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書城快訊
書城快訊
中國古代戲曲 周傳家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初版 157頁/平裝 NT$120 熔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於一爐的中國戲曲,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歷經千載悠悠,而依然生機勃勃。 本書扼要地說明古老的戲曲藝術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發生、繁衍的概貌和軌跡,勾勒出戲曲藝術興衰消長的規律。透過對各個發展階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的介紹和賞析,揭示出戲曲藝術寫意傳神、象徵誇張等獨樹一幟的美學特徵,以及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思想內涵。 作者周傳家現任北京藝術硏究所所長。 會唱歌的螺旋槳 莊裕安著 大呂1994初版 222頁/平裝 NT$180 「內兒科開業醫師」莊裕安在每日看診開藥方之餘,也樂得聽憑內心中「作家荷爾蒙」的驅使,把兼營的寫作事業全職化,細聽細瞧細思量周遭的一動一靜,孵化成精緻可口的文章,裡面有作家的環球藝術(主要是音樂)之旅,以及十餘篇表面上無所不談,實則自我顯影的小品文。 與音樂調情 李宗慈著 九儀1994初版 237頁/平裝 NT$160 這是一本爲生活在台灣的音樂工作者立傳的書,記錄「十八個音樂靈魂撞擊的聲音」;雖然篇幅所限,每位音樂家只能佔到十頁左右,但短短數千言已靈活呈現我們所曾目睹或耳聞的音樂家的學習及成長過程,其中有許多是台灣人集體記憶的一部份。 掌中天地寛 黄烈文執行企畫 創意力1994初版 176頁/精裝 NT$1500 布袋戲自大陸渡海而來,在台灣落籍發展已百餘年,走過一又二分之一世紀發生在這海隅上的種種歷史,陪伴許多人長大,豐富了記憶的話匣,如今卻已失去大半的觀衆,危危然彷彿即將走入歷史。 本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以十分生動的圖片搬演三齣傳統布袋戲:《劈山救母》、《巧遇姻緣》及《古城會》。第二部份則細說傳統布袋戲的演出形態、樂器、角色塑造,兼及戲偶的欣賞。 最後一部份則以黑白影像紀錄小西園的幾場野台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石窟裏的樂舞傳奇
敦煌,是絲路上寧靜美麗的綠洲城,也是世界聞名的莫高窟所在地。洞窟如蜂巢般開鑿在鳴沙山的斷崖上,洞內是美不勝收的佛敎壁畫和各種形態的塑像。其中音樂和舞蹈場面的描繪,旣像是對極樂淨土的想像,又如同凝凍住的古代樂舞,提供現代學者豐盛的素材,重新拼貼。 今年八月,甘肅省蘭州市的敦煌硏究院將舉行「'94敦煌國際學術討論會」,來自中國各地、日本和其他國家的舞蹈、音樂學者,硏究絲路歷史、地理、文藝的相關專家們都將出席盛會。我們則企畫了「敦煌樂舞」特輯,引領您從文字與圖片中一探石窟的古老傳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敦煌舞基本訓練敎材
基本動作 呼吸 深沈的呼吸特點形成敦煌舞的特殊韻律,這是敦煌舞風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分爲坐式練習、跪式練習、站式練習三組。 眼神 眼神是敦煌舞蹈的重要部分。它能揭示不同性格、不同情緒的心理狀態。分爲「溫婉嫵媚、端莊高雅的抒情眼神」和「剛健有力、活潑跳躍的眼神」二類。 肋、胯、膝 身軀呈S形多道彎體態是敦煌舞姿最爲鮮明的獨特風格,它主要由移動肋、胯、膝形成。這也是掌握敦煌舞風格的重要元素。分爲「移肋練習」、「胯的練習」和「轉膝練習」三組。 手 豐富多姿的手的形態和動作變化必須嚴格訓練才能掌握。以下是單手和雙手姿態的一些例子: ⑴單手 彎三指,似花朶形。翹三指,似持花形。開三指,似雀頭形。鹿角式,似鹿角形。 ⑵雙手 合掌式,似祈禱手。荷花式,似花開形。吹奏式,似吹管狀。抱笙式,似抱笙狀。抱拳式。 手臂 手臂多稜多角多彎,表現力很強,有自身的動作規律。 脚 敦煌舞脚的形狀和各種位置,也十分獨特,它的勾、翹、歪、開的特徵,配合身體的曲線、手臂的多稜。分爲雙脚和單脚兩種練習。 腿 通過腿的各種造型練習,訓練腿的控制能力,可以更加完美地體現敦煌舞風貌。 腰 訓練柔軟的腰肢和全身關節的靈活。 步法 不同節奏速度的步法,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氣質。分爲慢步(菩薩步)、平步(仙女步)、點靠步(童子步)、戮點步(童子步)、小斜步(迦陵頻迦步)、橫踏步(伎樂步)等等。 旋轉 敦煌舞轉的動作,可分爲原地轉、行進轉、後退轉、橫向轉、圓圈轉等
-
焦點
林懷民魂牽夢縈舞紅樓 賴德和朝思暮想譜樂曲
日夜思之,魂夢繫之,化成音符,化成舞姿,四幕舞劇《紅樓夢》在賴德和和林懷民的孕育下,托生於舞臺上。 《紅樓夢》經繁卷浩,若說改編,等閒人不敢輕易嘗試。戲曲中容或有之,也是擷取自成段落的章節敷衍成劇,如〈紅樓二尤〉,〈黛玉葬花〉之類,也只能管窺鉅構,無法洞視原著精神。 去年五月林懷民吿訴賴德和編譜《紅樓夢》舞劇的構想,請賴德和作曲,賴德和驚詫之餘,陷入苦悶的精神交戰中。他曾爲林懷民譜寫過《白蛇傳》,詩經《春水篇》等佳構,但《紅樓夢》? 早想紅樓,晚想紅樓,睡裡夢裡也似徘徊在大觀園藕香榭邊,聆聽梨香院傳來的細細絲竹聲。中夜坐起,樂音似在天上人間迴盪,抓不住,捕不牢。或許就是這份魂牽夢縈,他說服自己接受挑戰。 林懷民以明快作風,鼓勵著謙和的賴德和往前衝。他們決定一個大原則:不講故事,林懷民抛棄慣用的戲劇手法,賴德和也在形式及意境的經營上發揮,於是賴德和開始了整整一年四個月的創作過程。 他先構思整個音樂的邏輯系統,爲交響樂團而作,而以傳統戲劇的鑼鼓點控制表情,突破旋律與線條的觀念,尋找樂器的新音色,以現代聲音來描繪古典世界。 賴德和揚棄以各省戲曲旋律入樂,製作戲曲風格管弦樂的作法,而從純創作的觀點出發,但是工作得好辛苦,經常爲十幾秒的音樂苦思好幾個鐘頭。 今年七月,他將先做好的第四幕請台北市交響樂團製成錄音帶交給林懷民,林懷民開始倒著編紅樓。第四幕分量最重,氣勢最盛,這時賈府衰相已露,大觀園裡,鬼聲啾啾,氣數將盡,穿揷進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林黛玉魂歸離恨天的情節。整幕二十多分鐘的音樂聽不到一段完整的旋律,嘈切緊迫的琵琶引領,管樂飄忽,弦樂急促,將人鬼交融的世界處理得蒼茫淒涼。 林懷民這次純從舞蹈動作出發。四幕舞劇與時序的春夏秋冬,生命的生老病死暗合,每幕順著這些主題次第發展,故事旣然太龐雜不可能遵循,就掙脫故事的束縛,透視書中哲學及社會批判意識的層面,而將一些重要的情節溶入舞蹈中。 序幕寫女媧煉石補天,獨剩頑石一方悠游於大荒山靑埂峰下,爲一僧一道抛至紅塵歷劫。 第一幕大觀園內金陵十二釵的歡舞,賈寶玉加入嬉戲,音樂是亮麗歡樂的,芒種節送花神的一段以第三幕黛玉葬花的旋律變奏,是全曲少有的漂亮旋
-
焦點
「漢唐」姑嫂相和歌
「荼薇架,日弄影。鳥雀悲春,意故卜來叫出斷腸聲。看紫燕,含泥歸。黃蜂𧋦蝶,黃蜂共𧋦蝶,翩翻那障飛來採花蕊。阮心事,今欲訴渡誰知。肝腸百結,但得掠此,目滓暗淚滴。咱娘嫻,相隨侍,去到相國寺,見伊人食得醉熏熏,挨來推去,挨來共推去,伊身都全然不醒來。賊冤家,無心腹,誤阮返來,此處無興又無彩。肌膚瘦,阮不自在,阮身恰似揚子江中遇著風浪搖擺。雀橋會,不駕來。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東西。恰親像牛郎織女,銀河阻隔在許天台。」(南管〈荼薇架〉) 南管音樂的情,陳美娥嗓聲的幽曲乾淨,在季末的春雨中,寅夜繞耳不去。前年三月「漢唐樂府」一場南管演出留下的音印仍然淸鮮;今年六月在兩廳院「風雅頌系列」古韻新姿中,漢唐祭出泉州來的媳婦王心心主唱,南管愛好者將可聆賞到正統泉州腔南音了。 來台甫年餘的王心心,是陳美娥的嫂子。姑嫂結緣於南管,嫂嫂雖比小姑年輕,南管藝齡卻較長。「我開始學講話就在南管的音樂中了,」王心心說:「聽大人唱,自己也哼,南音就是兒歌了。只有南音,其他的沒有聽過。」還不習慣說普通話,含著泉州腔不時地望向身邊陳美娥。她看來靦腆,卻不怯唱,第一次上台竟只五歲。「是高甲戲班到我們玉溪村演,開演前後加一段南音,我上去唱〈小紅花〉。」後來村上廟會、辦喜事、學校辦活動都找她唱曲,鄕紳長輩閒在就一句一句地敎她。稍長,入晉江縣文化館文宣隊,經常出外地巡演。在一次南音大會串的排練中,聽到一位男生唱〈因送哥嫂〉,「特別的好聽」她講不出那個觸動,卻依稀浮現那份動容。這是她第一次沁心領會南音的淸美古雅,她想要深入地學。過二年,福建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第一屆招生,她考上入學,接受系統化嚴格地敎導,樂器從琵琶入手,唱曲由作品分析入心,探究調式及曲牌,而她本身的泉州腔是正統南音的標準唱腔。畢業後加入泉州南音樂團,成爲一個眞正識曉南音的專業演出者。 獲准來台定居後,參與夫婿與小姑合力創建的漢唐樂府南館古樂團,與陳美娥一同敎學及演出。「漢唐」在陳美娥與兄長的十年努力下,經營出一個專業場地,逢周六、日晚演出,也爲機關團體接待外賓或辦活動而專場演出。 演而優則究,陳美娥鑽硏古樂史多年了,早期多與東南亞僑界的南音團體接觸,開放探親後,她更頻繁往大陸採集南管源頭史料,請益學界耆宿。令
-
焦點
異曲同工的兩德樂團
自東西兩德統一後,大德國似乎突然間又回到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風采。但是除了政治、經濟的問題之外,在人文及藝術方面事實上已存在著些許的差異。在音樂方面,雖然歷史上幾個著名的音樂重鎭,如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再度與我們所熟悉的德國又連在一起了,但是現今兩德交響樂團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在樂團的體制方面,德東的樂團分類並沒德西那麼多,德東的樂團皆以「交響樂團」命名,其所差別的只有地名而已。而在性質上的差異也大概分爲專爲演奏管弦音樂而成立的交響樂團,和在歌劇院伴奏的管弦樂團,比起舊西德的結構可算是簡單多了。在德西的大城市中經常同時擁有廣播樂團、城市交響樂團、愛樂交響樂團、室內管弦樂團、歌劇院樂團等,再加上各個大小城市都有一個音樂協會(Der Musi-kverein),因此也有一些特殊性質的樂團便由此而生,例如德國新交響樂團(Das neue Orchester),一個講求以當代樂器演奏當代音樂的樂團,便是由科隆音樂協會所支持的;而德東的樂團卻多由政府成立。 其次,在樂團演奏風格上,德東的樂團似乎比德西的樂團來得「守舊」。聲音不若德西樂團那麼音響化,特別是低音域那麼沉重厚實。以柏林愛樂爲例,它的低音弦樂的聲音比較偏好類似低音大提琴渾厚的聲音,而德東的樂團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這方面便以較多大提琴優雅甜美的聲音處理。而在介於弦樂與銅管之間的木管部分,德東的木管似乎比德西的木管較爲溫潤一些,少了一些金屬聲的激情,但也失去了獨奏的亮麗燦爛。另一方面,影響樂團整體音色甚鉅的銅管部分,比較上卻與木管相左,德東樂團的銅管整體上比較嘹亮,齊奏的樂句時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淸淨亮麗,與德西雄武厚沉的感覺是截然相異的。或許對於長期藉由Hi-Fi音響接觸這些樂團的聽者而言,德西的樂團似乎較能滿足大功率輸出的飽滿感;然而,德東樂團能發出層次淸晰且悠揚的樂音,這不也正是音響玩家追求的聲音之一? 大致說來,兩德樂團皆保有相當的德國音樂風格,畢竟那是日耳曼的文化資產,不是短時間可改變的,而由於人事分隔所造成的差異,或許是理性與感性的差別吧。
-
柏林
後德國表演藝術情報
德國的再度統一對原來的東、西德文化藝術發展有何消長呢?西德統一的代價之一是經濟蕭條,文化預算被大量刪去的結果,導致許多原先依靠政府供養的藝術單位或團體得另想出路;原西德的表演團體受到原資本主義架構下系統的影響,過去的經驗反而變成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舊包袱,而原東德的狀況則正好相反,新來的制度與變化恰好給予她一個全新的開始,像從無到有,可以自己定位出一個幾乎毫不受拘束的、任何可能的新方向。 現代劇場在新的社會結構下自然是變化劇烈,但最有趣的要算是,一般總被認爲保守的古典歌劇劇院了。以東、西柏林的兩個最重要大歌劇院來說,西柏林的「德意志歌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在兩德統一後,爲了應付東邊的強大競爭與日益流失的觀衆,他們做了許多調整(積極製作新劇目,發行雜誌等),但舊有的陳腐人事是無法輕易調整的,也因此,所推出的新劇目都極失敗。而東柏林的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則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新生動力,他們邀請聲譽正隆的芝加哥愛樂交響樂團總監巴倫波英(D. Barenboim)任音樂總監,並連續推出了華格納的《帕希法爾》Parsifal、《女武神》Die Walkre等重份量的大製作,參與演出的藝術家都是一時之選外,最重要的是,每齣老劇目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感,他們試圖讓古典歌劇走出封閉貴族娛樂的印象中。像《帕希法爾》的故事背景不發生在中世紀,而是在太空艙裡;節目單不再是藝術家的大頭照,而是厚數十頁的論文書。 本年度東柏林國立歌劇院推出的第一個新製作是理査.史特勞斯的《艾蕾克塔》Elektra。這齣由希臘神話而來的單幕歌劇,向來被認爲是極難處理的作品之一,包括它所連續出現的多義象徵、不協和音與傳統旋律間的風格整合,還有非一般女高音所能勝任的高難度演唱技巧。此一新版《艾蕾克塔》便是在義大利藝術家科內利斯(Y. Kounellis)的新象徵主義舞台裝置中營造了一個具多種衝突的危機氛圍。或許,劇中封閉式的謀殺與復仇情節亦正勾勒了兩德再度統一後的藝術現況。只是我們不確定,結局是否會像劇中的艾蕾克塔那樣,因過度驚駭而死去。 文字|王俊傑 藝術工作者
-
人物檔案
第一次接觸印象錄
《天下第一樓》裡重要角色十來人,除了一位玉雛兒,都是男性,林林總總的男人,他們的嘴臉和魂魄,都給刻劃的淋漓透澈,創造他們的上帝,則是位五官精緻娟秀、個子嬌小的女士。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的道地北京人何冀平,推論自己個子小是後天造成的,因她手掌大脚丫大,家族人人塊頭都大,偏偏她在發育期遭遇文革,整個靑少年歲月都在貧瘠的鄕間勒緊肚皮捱過。 舉止灑落,態度親切謙和的何冀平擅談。她說話速度甚快,口齒淸晰,若專注聆聽,從語調和音質中能聽出能幹與果敢等性格。無怪乎,搜集《天下第一樓》素材時,她自喩是「偵探」──北京城四角,任怎樣的窮鄕僻壤、流氓混混之地,只要是創作需要,她都勇往直前。 談到《天下第一樓》創作的關鍵處,她最酷愛使用的字眼是「魂」和「魄」。例如,「接觸生活時,我擅於掌握住魂魄」、「所有人物的魂我都抓著了。」尤其在回溯解決了這戲結尾的機緣時:「稿子完成後許久,我覺得整齣戲浮在那裡,很不踏實,直到我重返文革時下放的鄕下途中,在車上隨意翻閱一本對聯的書,看到『好一座危樓,半宜明月半宜風』,霎那間,豁然開通。這下子,魂也有了!魄也有了!」她神采飛揚極了,彷彿這發現是前不久的事呢。 正義感是她的另一大特質。她敬重所有敬業的人,人藝的看門人她敬重,因他們尊敬自己的工作;她爲中共政府未善眷顧淸廉的于是之這位國寶級大藝術家的晚年忿忿不平;轟動文化界的《天下第一樓》,更是源自於她被飮食王國的藝術家們的境遇所激發的義憤。 使我眼神爲之一亮的,是當我問及爲何給盧孟實那麼樣的結局──以他所表現的傑出實業家的才幹,何以將自己打拚出來的江山順勢讓兩個無能的少東索回──這時,何冀平臉上浮現無比堅毅而靈黠、似笑非笑的神情:「我故意渲染『無奈』──這是一種人生的況味。」 這是心靈深處哲思的何冀平?
-
入門
表演藝術入門
表演藝術的殿堂雖然宏偉,但常令不得其門而入者望之興嘆。提供您一把鑰匙,開啟探索之門,豐富多采的人生。
-
即將上場
蘭陽戲劇團《錯配姻緣》
秉志爲歌仔戲寫歷史的蘭陽戲劇團,是台灣目前唯一由地方政府籌設的劇團,自八十一年十月成立以來,頗思有所表現。 這一次參加台北戲劇季的演出,嘗試從野台走入室內;《錯配姻緣》改編自邵江海的《李妙惠》,舞台設計由張一成負責,頻見巧思。
-
即將上場
爲「喜願兒」義演
鋼琴家藤田梓及長笛新秀吳曉貞,與台北市靑年音樂家管絃樂團,將在國家音樂廳舉行一場慈善義演,門票所得將全數捐給台北市喜願協會,共同爲完成絕症病童心中的夢想而努力。 這場音樂會演出的全是莫札特的作品,相信這位音樂天才兒童若生於今日,必也欣然。曲目除了鋼琴奏鳴曲(作品488)及長笛協奏曲(作品313)外,還有《費加洛婚禮》及《劇院經理》的序曲,指揮是崔玉磐。
-
即將上場
古韻新姿──南管音樂演奏會
台灣開始有南管音樂,大約是四百年前鄭成功來台的時候。古早農業社會時代,只有家世良好、士紳階級的子弟才有學習南管的資格。從南管那種典雅悠揚的曲風、溫婉含蓄的音樂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它這種「高尙屬性」是其來有自。 漢唐樂府多年來致力於南管薪傳,這場音樂會正展現了薪傳的成果。五位表演者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七歲,於各自專攻的部分卻都有出色的造詣,打破南管「難學難精」的謠言。預期擁有千年歷史的南管古樂,將因此展現出一番嶄新的氣象。
-
即將上場
高晟長笛獨奏會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第一屆畢業(民國76年)的高晟,於取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音樂碩士之後,返國致力於長笛音樂之推廣;這次演出的曲目有柯普蘭爲長笛與鋼琴的二重奏、藍乃克的〈水妖〉奏鳴曲、伯爾頓的小奏鳴曲等。
-
即將上場
慶生系列之四 理査.史特勞斯生日饗宴
這場音樂會不僅是聯管「慶生系列」最後一場的重頭戲,也是聯管本樂季的壓軸音樂會。 德國劃時代的新浪漫主義交響詩作曲家理査.史特勞斯,作品向以語法簡潔深刻、管弦樂配器複雜、演奏技巧難度高著稱,然而也同時因其華麗多采的樂風而深受鍾愛;在這場特別的音樂會中,聯管將演出〈死與變容〉交響詩及〈玫瑰騎士〉組曲,加上古典樂派宗師貝多芬家喩戶曉的〈命運〉交響曲,構成整場壯麗璀璨的德國正統音樂之夜。
-
即將上場
皇家利物浦愛樂管弦樂團
今年上半年音樂界的英國風,由三月「輝煌的年代」系列點燃風潮,宮廷銅管、泰利斯學者合唱團、國王歌手、倫敦銅管,一直延續到六月由皇家利物浦愛樂管弦樂團壓軸。 皇家利物浦愛樂成立於一八四〇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團之一。樂團的家,位居利物浦市的愛樂廳,建於一九三九年,藝術壁畫與玻璃拼飾之外,絕佳的音響效果更使它馳名世界著名表演廳的行列。 除了濃郁的英國風味之外,現任音樂總監捷克裔的理伯.培希克則爲樂團注入波西米亞民族特有的浪漫精神,使樂團走入藝術的另一高峰。 此次訪華,演出的曲目琳瑯滿目,好像是一套兩張的精選版CD,有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鋼琴獨奏者是赫赫有名的Lazar Berman),理査.史特勞斯的〈唐璜〉交響詩(樂迷可以拿來和聯管作一對比),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另外自然少不得英國作曲家布列頓、艾爾加等人的名曲。
-
即將上場
優劇場「優人神鼓」
目前團員在印度受訓的優劇場83年度巡演自本月展開,八月並將赴海外演出。 「優人神鼓」仍延續《破》劇精神,演出戲碼有〈獅子出洞〉、〈破地獄門〉。〈獅子出洞〉以南方獅鼓爲基礎而編作,意涵沈睡意識的完全覺醒,而〈破地獄門〉則透過不斷「擊鼓」,純淨內心的意念,將每個人心中的地獄昇華,化成對生命的挑戰與勇氣。
-
即將上場
「繆思樂賞」的邀約
溫文儒雅的木管樂器在三位承襲德奧木管樂器演奏風格的「繆思女神」手中,該是別有一番風味。這三場難得的木管三重奏音樂會是由留學德國的張美慧(雙簧管)、楊蕙祺(單簧管)及張曼瑄(低音管)所組成的「繆思樂賞」的創團首演,演出莫札特的第三號嬉遊曲、莫興格的〈綺想與舞曲〉等木管三重奏作品。
-
即將上場
綠光劇團《領帶與高跟鞋》
羅北安的「綠光劇團」,繼去年底於皇冠小劇場推出首演之作《站在屋頂上唱歌》之後,即將在今年暑假前假國家實驗劇場展演另一齣歌舞劇《領帶與高跟鞋》,用誇大嘲諷的方式解析上班族男女的「辦公室情結」。 配樂方面特別由陳揚編作,而演員卡司也跟上當前的潮流,除了綠光劇團本身班底之外,另邀郞祖筠、趙自強等資深演員共同參與演出。
-
即將上場
紐約愛樂台北行
紐約愛樂今年的亞洲之旅是由新任指揮馬索(Kurt Masur)帶領;台北是紐約愛樂的第三站,也是他們第三度造訪。歷史悠久的紐約愛樂具有多項優良的傳統與紀錄,包括首演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而截至目前,紐約愛樂已演出超過一萬兩千場音樂會,台北這二場分別編號第12203及12204場。 由花旗銀行贊助的台北演出曲目是馬勒第九號、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理査.史特勞斯的〈死與變容〉,還有由Thomas Stacy擔任獨奏的美國現代作曲家羅倫之英國管協奏曲。
-
即將上場
孫越叔叔說音樂故事之三 動物狂歡節
繼《胡桃鉗與老鼠王》及《小美人魚》之後,這一次,孫越叔叔特別邀請了聲樂家黃瑞芬、長笛家劉慧謹、鋼琴家魏樂富以及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的叔叔阿姨們爲小朋友演出熱鬧滾滾的《動物狂歡節》。 演出的曲目不但適合小孩,也適合所有喜愛音樂的成年人,除了壓軸的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以外,還有舒伯特的〈鱒魚〉以及浦朗克爲兒童而寫的七首歌曲〈短短的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