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攝影手札
透過鏡頭走入音樂世界
一場場匯集各專業領域人物的精采表演,除了演出當下的極致完善之外,透過專業劇場拍攝者的記錄,留存下經典永恆畫面。
-
日常身體劇場
拳擊的美感,關鍵在腳步
劇場不只存在於名為劇場的空間,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專業的劇場表演者以身體為中介,對觀眾展露表演的技藝;而另一種身體(表演)的技藝,也棲息在不同職業、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體劇場」跨出劇場外,尋找以「應對身體」為職業的人們分享獨到的「身體觀測術」。本期邀請到國內推廣拳擊運動的元老、專業拳擊教練潘振成,來與讀者分享他「察身觀體」的心得,讓我們享受「表演」,就從生活中開始
-
少年往事
「自由但快樂」的女孩
鋼琴家葉綠娜臉書上轉貼著鋼琴家夫婿魏樂富寫的十四行詩,接續幾篇則分享了路上偶遇的橄欖樹、山中的僧侶以及夜晚盛開的白色曇花。如此活躍的鋼琴家,卻鮮少分享自身演出,發文多在呈現日常生活裡打動她的那些人、事、物,別人不一定理解,但其趣味與珍貴絕不會因此被動搖。發文儘管看似隨機、偶然排列出她的人生,只要仔細檢視,便會發現它們都聯繫著葉綠娜的年少,影子般映照出數十年如一日的性格。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製偶最迷人的,當然是當它動起來的時刻
一個表演藝術作品,要經由多少人的手,才能揉捏成形?在舞台上,創作者、演出者經常都是自由的,但幕前的開闊,得由隱身幕後各種繁複的手藝所拓展。習慣隱身在操偶演員與偶之後的鄭嘉音、葉曼玲、阮義、余孟儒是製偶師,各有美術設計、結構設計、製作專長,「職人的門道」掀開大幕,要去看見那些精密創造的製偶工序,如何立體建構出非人類觀點的新世界。
-
舞蹈
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的緊箍咒之間
鄭宗龍在《定光》之前的創作脈絡,多少都具有不斷回返私密領域而折射他的文化身體招魂術意涵,好比《在路上》關於行旅情誼與地方想像的相互映射,《十三聲》關於兒時與母親回憶與艋舺街頭的相互返照。相較之下,《定光》的略顯蒼白或空泛,或許是身體與聲音技術尚未成熟以包容更多的感覺碎片,投射出我相信還存在於鄭宗龍創作脈絡中的私密領域。
-
戲劇
身體、敘事與界線
對於「跨界」,往往著眼於「跨」這個動作;但,「跨界三部曲」得思考的反倒是「界線」的劃分,除涉及門類劃分,更核心的是自我定位的安置,而這似乎是「馬戲」在台灣有急於驗明正身的渴望。對我而言,「跨界三部曲」開發了馬戲的身體、啟動了馬戲的敘事;但,「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舞蹈」三者與「馬戲」的距離到底為何?我們是否像畫下一條虛設的界線,然後標榜「現在進行一個跨越的動作」?
-
ARTalks
真的,不開玩笑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像是一篇研究報告,作了台灣音樂劇與其社會的生態盤點。我認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僅是劇情內容,而更在於引發的觀眾互動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會笑?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沒反應?觀眾性別與年紀組成,跟投票結果有無關連?如果把每一場的觀眾資料與投票結果比對製成資料,會是台灣音樂劇發展的真實記錄。
-
續聊天
聊「北美館館長記過」風波
套用Jan Kott的說法,不但時間不存在,連歷史也是不在場的,我們的公共事件一向是這樣缺乏論辯和鬥爭的過程,導致台灣社會有一種公眾的失語,我們很習慣在公共空間保持沉默,留待在同溫層眾聲喧嘩。於是,我們連歷史的暴力都還感覺不到,歷史就結束了,我們的歷史裡只有輪迴沒有暴力,再加上我們都希望自己看起來不暴力。可是沉默本身就是暴力的,因為它默許了保守者代言我們的自由。
-
華彩奏
天體音樂 宇宙之聲
畢達哥拉斯是最先追求這個理論的哲學家,他偶然發現音符的音高取決於琴弦的長度及振動後,發現人們其實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釋宇宙的和諧。這個想法也直接影響到了克卜勒這樣傑出的德國思想家。他們堅信,這種音樂,或更確切地說,這些「來自天使的聲音」雖然我們凡人聽不到,但卻是可以被測量出來,而且具有數學基礎的聲音,可以說是天文學中的和諧。但是,人們真的可以利用公式來解釋音樂中不可思議的感動?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焦慮「政治正確戲劇」究竟是在焦慮什麼
「要做什麼樣的戲」「不做什麼樣的戲」的焦慮,我更看到的是我們的現狀,沒有產業。少數有持續演出的商業劇場,也需要補助,很難有靠票房就可以存活的劇場,更小眾的、愈「純」的圈子(純文學、純藝術)愈有自己社群氛圍,我們隱約分享一種「什麼樣才是藝術」的想像,某些人必定意識到自己不大吃這一路,但前方又看不到太多成功存活的例子,現狀如此,焦慮也就此而生
-
對話體
獨白
從古希臘劇本開始,大量的獨白便是關於不在場的在場,無法說出而不得不說的話語,不止於事件的說明、意旨的陳述,亦可以是語句的飛躍、意義的逃逸。言詞不僅是解碼鑰匙,提供某種意義解答,更是嚮導,提供意象、隱喻,好調動精神心靈層面,打開存在的想像和詮釋。與其說角色在獨白中自我剖白,展露隱密的情感;不如說,角色置身於不可能的晦澀境況,而他們必須搞清楚那是什麼。命運或意志?
-
練物闢
燈
那顆原本眾星拱月的發光發熱大燈泡,好像是一個個的明星、名人,在那光芒之下,我們的焦點只有那一個人。但現在的我們已從2微米進入到2奈米的年代,每個人不再需要那麼多資源就可以發光,而且只要有不同的組合,還可以千變萬化。一顆LED燈可以是跑馬燈、PAR燈甚至是紅綠燈。就像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網紅、播客或電玩直播主
-
倫敦
《英格蘭之死:德羅伊》的種族階級提問
英國國家劇院在全國二次封城前推出《英格蘭之死:德羅伊》,才演出一場就被迫終止。此作以倫敦工人階級的黑人德羅伊為主角,在疫情背景下,藉著一個平凡人在平凡生活中經歷的事,針對英國當前的種族與階級現況,向觀眾提問。
-
紐約
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勞資糾紛
大都會歌劇院的勞資糾紛愈演愈烈,院方指出疫情對未來的賣座率將有嚴重打擊,而防疫措施又會提高製作成本,所以人事開銷必須縮減,因此要與工會重新議約,但遭工會拒絕,雙方展開長期抗戰
-
柏林
柏林各大藝術盛事恐有變數
為抑制病毒傳播,德國文化及休閒娛樂部門的所有活動將全面取消。2月份柏林影展、5月份的戲劇盛會都可能面臨變數。而柏林藝術節藝術總監奧伯倫德將續任到2026年,顯示此重要節慶機構將繼續其原定路線。
-
巴黎
表演創作者收入短缺終獲得紓困
雖然政府從疫情之初就以紓困金讓大部分演藝工作者度過危機,但劇作家、導演、編舞家、作曲家等卻不在此列,接案為主、收入包含駐館創作、版權費、出版或票房抽成的他們,在演出紛紛取消下生計困難,法國政府最近終於決定發放7百萬歐元紓困金援助創作者。
-
京都
小劇場THEATRE E9 邀觀眾參與「無人劇」
小劇場THEATRE E9在疫情中展現了強韌生命力與企圖心,大膽地在休館期間策劃了沒有任何人參與的「無人劇」,邀觀眾在約好的開演時間點,在各自場所想像著「劇場」進行深呼吸,除在社群媒體造成廣泛討論,還實際獲得135位觀眾的購票支持。
-
首爾
藝術工作者優先納入全民僱傭保險
南韓政府規劃已久的全民僱傭保險制度已上路,總統文在寅表示,僱傭保險第一階段鎖定藝術工作者為對象,主要是考量藝術從業人員長期處於就業保障的灰色地帶,期望藉由僱傭保險的推動,協助穩定藝術工作者的基本生計,使其得以專心於創作。
-
香港
社交舞跳舞場所成了爆疫源頭
香港疫情再起,又與演藝活動有關,社交舞的跳舞場所聚集成了爆疫源頭。但政府的防疫措施朝令夕改,一下要演出相關人員進行病毒檢測,又宣布轄下場地只能排練和進行網上直播,然後又宣布閉館直播也不能做,團隊的損失,誰來負責?
-
澳門
「澳門城市藝穗節」啟動
「第20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從1月20日到31日,呈獻共285場節目,主題為「人人藝術家」,強調釋放大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共享受創作和欣賞的樂趣。作為疫情放緩後首個同時推出大量節目的演藝節慶,城市藝穗以本地藝術家為核心,利用各種方法與他地藝術家連線,透過線上形式維持藝穗的跨地域合作精神。