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天堂中成長的天使──賴英里
賴英里的童年,是在天堂中度過的。 媽媽是日本人,將家中打點的井然有序,對賴英里兄妹也照顧的無微不至。賴英里語氣輕緩的說,我的童年大約抵能用「無憂無慮、幸福快樂」來形容。 八歲那年,小女孩聽到隔壁鄰家傳來輕柔琴聲,仰著小臉央求媽媽也要學,開始端坐鋼琴上叮咚叮咚的練習起來。小學四年級,小女孩立下二大志願,一是要當音樂家,二是畫家,進了光仁中學音樂班後,離音樂就更近了。初一時,學校規定要修二項樂器、媽媽建樂小女兒學長笛,長笛細細亮亮的,小女孩一見就喜歡上了,拿在手中吹呀吹呀的就是一輩子。 挫折?一是剛進光仁,學校規定要住校,不習慣沒媽媽的日子,哭了一個多月才認了,安心住下來。再則就是求學太順了,當時學校沒幾個人學長笛,不管考試或比賽拿第一名是家常便飯,一直到了國立藝專,交換學生到加拿大去唸書才嚇了一大跳,覺得自己像井底之蛙,讓賴英里重新調整心態,對往後的學習有關鍵性影響。 畫畫呢?已有小女兒的賴英里笑了,其實當時祇是喜歡,並沒受過什麼專業訓練,現在也很少有機會畫畫。畫畫就像寫在氣球上的心願,隨風飄遠了。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吿別棒球夢──李國修
大體上,語言能力發達,腦中總是充滿奇思異想的人,身形不會太高大,李國修的靑春期身材發育,正是這個寫照。 李國修是道地的台北人,家在中華商場八棟二樓,西門國小畢業後,很幸運的碰上國民義務敎育延長爲九年,因此他光榮的當上南門國中第一屆學生。 那個年代,電視剛在台灣普及沒幾年,在鄰居家貪婪看電視的結果,瘦小的他,國中一年級便已戴上近視眼鏡,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棒球的癡迷熱愛。 少棒風行,台灣代表隊的小將們叱咜威廉波特棒球場,國內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們,無一不像模像樣的在學校操場一隅,或是住家附近的巷道裡,打上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的棒球賽。 李國修和附近鄰居的小孩自組球隊,以報紙折疊成手套、一根方形的細木棍爲棒球,就這樣「創團維艱」、蓽路籃褸的挑戰台北小南門一帶其他「強敵」。 有理想,有抱負,再加上實戰經驗,李國修添購了第一件正式的棒球器材──捕手手套。他向家裡誆騙要買參考書,然後借了同學的書回家交差,買書錢則換成了炫人的手套。 由於棒球球小,棍子又細,再加上視力不佳,打擊方面李國修沒得表現,但是捕手位置可不同了,他因爲身小靈活,特別擅長跳起來接暴投(草莽球隊中暴投比率往往偏高),捕手除了他不做第二人想。 他認眞配球、做暗號,搖頭、點頭,在胯間比劃一代表直球,二代表上飄球三年下來和投手之間培養了堅不可破的默契,然而各種暗號始終都只是一種佯裝作勢,投手投球全憑天意,捕手接球全憑感覺。 迫使李國修吿別球壇的那場比賽,終於在國三上學期的某一天發生。他們一如已往和友隊在女師專操場進行友誼賽,一局上,李國修的球隊先守,兩好球之後,第三球飛來,高大的打擊者擊出一支擦棒球,挨打的小球狠狠的撞上了李國修的右眉上方,當下他只覺得天旋地轉,差一點不醒人事。 捕手退場,在場邊思考著棒球生涯的點點滴滴往事,劇痛和暈眩,提醒了他往後還有大半輩子要過,首先他必須愛惜生命和保護頭腦,他第一次驚覺到癡愛棒球,可能會要了他的性命! 按照李國修的執著個性,如果不是當初那一球,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他會無怨無悔的走上棒球之路,他估計自己在體壇上還有十年的發展性。 棒球的團隊精神、求勝心與責任感、競爭與默契,使他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粒不安的種子──王墨林
王墨林在台南、嘉義一帶度過他的童年,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小公務員,母親是不識字的山東大娘,家屋是日式房子,公家宿舍,就在台南監獄正對面。 他排行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母親常年做些手頭活兒、滷豆腐干賣,做手帕女工之類的工作以貼補家用,例行的家事就落在老大王墨林的身上。 他記得個子還不夠高,就坐在水槽上工作,所以他總得負責洗碗。他記得自己常推著抹布擦榻榻米,所以他愛勞動的姿勢;他記得隔壁本省阿婆炸丸子的油香,所以他最愛台灣小吃。 黯淡無光的小學初中生活,在王墨林口中有趣的事情不外乎:一次又一次在課堂上背不出課文,回家功課總是罰抄課文;再要不然就是他惡意說台語遭同學檢舉,下了課找同學幹架,寡不敵衆,徒遭一頓海K,外加「死豬仔」、「罐頭仔」(台語發音)的渾號。 僅是小學就換了三次學校,老師不准他參加補習,擺明了「放牛吃靑草」,多出來的時間,他看小說:《約翰克里斯朶夫》;他看免費電影,電影院快散場時事先打開門,他就看十分鐘的結尾部分。他在家院裡高來低去,爬上屋頂摘蓮霧、芒果,或者爬進屋子下的通風孔,老母雞總是把蛋下在那兒,他就躺在那裡嗅著屋底溢出來的霉味,極陰潮,平衡了生猛幽微的一顆心。 除了打架、翹課,王墨林也偷竊,他偷附近粉筆工廠的曬粉筆,偷台糖蔗廠的白甘蔗,偷媽媽在家裡四處藏著的私房錢,有一次他母親不尋常的縫被子,一邊揚言:縫被子是爲了把他送到感化院去,他模糊記得自己好像流了淚,決定改過。 王墨林對監獄並不陌生,他認識幾位在監獄執事的叔伯,特准他可以去監獄玩,那裡有同樣的霉濕味,犯人一個個剃了大光頭,他們對小朋友說故事,亦眞亦假,所以「身體氣象館」探討人和人的關係,光頭形象是一個基礎。 王墨林從紀德的書中找到了一句貼切的形容:「我是一粒不安的種子。」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不知道是那裡不一樣,因此他以冥頑惡行來逃避制式化。 在他的生命基調中從來就沒有「有一天他突然醒悟」,由少而壯,從靑到老,他一直都感到:如果不按照大家的遊戲規則去玩,就沒得玩!可是分明是個體的生命發展過程,豈能如此? 一粒不安的種子,就這樣在胚衣裡鼓動著不安的節奏,也敎別人不安。
-
面對大師
從體制外躍入體制內的舞蹈健將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是美國六〇年代後現代舞蹈傑德遜時期(Judson Period)的健將,也是同期中目前唯一擁有自己舞團並活躍於世界各大主流劇場的編舞家。今年元月她本人第一次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本刊特地邀請國內編舞家古名伸爲讀者做一次深入的訪談,請崔莎談三十幾年來從「非主流」轉入「主流」的種種心得。
-
劇場對談
台灣有沒有「導演劇場」?
台灣的導演幾乎都是編導合一,什麼都不得不管。台灣的劇場界就和台灣的電影界的情況是一樣的:因爲整個製作環境太惡劣了,導演有責任要把整個水準拉高──這變成是導演的重責大任。 閻鴻亞(密獵者皇冠劇場導演) 我個人對劇場導演的自主權,一直都非常強調。觀衆能不能夠接受,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是不是夠大衆化」的問題;我覺得當導演的人無法管到這麼許多。因爲這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一些固定的觀衆群了解你在做些什麼。 田啓元(臨界點劇象錄編導)
-
泰國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草根劇場 泰國「油甘子劇團」
「在泰國,爲發揚傳統文化或粧點觀光色彩而製作的傳統表演,不勝枚舉,四處可見。然而,傳統是傳統、現代是現代,兩者之間從來不願也不能相遇。」泰國「油甘子劇團」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嘗試著走出一條由現代走向「傳統」的路。
-
印尼舞
深受愛戴的世界之寶 五花八門的印尼舞蹈
印尼是位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間的群島,長期以來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深受歐亞等民族文化的影響,於是其舞蹈融合了佛敎、印度敎、回敎、基督敎和當地原住民的信仰。
-
名家訪談
小提琴「法比學派」弘揚者
傑赫.普雷曾兩度抵台演出柴可夫斯基與貝多芬的協奏曲;四月間,這位小提琴「法比學派」的傳承者將再度來華,以「奇美基金會」收藏之史特拉底瓦里琴「維歐蒂」演奏他所精擅的法國樂曲。本刊特在普雷來台前,於巴黎探訪他的音樂世界。
-
藝鄉人
從北京鐵工廠唱上國際舞台
一九九一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初次登台的男低音田浩江,目前已經成爲大都會歌劇院曝光率最高的華裔歌唱家。在文革中成長的田浩江,二十歲以後才開始學唱歌,學唱歌是爲了進文工團,爲了離開苦悶的北京鐵工廠,但他沒有想到,唱歌帶著他走得這麼遠,從北京鐵工廠一路走到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
-
台前幕後
刻縫而出的尪仔 布袋戲偶藝師陳羿錫
傳統布袋戲偶以花園頭造型爲主,有傳統戲曲人物造型的根據,不論是臉譜、用色、尺寸、材質、配飾等方面,均有其規制,自成一套藝術價値極高的工藝美學。
-
台前幕後
爲藝術脫胎換骨
有一張似西班牙雕塑的容貌,一個屬於西班牙人的名字─「佛洛黛蓮」,在擺動、搖晃著美妙佛拉明哥(Flamenco)舞姿時,專注、汗水淋漓的神態,活脫是個美麗動人的西班牙女郎,可是實際上她體中卻流著東方人的血液。
-
樂界越界
用音符寫日記的人 與自然對話的陳世興
對一般的古典樂迷而言,陳世興這個名字或許不是特別熟悉,但你若聽過紅螞蟻的歌、看過電影《孽子》、《海峽兩岸》、《西部來的人》以及《兩個油漆匠》的演出,那麼你對陳世興的音樂應該並不陌生。如果你是國內許多舞蹈演出與小劇場的忠實觀衆,那麼許多曾經流洩在肢體躍動間的音符,應該已經淸楚的吿訴了你,陳世興的音樂是什麼!
-
新秀登場
國際鋼琴比賽常勝軍──陳瑞斌
向來是國際鋼琴比賽常勝軍的陳瑞斌在去年參加華沙鋼琴大賽時栽了個斛斗,在初賽時即慘遭淘汰,一度引起國內關切。十三歲即以資優生赴奧地利習樂,近年來於國際舞台開始嶄露頭角的陳瑞斌在此次挫折後如何看待國際比賽,又如何計劃拓展演藝空間?
-
優伶話語
傳統戲曲諺語散記4
除了祈安降福,扮仙戲也是信徒還願的一條管道,因此屢見不鮮的,一個劇團在節慶中的日戲全部不演,只是不斷地扮仙,因爲還願的人太多了,有時多達一、二百個。
-
舞蹈
新看一舞 崔莎.布朗的舞與結構
雖然崔莎的編舞構想來自對形式、結構等抽象的思考,但是作品完成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感動,卻遠遠超出抽象的表達。
-
研習營
人體保養場 蘇珊.克來恩(Susan Klein)的技巧
克來恩技巧是目前美國盛行的動作調整技巧。一月份,她應邀來台授課,將自己體會出來,由骨骼帶動動力的新觀念介紹到國內。
-
回想與回響 Echo
托氏孤兒與新納粹惡童
曾經協力合辦過第二屆台北破爛藝術節的《破週報》,在二月邀請了瑞士Schimpfluch和香港黑鳥來台演出。作者認爲兩個外國團體:「或有雞鳴狗盜與孤臣孽子差異,但聽在有文化隔閡的台灣觀衆耳底,則同樣是囉囌嘮叨的說敎者」
-
回想與回響 Echo
Money Makes People Talk 對兩封給「劇場同志」的信的反思
針對《表演藝術》二月號田啓元的〈給劇場同志的一封公開信〉,與隨後三月號李永豐的〈劇場同志,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這兩封信,國內另一位小劇場工作者,提出了不同角度的反思。
-
回想與回響 Echo
大陸對台灣戲劇的硏究
雖然我們不一定同意他們挑選的劇作家和劇本是否具代表性,雖然我們對其中個別作家的評介可能會感到許多疏漏或什麼。但是,他們的這種努力──特別就戲劇方面而言──似乎是台灣所欠缺的。
-
劇場思考
戲要有「交流」才好看 與高行健談表演與編劇藝術
「沒有文字語言便沒有辦法思考,除非是寫舞劇;你寫話劇,你寫思想,一定要有語言。這種語言和寫小說的語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它絕對是非描述性的,一描述就完了;一定不能是解說性的。在小說中可以,在戲劇中絕對不可以」 ──高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