不差。至於西門町淘兒唱片則表示,阿胥肯納吉與阿格麗希的版本較受靑睞。 文字|薛介維 音樂文字工作者
-
即將上場
《逆旅》之旅
《逆旅》原本稱作《靑春逆旅客家行》,這部戲的完成和差事劇團長久在美濃進行社區劇場的硏習相關,「靑春」和「客家行」似乎都難免讓演出拘泥於某種範圍中,故改以《逆旅》做爲戲的名稱。《逆旅》是從一個旅人的凝視拉開戲的序幕;這齣戲將持續差事劇團的風格,穿梭於記憶與現代社會議題之間。
-
即將上場
第二屆弄劇展開鑼
弄劇場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由一群崑山技術學院戲劇社的同學組成,十一月將推出第二屆弄劇展,上演《我愛我自己》及《是!我的,戲》。 《我愛我自己》是關於一個惡魔和單純的學生,惡魔良性泯滅,想掠奪單純學生的肉體,殺人噬肉,當學生面對血腥,質疑惡魔,卻更迷惑於人跟人之間的攻訐及內在隱藏的獸性。 《是!我的,戲?》是關於一個想完成演出作品的女孩,一個角色和現實相疊、自導自演的主角,對戲的詮釋加上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感到迷惑。
-
即將上場
丁丑年歲末南北戲劇聯展
台南人劇團爲了讓南北的舞台劇有交流及砌磋的機會,同時,讓南部民衆有機會接觸各地不同形式的表演,將舉辦一連串舞台劇聯展。丁丑年歲末從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一月十一日每星期六、日,邀你一起來回首過往、展望未來。 台北故事工場《夢蘋果》以報吿新聞方式展現出XY世代新人類的酷事蹟。那個劇團《葫蘆樂園III──逃家女子》解讀都會「游女」對於「家」的想像、衝擊與心情。台東劇團《心肌、心機》探討人存在的意義。孫麗翠個人工作室推出《默劇小品集》。密獵者劇團的《一切看準時機》極其有趣的解析語言背後的人際關係。書峰和他的朋友演出MY NAME IS JOSE-PH PART II(我叫書峰),描寫一幅私密、暴露、不敢愛、不敢恨、超越時空的破碎自畫像。台南人劇團演出改編尤涅斯柯劇作《空白》,嘲諷人盲目追求文憑以肯定自己的荒謬。
-
即將上場
當代樂集九七年冬季音樂會
由國內三位演奏家──朱偉誼(豎笛)、王佩瑜(大提琴)、與郭姿妤(鋼琴)所組成的當代樂集,每年皆舉辦定期的音樂會。 此次九七年冬季音樂會,在曲目安排方面,分別有當代作曲家藍諾伊(E. Lannoy)與丹第(D'Indy)的降B大調三重奏,讓人聆聽管樂、弦樂、與鋼琴組合上的音色變化,領受當代作曲家對於旋律和聲創作上的手法。
-
即將上場
林怡君、石雅如長笛二重奏
目前爲台灣省交長笛首席的林怡君,畢業於美國克里夫蘭音樂院的碩士班,日前才與國內的大提琴家顧美瑜與吉他家葉登民組優藝三重團,這次則邀請好友石雅如,以雙長笛的組合推出演奏會。而去年才取得維也納音樂曁表演藝術學院之藝術碩士學位的石雅如,目前投身於敎職的行列。這次她們音樂會除有偏向現代爵士風格的作品外,尙有講求旋律美感的卡斯特諾沃─特德斯可所寫的嬉遊曲,以及近代作曲家多普萊爲雙長笛與鋼琴所寫的d小調協奏曲等作品。
-
即將上場
阮馨儀長笛獨奏會
自維也納返國後,阮馨儀與好友合組汲音木管室內樂團,積極從事室內樂型態的演出,每年不定期企劃個人獨奏會,從中尋求長笛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變化組合。此次「布拉格印象」音樂會,阮馨儀將演出近代音樂的作品,除了長笛的獨奏外,還安排一首捷克作曲家馬替努的遊步曲,是一首由長笛與小提琴、鋼琴的重奏作品,也是該場音樂會裡的創新安排。
-
即將上場
紙風車劇團《我們一車都是牛》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那麼牽到巴黎呢?塞納河畔游了一趟,又從巴黎回台灣,還是不是原來那一頭牛呢?今年年初紙風車劇團應文建會及巴黎中華文化中心之邀,演出《牛的禮讚──牛牽到巴黎還是牛》,牛年將盡,國家戲劇院讓這齣戲呈現在台灣觀衆眼前,以生肖主題結合諸多關於「牛」的素材,情節雖未連貫,中西古今熱鬧景象,一致緊緊扣住主題發揮。 戲中的〈鬥牛陣〉、〈農夫與老牛〉,一片田園景緻、鄕土質地,三、四十歲的父母成長在那個年代,對農家的情感很自然地被喚起。〈牛魔王〉、〈五彩神牛〉、〈對牛彈琴〉、〈庖丁解牛〉、〈歡樂台灣牛〉等段落,則是運用中國古老神話傳說,或成語新詮或漫無邊際地想像,以大型花燈、各式偶物配合眞人演出。〈迷宮怪獸〉、〈宙斯與白牛〉將希臘神話的迷離變幻,以屛風、大偶、燈光等素材呈現在舞台上。尤其〈迷宮怪獸〉有牛頭人身的食人怪物,當成祭品的少年踏入迷宮步上獻祭之路,情節相當剌激緊張。
-
即將上場
珍妮與菲莉詩演出單人與雙人舞
珍妮與菲莉詩自一九八九年即演出單人和雙人舞,她們的表演非常具音樂性、表現性及感性,其演出的舞碼均爲目前當紅編舞家的作品,演出中雙人舞的部分尤其具詩意及和諧性。此次來亞洲將演出Peggy Baker、Molissa Fenley、Martita Goshen等的作品。
-
即將上場
暈眩爵士月
繼十月份「登革熱戲劇節」後,蔡瑞月舞蹈館於十一月份策劃三種不同風格的爵士樂團演出,結合旅居台灣的國際與本土樂手精緻演出,爲向來繁忙的中山北路商業金融圈增添幾分輕鬆慵懶的爵士風情,帶動社區年輕朝氣。爾後每季亦將舉辦各種主題藝文活動,凝聚社區民衆的文化認同與關懷,希望能建立中山北路藝術特區的藝文風氣。
-
網路藝文列車
台灣傳統戲曲網路電子書:西田社
在延燒全球的網際網路上, 全世界各民族莫不絞盡腦汁, 藉此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介紹給地球村其他居民, 在網路科技遠比藝術文化發達的台灣, 西田社默默地將台灣傳統藝術推向世界。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如何訓練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臨場反應的重要性?演出時如何應付臨時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原因讓您執著於舞台劇的表演與生活?(台北.陸湘蘭) 一九七四年我在世新唸五專五年級,因爲興趣與好奇心的驅使,我加入了「戲劇硏究社」,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排戲,終在校慶日當天於廣電大樓的小劇場粉墨登台。在舞台上飾演一名有點可笑的老佣人。雖然兩百個觀衆座位席上僅坐了四十幾名觀衆,似乎是那一小撮觀衆回報給我淺淺的笑聲與謝幕後輕微的掌聲,使我頓覺站在舞台上能滿足我卑微的成就感。那齣戲是《樑上佳人》(熊式一編劇),我的舞台處女作,從此也展開了我的舞台生涯。 一路摸索著演員肢體語言的表演空間,直到一九七九年加入「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前身),方才恍然過去學生時代的表演只能用「學長帶學弟,大家學我這樣演」的土法煉鋼方式上台演戲。你可以想像一齣戲不論有八個、十個角色在台上,其實每一個演員都只是在模倣導演師出無門的表演方法。原來,豐富的肢體語言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原來,無師自通或自我瞎摸索的表演方式是行不通的。 在耕莘那段接受表演訓練的日子,是我學習肢體語言與想像力等重要的認知與成長階段。幸蒙吳靜吉博士親自授課,啓蒙了我對表演藝術的崇敬與日後精進追索與創作的旅程。 在當時訓練課程中,學員必須丟掉所有關於社會約束的拘謹、丟掉彼此的戒心與防衛、丟掉所有對表演認知的刻板印象。你只要專心、盡情並注意肢體,安全的投入老師所設計或引導大家的遊戲中。回想我們各自歷經的童年,最敎人忘我用心的遊戲是「扮家家酒」。童戲中,沒有劇本,只有隨興隨時轉換角色扮演與久久不能劇終的想像飛馳與童伴──飆演技。在耕莘那段日子,一個二十郞當歲的我,於訓練過程中,方才重新學習回到童年最自由的表達方式;重新認識自己原本被社會世俗壓抑潛藏經年的肢體與語言,是可以被再挖掘、是可以充滿豐富的想像。總歸一個字──「玩」。玩自己的肢體、玩自己的聲音、玩自己的想像力就能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但,前題必須是你要碰到一位好老師敎你怎麼玩!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碰上一些意外狀況或尷尬場面。多數人的處理方式是不知所措、啞口無言,甚至臉色蒼白、口吐白沫。少數人較能臨場應變、發揮機智,甚至逢兇化吉、解除危機。人生本就是一個大舞台,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擺Pose拍照,彩排化女妝,監看團員排練。率團演出的市村萬次郞不曾稍懈,宣揚日本四大古典表演藝術的歌舞伎。 散場之後,台灣留下什麼?
-
焦點
童眞的眼眸 二十年的累積 《灰瀾三重奏》
舞蹈界宿耆劉鳳學,雖然已七十二歲,至今仍創作不輟。西班牙詩人畢先諾.阿雷山德列(Vicente Aleixandre)詩作《最小的》,成爲她此次創作的繆司。
-
焦點
多面向鋼琴奇才 深情男子波哥雷利奇
波哥雷利奇參加「蕭邦鋼琴大賽」,因詮釋違反傳統,未能進入決賽,引起鋼琴家馬加洛夫與阿格麗希退出評審團抗議,別人因爲參賽知名,他卻因落選成名。此次來台是他經歷喪妻悲痛後的再出發巡演。
-
美國
無所不在的舞蹈金童
大衛.帕森斯的舞團進入第十年,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再度證明了大衛的個人魅力。大衛的創作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主題內容朝向社會批判與人際關係。
-
英國
愛丁堡五十週年慶(下)
荷蘭第三舞蹈劇場在生命、時間、舞蹈上所提出的探索與質疑,深沈而具說服力。蕭比諾的作品中所敍述的不僅是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更藉著對舞蹈基本形式的反省,省察人與自然間微妙的關係。
-
美國
舊文化的新傳統
克爾特音樂在北美與中國菜一樣受歡迎,克爾特一詞因爲和愛爾蘭關聯最深,已成爲其文化的代名詞。
-
座談會
讓「夢與想像」包容「挫折與絕望」
「小亞細亞」劇場網絡於九七年成立,台灣邀請「小愛麗絲」創辦人西村博子、香港劇評人梁文道,九月六、七日於皇冠小劇場演講。
-
座談會
堅持另類.非常獨立「共同論壇」溝通的必要性
我記得在八○年代早期,很多人喜歡講「地下藝術」、「地下音樂」或「地下劇場」,接著流行用「獨立」、「前衛」等等字眼,而現在常用的說法是「另類」。考究這些形容詞在不同時期的替換與起源,其實有其特殊意義。 就其對立面來看,相對於「地下」就是「地上」,「前衛」的另一面就是傳統、保守,相反於「另類」的就是「主流」。事實上,當某些人以這些字眼如「另類」等等,來形容自己的身份和工作時,已經假想了自己的對立面;仔細推敲這些形容詞,便能了解這些人如何看待他們對立的東西。 「另類」激發「主流」的建立 就香港目前的情況來看,爲什麼「另類」會成爲一個流行的字眼?我個人認爲,通常「主流」都是出現在「另類」之前;通常都是「主流」建構了之後,才有人嘗試想搞點不一樣的東西。只不過香港的例子剛好相反;香港的「另類」劇場出現了以後,才有「主流」劇場,「香港話劇團」便是主流劇場的代表。 「香港話劇團」成立的時間不過比「進念廿面體」早幾年。在此之前,香港多數的藝術創作者還在摸索「主流」的定義與界限;直到一些另類劇團的出現,才開始界定什麼是「主流」,爲什麼這些是「主流」。香港「另類」劇團的出現代表著兩個意義:一是這些劇團都藉著創作的機會,界定自己在香港社會或環境的位置;而通常在面臨「位置」的尋找之前,這些藝術創作者都會遭遇以及必須解決自己的問題。雖然許多另類小劇團都有不同的問題要面對,但是與台灣小劇場界特別不同的一點是,香港這些另類劇團並沒有「我們」的觀念,他們甚至互不關心,而台灣小劇場的「我們」的觀念卻特別強烈。 評論環境與角度的不同 在香港,儘管有不同的「我」在運作,卻無法形成一種「運動」的群衆態勢。對我來說,「運動」這個觀念是現代藝術史的一個神話,似乎許多藝術創作的價値,都非得透過「運動」的發生才能凸顯。然而「運動」的催生者不只包括藝術創作者,還有藝術的經銷商、中盤商與評論者等等;香港的劇場環境並無法配合這些條件。主要原因在於香港缺乏整理歸納與宏觀觀照的評論,無法整理出一個共同認知的架構,去認識香港小劇場的環境。 我個人是透過雜誌的閱讀才開始接觸「台灣小劇場」;當時鍾明德的文章經常提到「台灣小劇場」種種現象。換句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