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Photo Stories
劇場演員斜槓YouTuber爆紅,正面迎接影像挑戰
嚎哮排演創造「匿名者」,疫情高峰期間頻道訂閱量漲幅將近1004%。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alogue
開發新語法,擴增現場與現實
跨越場館的藩籬,以科技的行動主義建構表演與視覺藝術的元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Online Performance
疫下的線上展演實踐6大方案
讀通載體語彙,讓線上展演不只是實體演出的替代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Online Touring
線下有國界,線上無國界
不旅行的國際巡演,鬆動過去總是以國籍與地區為名的交流基礎。
-
特別企畫 Feature Online Platform
換個視窗繼續造夢,劇場裡的擴增實境
線上劇院得從「看不見的觀眾」思考,在外加的數據價值外,待線上觀眾如實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Tech Boom
聊聊我所知道的NFT
數位世界的浩瀚令人著迷,區塊鏈相關技術的發展如今更是進入猛爆性發展階段。
-
特別企畫 Feature Tech Boom
我們創造出「真正的」AI藝術了嗎?
當具高效能的AI涉足藝術領域,唯一前提條件似乎就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結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Tech Boom
日常科技玩出全新把戲
線上遊戲、Video Podcast、WhatsApp,疫情期間人們「聚集」的重要工具,正是這個時代的營火。
-
特別企畫 Feature Online Teaching
線上教學實戰記錄
由9個月的線上戲劇課程,所寫就的一段關於我與我們那「小人國劇組」的冒險歷程簡介。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Dictionary
科技不PAR 小辭典
因為疫情,突然之間多了好多線上活動,讓原本實體的劇場演出,變得愈來愈像遊戲,同時也多了許多科技新名詞,使得人們跟著科技焦慮起來。不怕不怕,我們選了幾個名詞,並做成隨身小辭典,讓我們用簡單易懂的說法來認識這個「雲世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Timeline
2020-2021 表演藝術「線上」大事記
2019/12 上旬,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爆發新型肺炎。 31日,中國向WHO通報武漢出現27起原因不明的肺炎病例。 2020/01 7日,WHO宣布發現新病毒,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11日,中國宣布首起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21日,台灣出現首例確診病例。 23日,中國宣布武漢市封城。 28日,台灣針對中國(不含港澳)旅遊疫情警示提升到第三級。 31日,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2020/02 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高中職以下學校延後2週開學、制定「防疫照顧假」。 6日,實施「口罩販售實名制」,7天限制購買2片。 6日,實施並逐步擴大邊境管理政策,過去14日內曾入境或居住於中國(不含港澳)的一般外籍人士,禁止入境;自中港澳旅遊返台之國人須居家檢疫14天。 16日,台灣出現首起死亡案例。 20日,教育部宣布停課標準。 25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三讀通過。 2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從二級開設提升到一級開設。 2020/03 2日,紙風車劇團推出線上劇場《紙風車返校日》,徵求1分鐘影片,獲選者可獲得3,000元生存金,並於線上平台播出。 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晚間公布澳洲籍音樂家確診案例,此案曾於2月28日、3月1日在國家音樂廳參與演出,相關空間關閉並進行消毒,與個案接觸之相關單位取消近期演出、其他人員進行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於同日公布最新之《公眾集會因應指引》,藝文活動主辦單位須依指標進行6項風險評估,並擬定防疫應變計畫,始得辦理活動。 12日,WHO宣布,COVID-19是「全球大流行疾病」(Pandemic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Strategy
從疫情前後的數位轉型、紓困政策,定錨台灣2025表演藝術發展方向
近年數位科技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造成了各種衝擊與機會,而政府為了讓台灣經濟在這個浪潮下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成長,而提出了一套影響政府與社會各層面的施政計畫,包含各種軟硬體建設、人才培育、商業模式輔導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Strategy
在跨國交流中,日本發展出不同樣貌的數位專案
與藝術團隊具有密切往來的國際交流基金在疫情中發展出不同樣貌的數位文化專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Digital Strategy
在全球封城最長的城市,放眼澳洲2024數位文化政策
2020年3月11日週三,當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宣布COVID-19肺炎定調為全球大流行,位於南半球的墨爾本藝術中心(Arts Centre Melbourne)的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Asia TOPA) 正要進入最後一週。 16日週一上午,來自台灣狠劇場導演周東彥做完最後一場工作坊,墨爾本藝術中心即刻宣布閉館4週,所有人都改為居家辦公。當時沒有人知道,我們之後要面對的是漫無止盡的閉館,還長達361天。即使2021年3月後曾經重新開館,5月又因為迎來第4、第5、第6次封城,再度宣布閉館,被困在這座「全球封城最長的城市」的墨爾本,我們被迫學習與病毒共存。 第一波疫情教會我們的事 將時序拉回至2020年3月的疫情衝擊,當時澳洲各大表演場館迅速翻箱倒櫃,找出自家存有的節目錄影、訪談記錄、幕後花絮及側拍,並且跟團隊購買預錄節目的播映版權,舉凡全版古典芭蕾、歌劇、戲劇經典作品,到實驗小品、親子節目及線上展覽,任何能被放上官網「數位劇場」的作品,通通先拿出來應急,爬滿了各場館的網頁,任君免費挑選享用。 隨著封城時間延長,線上節目逐漸無法再滿足觀眾,居家環境的干擾太多,鮮少有人能集中精神在線上看完一部90分鐘的作品,更何況,在電腦前下了班,還要再坐回螢幕前觀看線上演出,一分一秒都是煎熬。觀眾只要一個按鍵就能安靜下線,對作品的考驗甚是殘忍。 當時場館製作人跟藝術家對於「線上節目」的認識太少,在「數位劇場」第一波作品授權到期或播映完畢後,便開始出現了作品荒。 第一波疫情讓人學習到的是,沒有人想再看超過30分鐘播映長度的線上作品,即使免費也沒有慾望;把線上觀眾當隱形第四面牆的預錄作品,也讓人興趣缺缺;沒有配合鏡頭演出、也沒調整劇場語彙的作品,往往也很難和線上觀眾共情交流。 因為封城被迫禁錮在家中的創作者,排練時無法取得任何人的協助,線上節目只能由創作者一人獨自執行,透過鏡頭的凝視聚焦,家中也少了劇場的現場氛圍,所有的焦點都落在表演者身上,作品需要十分精煉,節奏明快,才能把觀眾牢牢捉住,表演者和觀眾只要一方失了神,線上節目很容易就被「切換追劇視窗」。
-
特別企畫 Feature Alternative Plan
兩波疫情下,台灣現場演出的折衷與轉變
相較於全世界的COVID-19疫情,台灣的案例數相對平穩,主要集中於2021年5到7月間;而對表演藝術產業產生較大影響的則有兩波衝擊,分別是2020年3月到6月間,以及2021年5月至7月間。但是,兩波衝擊後如何恢復實體演出的方式與走向有所不同,或多或少改變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Alternative Plan
當歐陸舞蹈家重返現場,為疫情編舞
儘管每日確診數時而趨緩時而躁動,日子還是要過。歐洲各國去年普遍歷經二次封城,在今年5月下旬,終於再度逐步恢復餐廳、酒吧與百貨商家營業。被視為「非民生必須」的文化藝術產業,也終於在這一波普及疫苗覆蓋率的大解封中,能重啟場館大門,接待藝術家與觀眾。許多去年被取消的藝術節紛紛調整節目策略捲土重來;加上國境鬆綁,旅行逐漸恢復,回到舞台上的,有原被取消回到解封排檔的製作、有改編原作空間配置搬移到戶外演出,還有回應及反思疫情以降的生活與文化變動與衝擊的新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Alternative Plan
5 種全球「衝破疫情」的現場音樂會方案
疫情時代,面對看不見的敵人,人們只能祭出「社交距離」來防患未然。表藝活動從台上到台下也都畫上休止符或許也是改變古典音樂界墨守成規的契機,不但過往最難說動的歐洲樂團或音樂家,都願意放下矜持做「線上」或「直播」外,現場演出也出現了不少「新型態」,開啟了音樂會的不同想像,雖然乍看之下也是權宜之計,但說不定哪天就會成為改變音樂會形式的起點。
-
ARTalks
詩化奇觀災變安魂曲:《被遺忘的》被遺忘的美學與道德學探問
為跨足表演與視覺領域的河床劇團首登國家劇院之作,從1984年多次死傷慘重的礦災出發,試圖回探這些推動著台灣經濟奇蹟卻不曾被關注的人們的故事。作品以豐富意象呈現,創作團隊如是介紹:「是為不被看見的勞動者所作的安魂曲,為犧牲生命的奉獻者所低吟的悼詞。」
-
2022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疫情中開創新局
第14屆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將於2022年2月17日至5月18日於國家兩廳院、臺灣戲曲中心與線上平台隆重登場,帶來10檔國內節目、4檔國際節目與4檔數位展演,發展雙軌並行下的觀演與對話可能。
-
2021利澤偶聚祭 20多組藝術家從利澤偶戲村熱鬧到老街
由無獨有偶劇團主辦的「利澤偶聚祭」將於11月12日至14日在宜蘭五結熱鬧登場。今年以「敲敲偶.穀倉快開門」為主題,於利澤偶戲藝術村演出,邀請民眾到訪利澤,在大小劇場接連飽覽5檔精采現代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