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入門
畧談劇場的即興創作
「即興」作爲一種創作方式,可以追溯到相當久遠的歷史。從早期口語相傳、集體創作的史詩、傳説或民間歌謠,到童稚遊戲中的「家家酒」、「扮新娘」。又如團隊比賽中的機遇性臨場反應、羣體創作中的腦力激盪或接龍講故事等,都充滿了即興的成分。在戲劇傳統中,早在希臘、羅馬的喜劇演出,一脈相承至義大利的「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 ),都是廣泛地運用演員臨場自發性的劇場風格,其他像歌舞演藝廳的插科打諢喜趣,或馬戲團中小丑戲的天馬行空的誇張想像力,都是深具魅力的傳統表演。 在當代表演藝術中,即興方式的運用更爲廣泛,它甚至被創作者拓展成一種具有高度自由解放性的創作美學。從爵士樂與現代舞的即興演出,到六〇年代開始盛行的「發生藝術」(這甚至可以推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前衛藝術發展),還有一些極具反叛色彩的劇場演出(如「生活劇場」「環境劇場」)和活潑深具自由想像力的兒童劇場,莫不大量利用「即興」方式創作、演出,突破正規古典劇場的畛域。而在演員的訓練中,「即興」方式的排演練習和遊戲,也使戲劇表演回歸到現實生活和個人經驗的真實體認之中。從史丹尼斯拉夫斯基(K. S. Stanislavsky)與聶米羅維奇-丹欽科(V.I.Nemirovich-Danchenko)的表演系統建立起表演者的心理寫實層次之後,即興訓練也經常被不同的表演教師運用爲重要的啓導演員各方面潛質的訓練方法,像史普林(Viola Spolin)所著的《劇場的即興方法》(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A Handbook of Teaching and Directing Techniques)即是一本相當普遍被採用的表演教師手册,裏面收集整理了不同的即興訓練課題與實習。只可惜有系統的翻譯及整理並不多。 長處與危機 「即興方式」之所以被當代劇界普遍運用,最主要是下列六種原因: ⑴高度自由啓發直覺性和活潑感 ⑵打破預設邏輯、概念或僵化模式 ⑶回歸現實經驗與個人體認 ⑷結合機遇性可能 ⑸激發個別面向的敏感度 ⑹藉以訓練團隊的默契合作精神 上述的「即興」特質,事實上與當代的劇場精神不謀而合,當文明累積構成各種既定的體系規範,劇場創作也極可能
-
演出評論 Review
「放開我,我要回到原始!」──林絲緞談塞内加爾之舞及其他
人若想要瞭解藝術,就必須先認識什麽是最原始、最根本的東西,才可以啓發更進一步的認知、創作,而衍變出自己的藝術生命。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擊必中的俐落,根植生活的自然──劉明源胡琴獨奏會
劉氏的音樂俐落豪邁,特殊民間演奏法的運用──尤其是一些細微的滑音,也常使得其樂曲充滿彈性。
-
演出評論 Review
深體人文,任運自如──一次幾近完美的笛藝展現
俞遜發在各型樂曲中千變萬化,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廣國樂團的配合也令人印象深刻。
-
演出評論 Review
罩頂綠雲燒起來了──我看《奧泰羅》
唱好奧泰羅是男高音一輩子的光榮,光是唱準那些從少年維特式的痴情,到大力參孫式的癲狂,就會折損一條好漢的老命。
-
演出評論 Review
尋跡話前輩
前輩們的確是屬於那不可重覆的過去,時代一過就無法重覆,他們所留下的藝術手跡是徹徹底底那時代的產物,值得後代珍惜。
-
演出評論 Review
震耳欲聾的爵士火車
我很佩服他們對於推廣爵士樂鍥而不捨的努力,然而,要想在音樂層次上升級為一流樂團,恐怕還需一段長跑!
-
演出評論 Review
現代的荒誕──話劇《公用廚房》和《白娘娘》
與《公用廚房》同時上演的另一齣《白娘娘》,本是一齣老掉牙的題材。但是因為突出了做人難的主題,而且用了現代的荒誕手法,兩齣戲同時轟動上海。
-
演出評論 Review
聯管秋季開鑼
今年起,聯管又沒有了固定的指揮,是否會再現九〇年的困頓呢?但是他們這次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堅強的客席指揮陣容及用心企劃過的節目安排。
-
演出評論 Review
艱難而美妙──評「陳必先鋼琴獨奏會」
這是一場學術性的獨奏會,内容豐富,表現的技巧艱深。
-
演出評論 Review
既往的悲與現今的痛──談蕭渥廷之舞
透過舞蹈,蕭渥廷表達了她對本土的熱愛及社會的關懷,期待大家走出既往的陰霾,正視當前的問題。
-
演出評論 Review
獨舞出衆.羣舞寡情──觀中芭《天鵝湖》有感
中央芭蕾舞團舉世聞名,《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作品也曾以高超的技巧、嚴謹的舞步、迥異的意識型態、集中西於一爐的創作手法,震撼了全世界。
-
演出評論 Review
遠望靜觀《牡丹亭》
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和把崑曲介紹給許多新觀衆外,這次製作在改編、導演、表演、編舞、布景和服裝設計等方面的努力,都為今後的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參考。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創刊 中國雲貴地區由宗教法事發展出來的儺戲,由於型態特殊,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藝術等領域中均引起廣泛重視,全球的研究風潮方興未艾。台灣淸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於今年三月創辦《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定爲年刊,每年冬季出版,蒐羅國内外分散於專業期刊、書籍、及不同學科學術刊物的資訊,加强研究者的交流。内容以論文摘要爲主,另有新出期刊、圖書介紹,研究機構及學者的動態與成果報導,根據年度研究狀況所作的全面述評,並有系統地整理、介紹特定專題的原典及論文。第一期由庹修明主稿、王秋桂校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大陸〕 老驥伏櫪的賀綠汀 賀綠汀雖已退休多時,但仍然具有創作精力。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爲祝賀他九十大壽舉辦了音樂會。賀老還透露他目前正在從事兩項工作,一是改編重配管絃樂作品,另一是計劃出版全集。 據賀老透露,他去年已著手把他三、四十年代寫下的電影和話劇的音樂,改編爲管絃樂《序曲》、《大世界》、《荒村夜笛》、《山中新生》等作品。此外,他自三〇年代以來發表的百多篇音樂論文,和他翻譯的西方音樂理論及工具書籍,亦會收存人全集中。 〔德國〕 「阿巴多年」包裝阿巴多 今年六月廿六日剛度過五十九歲生辰的阿巴多(Cladio Abbado)和「他的樂團」──柏林管絃樂團,仍會是今年九月二日至廿七日全球矚目的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音樂節的台柱,在音樂節期間安排十場演出。 阿巴多自從一九八九年十月獲選繼承卡拉揚逝世後的遺缺,擔任「柏林愛樂」第五任總指揮後,便成爲國際樂壇上的巨星級人物,他既是「維也納城市音樂總監」,統理音樂之都的新劇院、音樂節活動,掌管維也納新劇院(現已辭職)、維也納愛樂團、馬勒靑年管絃樂團、又是歐洲室内樂團的藝術顧問。出掌「柏林管樂」後,德、奧兩大名城的兩個超級樂團,便全操於這位講求理性,以微笑和親切感來説話的義大利音樂家的手中。 <stron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北/慕尼黑雙城記
十月初,一支來自黑森林古城的音樂大軍將抵達台北,一百七十人的龐大樂團呈現莊嚴浩瀚的布魯克納,深思沈鬱的柴可夫斯基,和華麗多情的史特勞斯。而台北,從嘈雜多音的空氣中逐漸掙扎成形的表演藝術,像一個焦慮的少年,正對養育它的環境,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宣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表演藝術生態評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談到表演藝術環境,台北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居的都會相較,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撃較少,所以是最好的。可是,成立國樂團就像是生了一個O型血液的壞血病的小孩;如果樂器等於血型,演奏的資料來源等於是血源,這個小病人不但輸血困難,而且血源不足──祖先留傳的斷簡殘篇貧乏到幾乎等於零,而大型的創作又付諸闕如。 以現代眼光來看,國樂應包括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各個朝代不同的音樂風貌,及現代國樂新的音響組合。但目前的國樂都是標題音樂,没有純音樂。 社會上對國樂最不好的反彈就是國樂圈畫地自限。國樂的思想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和聲組合及音樂色彩形式,應建立像西樂一樣有系統性、邏輯性、與階段性的教材,懷抱國際化的世界觀。由藝術成就來看,專業團體應該要有專業的觀念與心態,能分析他人之長而非盲目崇拜,並且要有專業化的行政組織;由社會功能來看,如何曲高而不和寡,建立與觀衆更好的溝通管道及培養忠實的觀衆,都是國樂圖存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默默耕耘而不善於推銷自己。真實媒體的褒貶,都表示有人在注意,是好的反應。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等踏實的宣傳,才能讓社會大衆多了解。希望不久的將來,國樂能真正發揚光大,在國際樂壇上佔一重要的席位。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在台灣看戲的感受,跟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像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單看某人的演技或舞台效果,而是一個家庭中有人要説話了,大家一起來聽、來共同討論。精緻的演出自有其絕對的價值(如《推銷員之死》),但總像透過橱窗看展覽。前幾年受歡迎的戲都是能提出生活在台灣的態度,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看戲變成很多家庭的日常活動,觀衆跟著這些戲一起成長,這些戲也幫忙塑造了台北人的意識。以後要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可能戲劇創作可以找到許多答案。 前幾年創作環境出奇地好,只要有作品,都有機會發表,不論大小劇場,觀衆都非常支持。如今客觀條件日臻完備,文建會的補助條例、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展可見政府已經拿出了誠意,問題是場地荒阻滯了生機。大、小劇場都日益減少,國家劇院檔期供不應求;一向是舞台劇最重要場地的藝術館又改變作法,不受理七天以上的演出(週六要給票友唱戲),使得專業演出無法進駐。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不論藝術人口、國外交流、以及國内的創意呈現,至少還需要十個劇場的發展空間。 (閻鴻亞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